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专家集思广益,共话乳腺癌BRCA基因检测。通过早期的BRCA基因检测,实现乳腺癌的早筛早诊早治。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市抗癌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SIBCS2021)”于2021年10月21-23日在上海召开。会议期间开展了“爱利计划——乳腺癌BRCA基因突变公众认知及筛查预防行动”项目启动发布会。
启动会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国胜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锋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殷咏梅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王永胜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精准中心胡欣教授担任专家顾问团。
邵志敏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强调,基因检测不仅可以筛选乳腺癌高危人群,对乳腺癌的治疗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该项目旨在进一步促进公众及患者对BRCA检测的正确认识和参与筛查,实现乳腺癌高危人群早筛早诊早治。王永胜教授介绍了该项目的框架,并指出针对携带BRCA突变的高危健康人群,可以开展患教科普、网络问诊、遗传咨询、城市义诊等多种公益活动让其更加了解自身情况,增加其对疾病的认知,也欢迎各位专家积极报名参与项目公益活动。针对BRCA检测在乳腺癌患者和健康人群的早期应用,多家医学媒体邀请专家顾问团的各位专家给予专业点评。乳腺癌患病人数不容忽视,BRCA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1]。邵志敏教授指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乳腺癌是全球新发病例数最高的癌症。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诊断病例约226.1万例,死亡68.5万例。我国女性乳腺癌患病人数也不容乐观,我国女性乳腺癌新诊断病例约为41.6万例,位居第一[2]。我国乳腺癌新诊断病例数量增多,与检测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和生活水平提高有关。BRCA突变与乳腺癌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任国胜教授表示,约5%-10%的乳腺癌患者携带BRCA突变[3],BRCA突变的危害众多,不仅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相关,BRCA突变肿瘤通常比散发性肿瘤级别更高,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发生脑转移、更易发生同侧/对侧转移以及有更高的复发风险[4-9]。当然,任国胜教授也强调,检测出BRCA突变的健康人群要放宽心,因为这类人群并不一定会罹患乳腺癌,需要积极和医生沟通,采取预防措施,调整心态和生活习惯。家族性乳腺癌≠遗传性乳腺癌,不过两者均与BRCA突变息息相关
很多人经常会将“遗传性乳腺癌”和“家族性乳腺癌”混淆,殷咏梅教授解释到,遗传性乳腺癌≠家族性乳腺癌。家族性乳腺癌具有家族聚集性特点,普遍认为在一个家族中有2例或以上具有血缘关系的成员患有乳腺癌,即为家族性乳腺癌。强调“血缘关系”非常重要,如果患乳腺癌的两位成员是奶奶和姨妈,两者没有血缘关系,因此不能算是家族性乳腺癌。遗传性乳腺癌是具有明确遗传基因的乳腺癌,大部分遗传性乳腺癌表现为家族聚集性[10]。80%的遗传性乳腺癌与BRCA1/2的突变相关[11]。家族性乳腺癌与很多基因存在较复杂的关系,但主要与BRCA1和BRCA2基因相关。40岁之前发病的家族性乳腺癌患者,若其亲属再发病,则约33%归因于BRCA1/2突变[10]。因此大家值得更加关注BRCA基因检测,呼吁乳腺癌高危人群做到早筛早诊早治。在精准治疗时代,BRCA基因检测如何更好地应用于乳腺癌诊疗
在“精准医疗”时代,基因检测是肿瘤早筛、诊断、治疗,无法绕开的核心话题。随着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BRCA基因检测变得越来越快速、便捷和准确。王永胜教授表示,根据《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推荐以下人群尽早进行BRCA基因检测[12]:王永胜教授还指出,检测结果不仅可以预测健康人群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更是可以对乳腺癌的个体化精准治疗起到指导意义,检测出阳性的患者有望迎来全新的治疗机会——PARP抑制剂,PARP抑制剂对携带BRCA1/2突变的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显著。胡欣教授认为,我国人口众多,携带BRCA突变的人群基数大,在我国提倡早筛早诊的大趋势下,普筛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BRCA基因检测价格昂贵,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BRCA基因检测费用大大降低。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基因检测的样本常用血液和组织;在普筛时,还可以选择唾液样本进行第二代测序,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利于发现乳腺癌高危人群。面对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高危人群早筛早预防
BRCA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对于已经确诊乳腺癌的患者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BRCA突变早期乳腺癌患者制定手术方案时,需考虑到术后同侧、对侧乳腺癌发病风险。刘强教授列举了自己临床中心的数据发现,携带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同侧乳腺癌复发机率,与未携带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相差不大,均为5%-10%左右;携带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对侧乳腺癌发病机率为9%-13%,显著高于未携带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相比美国,中国乳腺癌患者更为年轻,很多年轻BRCA突变患者基于自身因素并不愿意全切乳腺,更偏向考虑保乳手术。但如果患者的家族史中有1-2位乳腺癌患者,考虑此时BRCA突变的致病率高,应积极考虑切除乳腺全切术。医生应当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患者的意愿和BRCA突变的致病机率等因素,制定最适合的应对方案。BRCA突变基因携带者是疾病发生的高危人群,需要积极预防,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针对性的体检,早发现、早干预。金锋教授指出,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化学预防、预防性乳腺切除术和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其中,化学预防药物包括他莫昔芬、雷洛昔芬、非选择性雌激素受体(ER)调节药和芳香化酶抑制药。预防性乳腺切除术适用于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健康妇女,可使高危妇女乳腺癌发病率降低90%,使中危和高危妇女乳腺癌病死率分别降低100%和81%。健康的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接受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后,罹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了70%[10]。预防性乳腺切除术和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并不适合所有人群,检测出BRCA突变的健康人群,需慎重选择乳腺或卵巢预防性切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依然是防控乳腺癌的关键,BRCA基因检测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建议存在乳腺癌高危风险的健康人群和乳腺癌患者积极进行基因检测,如果发现存在BRCA突变,应当尽早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更好的生存预后。[1]仲雷, 商亮, 张珈瑞, 等. 中国乳腺癌患者预后改善的思考 [J] .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 44(9) : 769-771.[2]https://gco.iarc.fr/today/home[3]De Talhouet S, Peron J, Vuilleumier A, et al. Clinical outcome of breast cancer in carriers of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s according to molecular subtypes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Sci Rep. 2020 Nov 2;10(1):19248]. Sci Rep. 2020;10(1):7073.[4]t'Kint de Roodenbeke MD, Pondé N, Buisseret L, Piccart M. Management of early breast cancer in patients bearing germline BRCA mutations. Semin Oncol. 2020;47(5):243-248.[5]Becourt et al. J Clin Oncol. 2018;36(suppl): abstract e13522.[6]Aleskandarany M, Caracappa D, Nolan CC, et al. DNA damage response markers a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BRCA-mutated breast cancers.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5;150(1):81-90.[7]Valachis A, Nearchou AD, Lind P. Surgical management of breast cancer in BRCA-mutation carri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4;144(3):443-455.[8]Kriege M, Jager A, Hooning MJ, et al. The efficacy of taxane chemotherapy f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in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 carriers. Cancer. 2012;118(4):899-907.[9]Song Y, Barry WT, Seah DS, Tung NM, Garber JE, Lin NU. Patterns of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in BRCA1/BRCA2-associated breast cancers. Cancer. 2020;126(2):271-280.[10]王静,宋瑾,戚晓东.家族性和遗传性乳腺癌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2,55(12):1247-1249.[11]连臻强,王颀.遗传性乳腺癌的易感基因检测与咨询策略[J].医学与哲学,2016,37(18):11-13.[12]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1, 31(10): 95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