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方药量效研究

仝小林方药量效研究
“以药为本体”的剂量规律
——对中药及复方剂量阈、治疗窗的构建及思考

  中药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四个重要环节中直接落实到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包括了药味的选择和药量的确定。长期以来多数中医强调了对药味选择的准确性,体现在偏重于中医辨证论治的鸿篇巨论,却往往忽视了具体药量的确定把握。诚然药味的选择犹如定靶位的方向,这固然重要,但是药量的精准把握却譬如对靶位距离感的判断,决定了射靶的力道和技巧。这也许是中药复方,尤其是经典名方,虽大多经过千百年来临床验证,临床疗效肯定,但其中奥妙难以清晰明了的直接原因。很多医家在行医数年,摸索前行中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关键,从而慨叹:中药不传之秘在药量;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既可上下药力,亦可左右药效。因此,研究中药及中药复方剂量范围与规范、量效关系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方药量效关系的特点

  任何药物均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中药及中药复方的量效关系具有自身特殊性。实际上每味中药都包含着很多不同的成分,在分子层面上都相当于一个小的中药复方。而这样一个单味中药如同一个小中药复方以完整的个体形式作为一个单位参与了中药复方的组成。并且中药处方用量只是近似或相对准确,除少数毒性药物外,中药方剂中的用量并不要求十分精确,且用量波动范围较大,这也使得中药及其复方的量效关系变得不确定。而化学药物由于其成分单一具体,因此具有较为精确的治疗窗,较为明确的量效曲线关系。所谓化学药物的治疗窗是指在产生治疗效应的最小浓度和最小致毒浓度之间的一个合理治疗区域(或称为治疗范围)。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是维持药物的血浆浓度在治疗窗内。

  中药及其复方的量效关系与化学药物准确的量效关系相比,其自身特点就决定了其量效关系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并且由于不能用化学药物的线性关系来描绘,增加了量效关系研究的难度,如很多有关中药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剂量与疗效是呈正比的,即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得到相应增加的结果。但是研究发现,一部分中药复方虽然确实存在随着剂量的增加,效用增加的递增变化规律,但达到一定剂量后,效用并不伴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随着构成复方的单味药剂量比的变化,所产生的疗效也不同。存在着时间量效关系,即有时候某个剂量给某个时间量,不一定有效用变化,而剂量不变,时间量改变时,也许就会产生一定的量效关系。

  剂量阈、治疗窗确定的

  必要性及其界定

  正由于中药及其中药复方的模糊性、复杂性,使得中药及其复方的量效关系不仅仅能够通过一个曲线、一个图表等就能够说明的。而且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剂量范围、治疗窗不能等同于化学药物的剂量范围及治疗窗,而二者又是构成中药及其复方的量效关系研究的重要要素,也不能用化学药物的剂量范围及治疗窗概念来清楚阐述,因此,对中药及其复方剂量范围、治疗窗的界定成为首要的和必要的关键。

  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及针对于中药的量效关系,我们尝试提出了中药的治疗窗和剂量阈的概念,试图体现中药复方关于剂量的基本特点。

  剂量是指中药在所处的方剂中,对应的病证所采取的药量,不同的病证所采用的药量是不同的,这里也包含了处方的辨证论治思想在里面,所以称之为剂量,而非简单的药量。提示研究剂量必须针对适应症才有意义。

  每一味中药或每个中药复方有很多的适应症,对每一个适应症的药物用量是不同的,而对某个适应症所采用的不同剂量就构成了这味中药的某个适应症的治疗窗。而对每味中药或每个中药复方的多个适应症的多个治疗窗就构成了这味中药或中药复方的剂量阈。治疗窗要比剂量阈窄,也就是说每味中药或中药复方的剂量阈是包含了这味药或中药复方中很多适应症的治疗窗。换言之,也就是说每味药或一个中药复方只有一个剂量阈,但可能会有多个针对不同治疗目标的治疗窗,治疗窗之间可有交叉,也可有重叠。即治疗窗是针对不同的治疗目标或症候群所采用的最佳剂量范围,剂量阈是指中药或中药复方的总体的最佳治疗剂量范围,包含多个治疗窗。

