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去远方,寻找隐藏在广东的七个秀美乡村
广东的乡村和老镇,因为本身有当地居民留守,而变得更加真实和有生活气息,跟其他被圈起来卖门票的村落不同,在于它们本身不是一处景点,呈现出来的都是人间烟火气。在珠三角一带,很多乡村里的青年也并不太愿意走出家乡到城市里务工,对于它们来说,守在村子里或许更加舒适和自在。而在粤北或粤西的一些乡村小镇里,由于交通不发达和穷困,很多保存完好的村子甚至无人知晓。
英德彭家祠:峰林深处有一座古老的村庄
在英德黄花镇,有一座雄伟的建筑,它依山而建,人们把它誉为“小布达拉宫”。这里原本是当地彭姓人家的祖祠堂,如今仍有其后代在此居住,彭家祠从山脚到山顶只有一条石阶通道,拾级而上,石头垒起来的墙面,建筑坐南朝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祠堂是当年彭家前辈用作防患土匪之用,在设计上,却独具匠心,不但照顾到防御一面,还颇具美观效果,也沿袭了岭南建筑的风格,当时彭家建造这座祠堂的时候,考究了很多风水设计,在至高处远眺,农舍,竹林,溪水,远山,尽收眼底。
大埔茶阳:也许这就是故乡的样子
去过两次茶阳,总觉得这里跟以前脑海里的故乡特别相似,有骑楼,有高矮错落的房屋,街道上有点杂乱,也有熟悉的客家味道。大埔县是广东梅州的一个县城,茶阳镇是老县城中心所在地,现在搬去湖寮镇了,在茶阳,时间调回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县城的骑楼街,是这里的特色,没有生意的店铺依旧从早上开到晚上,父子进士牌坊屹立在大埔中学门口四百多年,旋庐虽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采,但仍然是小镇人家引以为豪的建筑,有些老房子已经摇摇欲坠,墙上的漆脱落,当年的标语还在。
潮州龙湖寨: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前世今生
潮州让我喜出望外的是龙湖寨。几乎没有整修过的老房子和古老家祠到处可见,书斋宗祠墙壁上的雕刻和壁画依然栩栩如生,荒废的房子杂草丛生,街道上有时候半天也看不到人影,但这萧条中也偶尔会有成群结队穿着校服的孩子们骑着单车欢笑而过,也有刚学会走路跑步的孩子在破旧的老屋前玩捉迷藏,炒面巷的深处也总是传来烟火的气息……这传统固守与外面的大厦霓虹,在这里一点也感觉不到突兀。古寨曾经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海贸港口,让人不禁感叹。
开平赤坎:寻找碉民部落
赤坎大多数街道都是古旧的大街,周围都是洋楼群,街上人来人往,不时飘来煎豆角的香味。 徜徉在繁华褪去的骑楼间,时间驶上了慢车道。这个位于开平西南、潭江之畔的古镇,角落里处处是生活,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百多年前,开平还处于“四不管”的地区交界地带,其乡村仍然是匪患不断,宗族之间的争斗也在不断推波助澜。归国华侨是开平乡村碉楼的建造者,各式各样的碉楼洒落在开平乡间,除了自力村等备受保护的碉楼群之外,其实在一些小乡村里,也能看到孤立的碉楼,这些碉楼没有经过修葺,保持原始的风貌。这些碉楼的神秘与英气,大抵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南海松塘村:翰林村里的平常生活
位于珠三角富庶地带的南海,有一个松塘村,也叫翰林村,这里历代文才辈出,满清一朝考中进士的就有四位。 800多年前,村民的先祖辗转移居到这里,繁衍生息,逐渐成为地方上的望族。村子的水塘和老榕树是这里最美的取景处,以前这里书舍和家塾最多。现在,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岭南水乡,狗最多。村口坐着的老奶奶,抽完了一根烟又抽一根,树下打牌的村民和玩耍的孩子,跟这古来的牌坊和古屋相得益彰,人们在自己的村子里生活得悠游自在,老物件还在,新事物也照样推陈出新,如果是我,也不愿意放弃这样的生活啊。
顺德逢简村:岭南水乡风情
这是珠三角一个典型的岭南水乡,有人叫它“广东的周庄”。水乡的名气越来越大,看起来有点像广州的小洲村,河涌里停靠的是挂着灯笼的游船。坐在岸边写生的小伙子,专注又羞涩。这座水乡自西汉起就有人在此生息,后来发展集市,到了唐朝就已成村子的规模。河道穿过村子,古榕和蕉林四处可见,民居和宗祠等乡土建筑也大多保留原来的样子。在我看来逢简村的自然淳朴更胜周庄。古朴的建筑点缀着田园的风光,在铺垫上浓浓的南国气息,充满了恬淡而沉静的意境,让人不想离去。
韶关牛鼻村:丹霞山下的“世外桃源”
牛鼻村在韶关仁化,是一个很普通的小乡村,虽然村子有近700多年的历史,但却未留下太多古建筑,然而这里交通比较闭塞,却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的描述有点相似“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子在著名的丹霞山下,形状犹如一只牛鼻子,只有60多户人家的村子,但来到这里足不出村,却可四处欣赏到大丹霞的美妙风景,河边的翠竹林立,充满诗意。村子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供孩子们获取外界知识。
七月娃娃的原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