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附: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咽炎、胸腔积水、肺积水)

哮喘症,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其症状与“咳嗽”的情形和用药极为相似,而慢性支气管炎和咽炎往往是由于长期误服清热化痰以及消炎退烧的药物所导致的,而且,哮喘患者每年的秋季必然发作。哮喘、(慢性)气管炎、咽炎的患者,如果能够坚持服用大剂四逆汤3~5 个月,秋季必不发作。注意事项请参阅《方药阐真》一文。

现代中医将哮喘分为虚证和实证两种,但事实上不论是虚是实,患者每遇七情、房劳、饮食、劳作、外感就会发作,这就充分说明哮喘一定是虚证,只是有外感与内伤之别。风寒外感可用苏子降气汤,麻黄定喘汤。而内伤哮喘则绝对不可用,虽能暂时定喘,却将寒邪闭于脏腑之内,不能治愈不说,将来必定转化为暴脱之症。

凡内伤哮喘患者,在年少时,必定有频繁发烧服药的病史,这就是医生误用寒凉退烧药物将患者的正气削弱,并将寒邪引入脏腑的明证,而后每当患者肺病发作时,医生必定为患者服用定喘汤之类的寒凉发散药物,使患者的病情不断加重,其病情的发展规律往往是:感冒→鼻窦炎→咽炎→气管炎→哮喘。为了不使病情如此发展,在治疗方面只能使用辛温祛寒的方法和药物。

所以,用重灸关元穴和中脘穴的方法,可以使经脉疏通,消除寒邪,正气得以恢复,脏腑功能得以发挥,该升的就会升,该降的就会降,该散的就会散,该收的就回收,该开的就会开,该合的就会合,全凭“老天爷”赐给人体自身的功能运作(以意和之),根本用不着“清热化痰止咳”那么啰嗦。若辅以四逆汤、白通汤、附子理中汤,最后用金匮肾气丸巩固疗效,未有不愈者。

在服药或重灸期间,有几天会出现咳嗽、哮喘加重,胸闷以及周身无力的现象,这是真阳驱赶寒邪至于肺部,痰饮湿气上壅于肺,暂时困住肺的功能,使肺气不能宣发的表现。切不可认为治法不当,必须坚持服药或施灸,待挺过这一关,就是“艳阳天”。

如果咳嗽加重并伴有罗音者,必须停服含有人参的药物(因为湿者、咳者必须去人参,否则会敛湿邪),应单独服用大剂白通汤即可。如果在重灸时出现咳嗽,也可灸肺兪(shū 音书)缓急。假如属于肾不纳气,其咳嗽必牵动小腹,此时必须先服 10~20 剂附子汤填坎中真阳,日后再灸不迟。

倘若出现“吸气长而呼气短”的现象,属于水邪上泛,应该服苓桂术甘汤(上焦邪盛正虚)、真武汤(下焦邪盛正虚)以泄水邪(包括胸腔积水、肺积水);倘若出现“吸气短而呼气长”的现象,属于肾不纳气,应该服金匮肾气汤以固肾防脱。

必须随时注意患者的脉象和症状的变化,不可想当然。切记!其它疾病的治疗原则也是如此,望业医者思之虑之。注意事项可参考《灸法直论》一文。

那些消炎药、激素药,都是加重病情的催化剂,只会使真元逐渐减少,服用西医治疗哮喘的药物会引起心脏病就是明证。而危重患者的哮喘,属于精气枯竭,通过增加吸氧量已是于事无补了。因为氧气代替不了阳气。而那些通过手术割掉鼻息肉的方法来治疗哮喘病的措施,纯属管道疏通工的活计。

总之,治疗疾病应以“扶止祛邪”为原则。半年之内,绝对禁止房事!

中医王萌,一个普普通通的古中医传承者 ,传承中医文化,传承伤寒经方。不断攻读《伤寒论》、《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柜上药生尘。”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医养生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