  对于中药复方的剂量阈和治疗窗,相对于单味中药而言,中药复方多是针对特定的治疗目标或症候群所组成的,因此它的治疗靶向强,治疗窗阈往往较为明确,剂量域里包含的治疗窗相对少,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也更大。

  简而言之,中药或中药复方不同的治疗窗,在临床中针对中药在方剂中所能采用的有效剂量范围,就称之为剂量阈,在剂量阈里,存在着多个治疗窗,治疗窗的范围要比剂量阈窄。多数中药的剂量阈是小于等于其最小致毒量的,而个别中药还要大于最小致毒量,表现在突破了最小致毒量,在最小致毒量与最大应用量之间,运用了中药毒副作用来发挥中药独特的治疗作用的。

  以吴鞠通“半夏一两降逆止呕,二两安神助眠”为例,阐释说明剂量域和治疗窗的含义:前人经验对于半夏降逆止呕是一个治疗目标,对应的剂量是1两左右,这是一个估算数,0.8两、0.9两、1.1两、1.2两都可能是治呕的一个剂量,那么治呕的剂量范围就是0.8~1.1两,也可能是0.8~1.2两,还可能是0.9~1.2两等等,这是一个范围,而最佳范围就是半夏降逆止呕的治疗窗,而这正需要通过的实验、通过临床来量化、来证明。明确其治疗窗,从而更好地指导用药,达到量效最佳比。同理,对于半夏的另一个治疗目标安神助眠的最佳剂量范围可能是1.8~2.1两,也可能是1.8~2.2两等等,这只是举例说明,半夏可能会存在的两个治疗窗,多个治疗窗就构成了剂量阈。

  因此对每一味中药及每一个中药复方可能会存在一个到多个的治疗窗,多个治疗窗整体上就构成了一味中药或一个复方的剂量阈。

  目前中药及复方的量效关系研究多是针对动物实验的研究,在临床上关于量效关系的研究力度远远不够,而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是中药用量由经验积累走向现代医学客观化的重要桥梁,也是中药起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实验和临床的研究,互相促进,能够加快量效关系研究的进程,指导临床用药。

  虽然中药的毒副作用较少,安全系数较高。其中药用量在临床应用较为灵活,但是关于中药剂量如果还没有一个客观化的标准,不能界定针对不同疾病的治疗窗,这将严重影响中药的疗效,并且很容易产生副作用。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也要从不同的治疗疾病目标出发,设立每一个中药或复方的剂量阈,并加强中药安全性的研究,着重为不同疾病、治疗目标或者症候群寻求最佳的治疗窗。能够使中药在中医辨证思想的指导下,进行量化,即在某一治疗窗内,多大的量起什么样的效,就是比较明确的、可衡量的,这样就能够有针对性的指导临床,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中药极其复方客观化的发展,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仝小林方药量效研究

方药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

  方药量效关系有诸多影响因素,从药材和饮片的角度而言,包括药材的质量、药物炮制等;从处方角度而言,包括剂型、煎煮和服药方法等。《方药量效学》专设一个章节,以方药的煎煮、服法等为例,以抛砖引玉,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方药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方法。

  煎煮对方药量效关系的影响

  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中药的煎煮,不仅是有效成分的溶出过程,而且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分进行化学反应,重新整合的过程。

  1.煎煮用具  

  中药煎煮容器以耐火的砂锅、陶罐为好,亦可用搪瓷器皿或者铝制器皿、不锈钢器皿,因为这类器皿具有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散热慢的特点,不易使药物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忌铁、铜、锡等金属类容器。

  2.煎煮前浸泡  

  大多数中药饮片为植物干品,有一定的体积和厚度,在煎煮前需放置容器内进行冷水浸泡,以使药物的表面湿润、变软、植物细胞膨胀,使药物有效成分部分溶出,在组织内产生渗透压而扩散到组织细胞外部水中,同时可避免在加热煎煮时药材组织内所含蛋白质固化、淀粉糊化而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从而对临床效果产生影。

