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二十二、会挽雕弓如满月
在汉文帝时代,虽然皇帝陛下不启用贾谊,但是贾谊提倡的官民分治,让汉文帝非常的推崇。到了汉文帝七年,皇上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官员犯法的内部处理办法,后人总结为一句话:刑不上大夫。
这政策一出,厉害了。尤其是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不管犯了什么罪,不请示中央,谁也不能随意批捕。王子犯法虽然与庶民同罪,但是量刑的时候就大大不一样了。这样一搞,官员成了老百姓的官老爷,如同神一样的存在。而作为官员的老大,皇上就直接成了神,当然可以为所欲为。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提对于老百姓的影响了,单说对皇帝本人来说,有个结果是他不想要的。那就是当官的越来越嚣张,甚至敢顶撞皇帝。怎么着?反正刑不上大夫,把周勃拉进监狱严刑拷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汉文帝一看这不对啊,给你们当官的特权是让你们跟老百姓吹牛逼的,没说让你们跟皇帝摆谱啊。但是这个事情越来越严重。咱们看电视剧里边,太监捧着圣旨去官员家里传旨,别管这个官品级多高,也得老老实实跪在地上听旨。但是在汉文帝十年的时候,有个官员别说跪听旨意了,他都敢杀了皇上的使者,此人就是国舅爷将军薄昭。
薄昭这个人,从来不是飞扬跋扈之人。作为薄太后唯一的亲弟弟,薄昭在代国的时候就是贤名远播。同样是藩王的舅舅,当年一提起齐王的舅舅驷钧,大家都说这货不是东西。但是一提起代王的舅舅薄昭,都说那是大好人。恰恰是因为薄昭攒下了人品,才能助力代王刘恒登基称帝。对于汉文帝来说,薄昭是有功的。早期被代王刘恒派往形势不明的长安城打听消息的,就是薄昭。后来跟随汉文帝来长安的从龙六臣中,薄昭居首。替汉文帝刺激淮南王刘长犯病造反的,还是薄昭。这些是薄昭的功。
再说亲,薄昭是汉文帝的亲舅舅,太后的唯一亲弟弟。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国舅爷大发雷霆,杀掉皇帝的使者呢?史书上没有个确切的记载。甭管什么原因,有一点是肯定的,薄昭知道,杀了这厮没事。他就杀了人了,怎么着吧?衙门不能抓他,这事得上报中央内部处理。内部处理这事就得不了了之,杀了白杀。但是汉文帝必须杀薄昭,因为这风气一开,皇帝的威严何在?所谓打狗也得看主人,杀了皇帝的奴才,能跟杀老百姓一样吗?这得往欺君、谋反这样的大罪上来靠。但是薄昭又是将军,不能按处理小民百姓的法律去约束。最后汉文帝没辙了,派官员去薄昭家里喝酒,顺便给薄昭捎个话,您老自杀吧。
薄昭一听就怒了,凭什么啊?就不。汉文帝一看薄昭不上道,又怕事情闹大了不好收场,于是不管薄昭死不死,就派人去国舅爷府上吊唁哭丧。薄昭一看这形势,知道皇上杀意已起,不可逆转。为了死的体面点,薄昭自杀,国家给予抚恤。
历史上对汉文帝杀薄昭这事褒贬不一,有人说这是不孝,有人说这是执法如山。我倒觉得是执法如山还是不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好人薄昭会变成一个擅杀皇帝使者的罪犯?很明显,是当时的法律改变了薄昭。法律规定了,薄昭这个级别的官员杀人不用处以死刑,应该按照官员内部的处理办法去处理。而官员内部处理办法当中,薄昭也构不成死罪。这时候汉文帝还想让薄昭去死,那就是体现皇帝个人意志了,这就叫人在法上。只要人在法上,法就可以左右摇摆,如同虚文。薄昭一直不服的就是这个,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他构不成死罪。但是皇上杀人,未必靠法律。
