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决定选择,条条道路通罗马

我这认识、改变事物的信念、过程与方法是工科研究精神与行政谋略精神的融合,体现了寻找事物真相和寻求问题妥善处理的权衡、选择和行动,可供行政管理人员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给出的对策、方案和指令具有选择性。事物真相是唯一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案、指令却是可选择的,我的认识、改变事物的信念、过程与方法体现了这一点。2种信念“变生事、事生策、策生令、令生行、行生变”“变生事、事生谋、谋生变”及其相应的2个闭环(科学研究闭环与谋略闭环)必然会导致不同的选择与结果,而且,“策生令”环节也存在选择性。
具体的选择性如下。分析问题时,如认为问题不值得重视则会让其自然发展(可能是失职的无为);解决问题时,或认为问题不严重而不需要干预(可能是好的无为),或认为问题太严重以致不能有效解决其本身而回避问题本身(不作为的无为),又或认为可以找到一条较解决问题本身更好的“水来土掩”式解决之道而绕开问题本身(狡猾但是好的无为);在选择决策阶段,决策者可能在符合事物真相的上、中、下对策中做出选择,也可能受立场驱使可能偏离事物真相做出指令。
之所以具有选择性是因为引进了个人立场因素。如果尊重科学,一切从事物真相出发,给出的对策、方案和指令便是客观的和唯一的,要么是符合事物真相的即“正确的”,要么是不符合事物真相的即“错误的”;但尊重立场,一切从决策者立场出发,给出的对策、方案和指令便是主观的和可选择的,此时,符合立场的便是好的,不符合立场的便是不好的。
这里的“立场”指一个人对外界的看法,是事物的人格化。个人立场是个人地位、科学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综合体现,也或多或少受上级指示、管理目标、考核及个人科学素养、个人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选择性让决策具有人为风险。理想情况下,既符合事物真相又满足个人立场,给出的结果自然是又好又正确;但多数情况下,给出的选择性结果可能是不太坏和不太错误,极端情况是好的未必正确和不好的也未必错误。就无为情况而言,便存在失职的无为、不作为的无为、好的无为和狡猾的无为等结果。不管怎样,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只是代价大小而已
就行政管理而言,给出的结果难免不受个人立场影响,甚至“立场决定选择”,必然就具有选择性,就只能用“好”与“不好”来评价。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人员,既要格物致知,尊重事物本身,以科学研究精神探寻事物真相,又要结合个人立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提出对策、方案、指令和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不求又好又正确,但求马马虎虎——不太坏和不太错误吧。
我本接受工科教育,早期坚持从事物本身出发探索事物真相;从事行政管理后逐渐接受立场决定选择和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又不愿放弃科学研究精神,因而形成这个科学研究精神与谋略精神相融合的认识、改变事物思路,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为了更好开展工作的适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