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古寨骡马道

走进鄂西大山深处的五峰县采花乡楠木桥村茶农家,不仅能体验浓浓的土家茶乡的独特韵味,让人品尝原始老茶香,让客人未饮先醉的同时,更能让体验重走有百多年历史的骡马古道厚重与神奇。

楠木桥村盛产楠木,因为百多年前溪河上搭建有一座楠木的木桥而得此名。

原以为楠木桥会是一个闭塞的山村,但是没曾想这里是宜昌最早进行“外贸”的村落,早在19世纪中叶就将宜红茶卖到了欧洲,是万里古茶道上一个重要的节点。这是一条一米多宽、多用当地青石板铺成“大道”,它顺着山势蜿蜒的道路隐于群山之中几百年时间,成为聚居在此的土家族山民传递信息、运送物资的重要交通要道,当地人多称呼这条道路为骡马古道。

为什么称作为骡马古道?据当地80岁的村民曹叶钊老人回忆,当时商队用于运输的牲口不仅有骡子,还有马和驴,由于骡马力气大、脾性好、善于走山路,就成为当时运输的主力,便称为骡道了。

当时,多以骡马为运输主力的商队不仅把山里紧要的盐巴、粮食及日用品从山外驮来,还将当地盛产的茶叶、桐油、山漆等山货通过这个古道运到外地。当年运送宜红茶的骡马队从此经过,其家中种植的茶叶可以找过往的商队以物易物或卖钱,有时候一斤鲜叶能换到一点盐巴,“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换到商队预备的肉,给全家人打牙祭!”而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曹家门前还能看到繁忙的骡马队运茶叶,而这些茶叶都是集中到附近的楠木桥茶叶站统一收购。

当时的商队一般拥有几十头骡马,小型的商队也有几头,曹叶钊老人说小时候每天都可以看见这样的商队逶迤盘桓在山路上。当时每支商队都有一头头骡被系上红花或者红布,缰绳上也缠着红布条,寓意吉利发财之意。
头骡的“待遇”也很不错,头骡不仅是全队的“队长”,还因为走过很多次骡道而变得记性超好,可自动“导航”——能识别来的路和去的路。当地人说,2008年,该乡还有一头骡马在参加一次古骡道的寻访中,还能记得多年前走过的路。

时至今日,还能看到桥头“骡马店”遗存。“这座石桥依旧是周边村组村民进出的重要通道。”现任村支部书房马学才说,“通过这座石桥,走出大山去卖茶叶。”

在楠木桥还有一个当年宜红茶出口兴盛的见证文物——一座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牌坊。它是道光皇帝“圣旨”赐封向氏覃母的贞节牌坊,距今已有180多年,仍保存完好。楠木桥贞节牌坊上,题有“道光甲辰阳月乙卯觳旦旌表节孝覃母向老夫人题赠”、“特署宜昌府长乐县正堂乔实授长乐县儒学正堂张仝赠”等字样。楠木桥贞节牌坊分四柱三层,为全青石条、石块打磨,雕刻而成。

随土家先民的高山生存法则着骡马路的通畅,连通了内陆与沿海及海外的贸易。日今,100多年前建造的骡马大道和石桥、楠木桥,依旧是周边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