汉文帝杀了薄昭,震慑了群臣。自此以后,没人敢跟汉文帝较劲,没人敢提意见,自然而然的,汉文帝只剩下了伟大光荣正确。虽然汉文帝在国内伟大光荣正确,但是国外可不卖他这个面子。北方还有个中行说呢,在汉文帝十四年的时候,鉴于匈奴经济的不稳定,在中行说的支持下,老上单于亲率十四万骑兵入侵汉朝,杀边境官员,掠夺边境粮食财物,前哨部队甚至一直到了长安城外的甘泉宫,离长安还有三百里地。
匈奴这一刀捅的太突然,汉朝上下都惊呆了。自汉朝开国以来,还没有过匈奴打到长安边上的事情发生。好在汉朝的精兵都集中在长安,汉文帝紧急调动南、北二军出城防卫。正所谓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匈奴打到家门口了,汉文帝居然选不出一个能跟老上单于比划比划的大将。长安城能用的将领,也就是中尉周舍和汉文帝的心腹郎中令张武。这俩人属于朝廷压箱底的禁卫军统领,能为皇上忠贞死节,却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因此,汉文帝原定玩一出紧假装关门打狗,目的是把匈奴吓走。老上单于这十四万人是来抢劫的,也就是说对他们而言这次来不是军事活动,而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原则就是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老上单于抢劫边关的利润已经很丰厚了,没必要去打长安城。汉文帝看准了这点,于是急调拨昌侯卢卿、隆虑侯周灶、宁侯魏敕陈兵边境假装关门。又掉名声在外的大将张相如、董赤、季布带兵假装打狗。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小道消息说如果被困在中国,中国人会各种开挂作战,比如包子能变手雷,徒手能撕骑兵,不打够八年决不让走,打了八年如果不解恨,也有可能再追加六年。老上单于觉得自己这十四万人别说坚持十四年了,十四天也够呛,于是装好抢来的财物,掉头回漠北。张相如带兵把匈奴送出国门,一仗没打,战争结束。
这一战,汉朝损失很大。因为在三年前,也就是汉文帝十一年的时候,皇上采用了晁错发展边关的政策,在边境大量移民,国家发房子发地发爵位发家具。为了方便百姓往边关迁移,汉文帝十二年的时候,朝廷废除了通行证,允许百姓自由迁徙。同年,晁错再上书,为加强边关防务和为汉文帝的失策善后,出了一个绝招。
当时由于汉文帝为了心爱的邓通一意孤行,非得允许民间铸币,导致当时经济混乱,投机倒把干铸币的越来越多,让好不容易恢复的农业遭受到了巨大打击。一般朝廷都这样,嘴硬得很,绝不承认有错。非得到错的离谱,后果不堪设想时候,再制定政策调整,哪怕新政策冲击了基本国策,也不承认当年有错。
汉文帝也知道私人铸币不对,也看到了巨大的危害,朝廷收税都收到一批薄如蝉翼的铜钱,治栗内史都不知道这钱该算什么面值。但是当年反对民间铸币的贾山和贾谊都被皇帝给批判了,如果现在废除私人铸币,那皇上的脸往哪搁?为了给皇上的脸找个安放之处,晁错打着振兴边关的旗号,出台新政。国家税收开始以粮食计算,而不再收铜钱。这回行了,粮食成了硬通货。过去农民不种地而是热衷于铸币,那是因为辛辛苦苦种来的粮食只能换一堆破钱,都不如自己家把铜盆和铁锅熔化在一起赚得多。 现在粮食不用兑换成铜钱了,直接就能当货币。种地的风险比铸币小多了,毕竟种地没有被在脸上刺字的罪责。
铸币的热度冷下来之后,晁错的第二招出手,说粮食不仅能交税,送到边关还能买爵位。这回种地的价值终于比铸币强了,于是老百姓纷纷把粮食往边关送,希望能换取爵位。爵位对于老百姓来说,并不考虑荣耀的问题,爵位是实实在在的福利。
晁错轻描淡写间,就缓解了汉文帝的难言之隐。至于边关当时那种防御力量有没有必要囤积那么多粮食?根本顾不上了。没想到,两年后的这场战争,让汉朝的边关屯粮便宜了老上单于。
匈奴虽然走了,谁能保证他什么时候还来?谁又能挡住匈奴不让来?在这一切问题没解决之前,边关还要不要发展?这一系列问题,考验着汉文帝的执政能力。