  3.煎煮加水量  

  中药复方汤剂煎煮时加水量的多少对有效成分的溶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研究发现低剂量方煎出率均显著高于中剂量方,极显著高于高剂量方;中剂量方煎出率亦显著高于高剂量方。表明煎取量一定的情况下,加水量的多少对煎出液的质量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4.煎煮火候  

  中药煎煮一般采用传统的直火加热法,其优点是煎煮火候容易控制,煎出量易掌握。中药煎煮时,一般先用武火即大火将药液快速煮沸,然后用文火即小火慢慢煎煮。

  5.煎煮时间  

  煎煮时间在中药复方汤剂煎煮过程中非常重要,适宜的煎煮时间对提高药物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煎煮时间太长,则药物的某些成分被破坏或散失;煎煮时间不足,则药物的某些成分不易溶出。

  6.煎煮次数  

  中药煎煮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溶液中,当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继续溶出了。一般认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更好发挥药效,煎煮次数越多越能使药物有效成分析出完全,但对于某些药材,多次煎煮却破坏了药物的有效成分,影响了临床效果。故而煎煮次数应根据临床需要而定,不应机械限定。

  7.煎出量  

  中药煎剂的服用方法多为将头煎与二煎药液合并混匀,分早晚2次服。患者每次服用量约150~200毫升,这就决定了中药最后的煎取量约400毫升,如果患者难以完全服下会造成浪费,影响疗效。探寻一种加水量与煎取量之间的有效平衡,是解决药物有效成分析出与患者服用这对矛盾的必然途径。因此,煎出液的浓缩是提取中药煎出液中的多余水份的重要途径。

  8.煎煮在方药量效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性

  复方汤剂是中医临床用药最主要的形式,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随证加减调整处方,具有很好的灵活性,适用范围广泛;同时,汤剂也具有易吸收、起效快的特点。长期以来,复方汤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力军,更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但煎煮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了复方汤剂有效成分的析出,从而造成了临床疗效的巨大差异。因此,规范的中药煎煮是方药量效关系相关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基础,是实现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可重复性的前提。探寻一条合理规范的中药煎煮方法,不仅对节约原料、提高临床疗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实现中医现代化、标准化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服量对对方药量效关系的影响

  在方药剂量研究方面,往往较多地注意方药的单剂用量,而对其每日服量与每次服量注意不够,研究不多,对此,傅延龄教授提出了“服量”的相关概念:剂量,广义的剂量泛指方药的用量,其本义大多指一剂药物的用量;每服量:指一次服用的药量,亦可称为“一服量”,如每服5钱、每服1升;日服次数:即每日(一昼夜)服药次数,如日二服、日三服;日服量:指在一日的时间里服用的药量,如每日2两或每日3升,日服量等于每服量乘以日服次数;总服量:指在一个治疗过程中所服药量的总和,总服量可以分别以药、方和全部药物来计算,如总计服生石膏半斤、总计服药30剂等。研究服量,把握服量,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避免过量服药,减少药物消耗量,都是很有意义的。

  1.研究“服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方药的剂量与方药的服量、日服量不同。《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服量记载明确的汤剂共有181方,根据汤剂的日服次数分类,有日三服、日二服、日一服、顿服、日夜连服、日五服、日六服、日十服、少少频服、少少含咽10种情况。而宋代方药服法的最大特点是汤剂通常采用“煮散”的方式。大多数方剂一日服二三次,有些方剂日仅一服,有些方剂日服三四次,还有的方剂日服七八次。服药以后,如果感觉没有起效,或者效果不满意,就继续煮药,而且最好把服药的间隔时间也缩短一些。

  由此可见,一剂药可以1日服,也可以2日服,甚至多日服。另外,一日可以服1剂药,也可以服2剂药,甚至服多剂药。方药的剂量更不是方药的一服量。虽然有时一剂药可以“顿服”,即一次服完,这时方药的剂量与一服量相等,但在多数情况下,一剂药要分多次服用。所以一首方剂,它的剂量是重要的,而它的服量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服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疗效。服量不当,可能病重药轻,达不到治疗效果;亦可能服量过大,损伤人体正气或引起新的失和。

