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全·绍兴话,绍兴人,绍兴人的性格
最近看了两场绍兴戏,一场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场是《龙虎斗》,都是很有名的戏。看了以后,觉得绍兴话很有趣,有趣中觉得绍兴话还有一些“规矩”。
“规矩”一,绍兴话里夹杂着前后矛盾的词。譬如说,人死了,上海人说西塔了,绍兴话,西还在!西意思是死,死了还在,这就不懂了。请教老绍兴,告之,那“在”是“哉”,语气助词。想想也有道理,绍兴话里有“急煞在”,“饿煞在”。可又一想,那“还”字就讲不通了。又如绍兴话“项颈实实细,一日到夜忖食饥”,吃本来和“饱″连在一起,吃饭讲吃饱了。要是把吃和饥连在一起,变成"吃饥"了,显得很不通。可绍兴话的幽默风趣正在这里。
绍兴话的第二“规矩”是常常把一个词拆开来说,中间镶嵌一些别的字,或者用一些叠字。
《三打》中,猪八戒有一段自舞自乐的唱段,煞是有趣:
想想真开心
真真笑煞人
老猪来巡山
太太平平
呒妖呒精
妖精拆开来,嵌上一个呒(没有),显得别有意思。原来猪八戒把妖和精分得清清楚楚。妖是妖怪,精是精怪。白骨精是为精,不能称为白骨妖,黄风怪不能称之黄风精。
绍兴话这种嵌字现象还有许多,如呒规呒矩,呒大呒小,呒时呒刻……有时也添一些叠字,加深程度。例如,牙齿白厉厉,下巴尖细细,腰骨实实细。
读懂绍兴话,了解绍兴人,是件不大容易的亊。当然,一些绍兴话,是非常容易懂的,一些绍兴人也非常容易看得透的。比如,当你听到“娘杀”、“小娘赖倪则”、“杀胚”、“贱胎”……这些粗俗、不文明的话,你就可推断出这是一个粗鲁的、没文化的绍兴人。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这种绍兴话已不大多见了。
问题是绍兴是名士之乡,名人多如星斗。名人又有许多名言,这些名言我们是否真正一一读懂了呢?
我举两例。一例是鲁迅有句名言,还是一副名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若论菩萨低眉似乎很难,金刚怒目谁人不会?问题是“千夫指”,在许多人的心中只是“一夫指”,但凡不合我意,不顺我心,我必仇之。再说“俯首甘为”,也确实做到了,但仔细一看却只为自己的儿囡,有几个为“孺子牛”的?
更有一句相当可笑的话,却被当今电视剧,电影电视里广为引用。这句也是鲁迅先生写的“二十年后又是一条英雄好汉!”这话出自《阿Q正传》中,阿Q被绑赴刑场杀头时说的。我想鲁迅先生的本意是刻划阿Q至死时,依然麻木不悟,不明白自己因何而死,借二十年后的渺茫荒诞的情景来慰抚痛苦的神经。可是现在我们却把它用来宣扬英雄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的精神。
所以,浅显明白的绍兴话,有时是深藏着较为深刻的道理。听懂绍兴话,了解绍兴人,我以为首先要懂一点绍兴人的性格。
绍兴人千千万万,性格各异,何从说起?我以为个性中也有共性。绍兴人的“做人家”,我想几乎巳成了共识。“做人家”者,节俭也。一些人视为抠门、小气。绍兴人不去计较,继续做着自己觉得应该如此的事。
举一件小亊为例,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免不了杀鸡,杀鸭,杀鹅。绍兴人杀鸡杀鸭杀鹅是一点不肯浪费的。褪去的鸡毛鸭毛鹅毛,凉干了,晒燥了,派上了很多用场。血,可吃。连那些肚肠,刮干净,洗清爽了,做成美味佳肴。
余幼,家贫,常常三歺都是六谷糊头度日。六谷糊吃到碗底,总有一些糊头残留四周,大人们定要孩子们用舌头舔干净。舌头舔不到,就用食指刮,到大了,我才明白食指出处竟在这里。指头刮擦不净,就夹一筷菜叶子刮擦干净。一歺下来,人人的饭碗总是精光干净,好像不用洗了一样。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种不雅的现象似乎不见了,但“节俭”根深蒂固的绍兴人对那些暴殄天物的暴富始终是看不入眼的。
绍兴人的性格,很重情义。你走在绍兴的街头巷尾,最常听到的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其实,不光《梁山伯与祝英台》宣扬情义,很多戏文,究根到底都是赞扬情义,鞭斥无情无义,《玉堂春》、《碧玉簪》、《红楼梦》……就是《三打白骨精》这样的打戏里,也浸透师徒情义,徒弟间的情谊。
绍兴人第三个性格特点是守信遵时,他们希望人与人的交往中要与大街上的大自鸣钟那样,准确无误。约定九点钟开会,倘若你九点半还不见人影,绍兴人定然会对你不屑一顾。
我把这三个共性,称为绍兴人的“三重”。
“云山万里路遥远……”,很希望在遥远的路上,绍兴话,绍兴人,绍兴人的性格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