五行生克浅谈
五行生克浅谈_任应秋论医集
木、火、土、金、水,本来是人类用以生活和生产的五种物质,故早在《左传》里就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之说。人类在不断地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逐渐观察到这五种物质都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所以又称为“五行”。由于人类的生活、生产不断提高,更进一步认识到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存在,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意思是:木善生发,是敷散着阳和之气的,火则升上而能照明,土则备具万物变化之能事,金之体比较实在(审)而固定(平),水之性则偏于沉静而顺流。认识了这五种物质不同的特性,渐次把它抽象出来,以之认识更多的事物。例如:春天到来,气候温和,万物滋荣,故以之属木;夏季则炎天而暑热,故以之属火;六月长夏,湿热交蒸,凡百生物,繁殖最盛,故以之属土;秋气转凉,肃杀之极,草木凋落,故以之属金;到了冬季,则天寒地冻,故以之属水。一年中气候的变化推移,总是由春木而夏火,而长夏土,而秋金,而冬水,而又春木,这样永恒地运动的规律,积之既久,人们便由之而产生“五行相生”的概念。所谓“相生”,也就是彼此资助之意。《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就是这个意思。(www.guayunfan.com)
事物的发展,既有相互资助的一面,必有相互制约的一面,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叫做“相克”或“相胜”。《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春(木)胜长夏(土),长夏胜冬(水),冬胜夏(火),夏胜秋(金),秋胜春,所谓得四时之胜。”为什么要这样相胜呢?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作了较通俗的解释。他说:“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于此知道五行间的相互制约,主要是防其太过,以维系正常,如果是已经发生了太过的情形,也可以通过制约的作用,抑其太过,以回复正常。可见相生与相克,都是维系事物正常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所以张介宾在他著的《类经图翼》里也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这就概括地说明了事物之间无不有其相互的联系。
五行生制的理论,体现在祖国医学理论中认为:人身的肝脏,具有生发之机,以柔和为贵,故以比之于木;心在上焦,具有阳热的作用,故以比之于火;脾位中焦,善于变化水谷精气,故以比之于土;肺的部位最高,以清肃下降为能事,故以比之于金;肾在下焦,固藏精液以为滋养之用,故以比之于水。肾水充则能滋养肝木,肝气壮则能扶助心火,心火足则能有助脾土,脾土强则能润养肺金,肺金固则能溉济肾水,是谓相生。藉肾水以制心火,藉心火以制肺金,藉肺金以制肝木,藉肝木以制脾土,藉脾土以制肾水,是谓相克。一生一克,以维系五脏间相对的平衡,偶有差失,即病变之所由起。这样说明五脏间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理论,几千年来通过长时期的临床证明,是有它一定的实践意义的。不过,不能把它看做是一成不变的公式。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说明相生相克的关系,还要因于脏气的强弱盛衰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决不能胶柱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