  2.方药服量控制与疗效

  从经方及宋代医家的经验均可看出,对于方药服量的控制是临床取效的重要一环。古人对于方药服量的控制是既讲原则,也讲策略和灵活性。服量控制的总原则是随证施量。所谓随证施量,就是根据病证和症状的轻重,施用相应的药量,医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患者体质、年龄等因素,对服量进行调整。病情有轻重,禀赋有厚薄,年龄有老幼,宜区别对待。证重量重,证轻量轻。《备急千金要方》说:“病轻用药须少,疴重用药即多。”因此,临床要以服药反应为指示,逐渐调整服量,以保证量与证相宜,把握最佳的个体化服量。

  综上述,中医药的疗效是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讨论中医药疗效问题时,大多数人往往从辨证准确性、处方用药水平、中药质量等方面去考虑,而对服法和服量的问题重视不够,甚至视而不见。现在从城市到农村,中药汤剂似乎都是煮1或2次,日服2或3次;煎药机的应用给患者带来了方便,但不论何种病情及方药,皆为一次煮取,日服2次,门诊和住院患者都是如此,效与不效,几乎不从服法和服量上寻找原因。若把古人经验与今日做法相对照,该有多少问题值得深思?

(0)

相关推荐

  • 中药的剂量应注意哪些方面?

    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分.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方法换算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 ...

  • 仝小林 方药量效心悟

    自铁扫把草药店仝小林 方药量效心悟编者按: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剂量的研究事关疗效的提高.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方药量效关系与合理应用研讨会"上,仝小林教授谈其20多年对剂量潜心研究 ...

  •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仝小林方药量效心悟【转】

    2009.12.30中国中医药报       仝小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编者按: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剂量的研究事关疗效的提高.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方药量效关系与合理应用研讨会&qu ...

  • 【仝小林】方药量效心悟

    药物剂量是取得临床良好疗效的关键.<伤寒论>药味少而精纯,组方法度严谨,临床疗效确切,对后世影响巨大,被后世誉为"经方".但因为年代久远,度量衡屡经变易,代有所改,悬殊 ...

  • 仝小林:方药量效心悟

    药物剂量是取得临床良好疗效的关键.<伤寒论>药味少而精纯,组方法度严谨,临床疗效确切,对后世影响巨大,被后世誉为"经方".但因为年代久远,度量衡屡经变易,代有所改,悬殊 ...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仝小林的方药量效心悟

    <伤寒论>中的"经方",药简效宏,一剂知两剂已,然而当今中医少了方剂量效的"秘传",使得"经方"虎落平阳.魅力大减,本文讲述名医 ...

  • 降糖、降脂、降压,对付三高,仝小林教授的这些药对及小方很好用

    小编导读 "三高"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总称.有些患者只患有其中的一种,而有些患者则聚齐了三种疾病.聚齐三种疾病可以召唤?什么也召唤不来, ...

  • 仝小林教授用黄连及黄连类方治疗糖尿病经验

    黄连,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历代医家在治疗消渴病处方中不少含有黄连,其中不乏大剂量使用黄连者,近年来对黄连及其复方的药理研究较多,如黄连解毒汤.黄连苦瓜汤等研究.然而在临床上,由于黄连 ...

  • 【仝小林:三升阳方】

    仝小林教授运用三升阳方的经验 三升阳方: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和补中益气汤. 三方均载于李杲<脾胃论>,均有升阳.益胃和补中的作用. 仝小林教授临床运用三方治疗非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取得了 ...

  • 『名医经验』仝小林教授运用三升阳方的经验

    三升阳方,指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和补中益气汤.三方均载于李杲<脾胃论>,均有升阳.益胃和补中的作用.仝小林教授临床运用三方治疗非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仝教授认为,三方同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