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免成”被误读千年

“大器晚成”,当代语境下,是指那些担当重任的人物,需要经过长期的积淀和锻炼,所以成就得比较晚。也被用来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因此这个成语富含丰富的正能量,是“仁者爱人”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然而这个成语并非出自孔子或者儒家,而是出自老子,但老子的原话却不是“大器晚成”,而是“大器免成”,跟“成功的晚”一点关系都没有。由于先入为主的惯性作用,“大器晚成”的成语和含义早已深入心底,即使出现原文原意,也不愿意接受它。

大器免成

以现代汉语解读古典名著,也是造成一些没法理解的主要原因。所以有人说,经典,就是一个后人塑经的过程,读的不是经典,而是后人的解经文字。

“大器免成”的前生今世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前,老子的经典一直都是魏晋时期王弼注解的《道德经》,王弼的版本源于西汉时期的道家人物河上公,而河上公所读版本跟战国时期韩非子所读应该是一本版本,这个版本习惯上被称为“通行本”,大凡说到《道德经》,通常指的就是王本《道德经》。

赵孟頫书《道德经》

后来注家们的注解都是基于王本《道德经》展开的,“大器晚成”一词便出自《道德经》第41章,原文如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目前发现最早解释老子思想的是韩非子,他在《喻老》中以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作为对“大器晚成”的注解。此后,这种解读便一直延续了下来,虽然这种解释跟“大器免成”的前后语义没有逻辑关系,解释过于牵强,也有人试图在训诂学方面作过努力,指出此处应该为“免”而非“晚”,但因缺乏文献依据,因此并没引起重视。

《道德经》

到底哪个版本更接近老子思想

1973年和1993年,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和战国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很大程度上解开了《道德经》上的历史悬案,但并不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能完全解决千百年来在解老、注老方面存在的诸多疑问,有的甚至认为帛书和楚简《老子》还不如《道德经》的文字明白晓畅,符合老子思想。

事实并非如此。

帛本《老子》早于《道德经》,而楚简《老子》早于帛本,在帛书和楚简里,恰巧都有“大器免成”,以帛书甲本为例,原文如下: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本章旨在指出“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态度及其“道”的本质特征,旨在教人努力行“道”。

“道”有什么本质特征呢?

老子借古人的话说:

明道如昧——实则光明四射,看起来暗昧。真正知晓大道的人,效法大道的体性,心念清静,坦荡磊落,没有机巧伪诈,不耍小聪明,斗心眼,内心光明而不张扬。在世俗之人看来,暗昧若愚,故曰“明道若昧”。

明道如昧

“进道若退”——实则向道前进,看起来在后退。“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说的就是“进道若退”。“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进道修行之人,重在心意上下功夫,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世俗所染,不为名利所累,不求功名利禄,以世俗眼光看来,他在“日损”,他在倒退,故云“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实则大道甚夷,看起来崎岖不平。修道之人,和光同尘,口不出异言,身不行异事。寂然淡然,不分贵贱贤愚,不辨上下高低。动静休息,与人共处此道,却又在常中逆修非常道;处世应俗,与常人无异,却又能自守真知而不同流合污。故云“夷道若纇”。

以下“四大”说的是“道”的性状,“大方无隅”、“大象无形”是说“道”极大无边际、无形状,“大音希声”是说“道”无声无息,“大器免成”是说“道”无需外力作用,因为“道”乃“有状混成”之物,“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自根自本,有自生自化之机。

大方无隅

“大方无隅”,最大的“方”乃是“无方之方”。大道浑然一团,空阔没有边际,因此看不到它的棱角。因此大德深厚者,包裹太虚,涵容天地,广大无边,无内外,无方隅,无东西南北,无四维上下,故云“大方无隅”。

“大器免成”,最大的“器”乃“天下神器”,而“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大道造物,神妙无比,悄然而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最大的音乃“无声之声”,天籁之音“听之不闻”,但却充满天地,包裹六极。统御天下者,应当效法大道的大音希声,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之事,虽有大美而不言,虽有大音而希声。

“大象无形”,最大的象乃是无形之象,此大道微妙之理。大道无形无象,“朴散则为器”,内化育万物,千姿百态却视之不见,只可以心神领悟,不可以形迹视。

本章的大意

追求真理的人,听闻大道,会全力遵行;普通人听闻大道,将信将疑;愚顽不化的人听闻大道,会哈哈大笑;不笑,就不足以为道。

古人说:光明之道看起来却像幽暗的样子,前进的方向却像后退的样子,平坦的大却像崎岖不平的样子;品行高尚的却恰似卑微的山谷,至洁的心灵好似含有污垢,完美的品德好似有所不足;潜行密用的德不自矜夸,质性纯真的“德”好似污浊的样子。最大的方正,没有棱角,最大的“器”不需人为,最大的音是天籁之音,最大的象无形之象,此大道微妙之理。“道”隐幽而没有名称,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使成就它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