有一点可以肯定,发展边关这个大方向是没错的。问题的关键是谁来挡住匈奴的问题,国家需要这样一个大将做长城。汉文帝亲自去边关考察,经过缜密思考,汉朝开国以来,没有哪个大将在防御匈奴方面可以被倚为长城。根据汉文帝的历史知识,再往前想,他觉得也就是战国时代的赵国大将李齐能跟匈奴掰腕子。
有一回汉文帝就和赵国人中郎署长冯唐在衙门聊天,说你们赵国以前有个大将李齐你知道吧,朕现在连吃饭的时候都想得到这样的大将来防御匈奴。冯唐是个耿直的人,并没有按照一般逻辑高度赞扬汉文帝的观点,而是直率的说赵国大将当中,李齐的本事比廉颇、李牧差远了。汉文帝感慨,这要是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在,何愁匈奴呢?冯唐也是豁出去了,当场就说就算有廉颇、李牧这样的人跟着您,也没用。汉文帝当场大怒,这都多少年没人敢这样说话了?汉文帝气的摆驾回宫,把冯唐晾在那里了。
为什么冯唐这样顶撞汉文帝呢?因为冯唐知道,汉朝不是没有大将,关键是汉朝的制度有问题,让边关大将束手束脚,发挥不出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比如汉军大将魏尚,就是个让匈奴头疼的奇才。
魏尚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太出名,他为将理念,有点像明末皮岛总兵毛文龙。他带兵一定要干预地方财政,总是节流地方税收用于犒赏三军。魏尚军中待遇好,条件也苛刻。所以能留下来的都是人才,这些人还听话,因为谁也不舍得跳槽。钱花到位了,军队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钱,还多了人文关怀。正如马云所说,员工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委屈了。委屈在哪了?就委屈在工资给少了。
咱看史书当中,汉文帝时代每当匈奴入境抢劫,最爱攻打的就是上郡(今陕西榆林)、萧关(今宁夏顾源)、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县)、陇西郡(今甘肃省东南部),一般不打山西。驻防在山西大同的,就是魏尚。魏尚虽然作战靠谱,但是犯了朝廷的大忌讳。古代朝廷制约大将的重要手段就是经济制裁,只要断了大军的粮饷,军队就玩不转了。当统兵大将手里有了财权,这是多可怕的事情。所以,在一次魏尚上报战争结果的时候,因实际斩首数量比魏尚汇报的少了六颗,朝廷小题大做,判处魏尚有期徒刑一年,剥夺政治权利终生。
魏尚这种利用地方财政养军队的做法,就是学习的战国名将李牧。所以冯唐才说汉文帝就算是得到李牧,也没有大用 。
汉文帝不爽啊,但是在这个节骨眼敢顶撞他,说明冯唐还有后手。那就再叫来聊聊吧,这一聊汉文帝才知道,没文化真可怕。原来他心心念念的李牧也是这样,节流地方税收来养军队,所以李牧能逐匈奴,破东胡、灭澹林、遏秦国、败韩魏,让赵国成为了当时的霸主。后来赵王迁罢免了李牧,赵国才在争霸中不敌秦国。
汉文帝让冯唐持节去找魏尚,破格提拔他为云中尉,继续镇守云中郡。历史上魏尚这样的人很多,怀揣着梦想和能力却不得施展,都想遇到冯唐这样的人仗义执言然后持节来封。然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苏东坡在《江城子》中感慨:“酒酣肝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不管怎么说,老上单于来这一次,足够消停好几年的,汉朝采取守势,目标还在国内。本来汉文帝时代开始逐步形成外儒内法的统治哲学,但是两位阴阳家传人的崛起,打破了这种秩序。这两位是什么人?会带了哪些影响?下节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