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红楼群:谈谈定情信物
瞧,这对别扭的父子~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作者:fish
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等人游览大观园,正好逮住了浪游的贾宝玉,命他同行。
当时,因路是羊肠小径,贾政便"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这个场景有些温度吧。平日里,贾政再看不顺眼宝玉,宝玉仍是他儿子,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宝玉虽不大听训,但对父亲仍是有恭敬。
开场和暖后,接下来也其乐融融了。宝玉在众人配合下,朗朗应对父亲的考题、
第一处"曲径通幽"的题额及一番见解,立马就得到了贾政的赞赏。只见贾政说:"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从选拟。"
他此番话,虽然没明着夸宝玉,却是笑着说出,好脸色,即是给宝玉至大的奖励了。要知道,在之前,贾宝玉跑到贾政书房里,贾政都嫌他脏了自己的门和地。
再往前走,风景越来越好,佳木葱笼,奇花灼放,飞流如泻,桥亭巧置。众人心旷神怡,诗性大发。贾政也寻经问典,想找个诗意的名字来配此景。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贾政的自然心性,不经意间流露了出来,他不仅自己享受寻芳问古之乐,还想让宝玉也参与进来。"笑命"宝玉也拟一个。
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贾宝玉的话,令他回味无穷了。
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相信,这一刻宝玉是最幸福的。只是很可惜,他的父亲要的一直都是面子,而不是真正关心他的成长。所以,后来依然是悲剧。
一行人到了潇湘馆,贾政极为心动、欢喜。
喜欢吃红烧肉的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自古以来,有几个读书人不喜欢"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意境和自由呢?那是与高洁同在的精神沐浴啊,世俗凡尘一洗而净,人又变得神采奕奕了。
贾政想引导宝玉、同享这快乐了,于是又笑称:“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完,他就直盯着宝玉看。
宝玉正放松着,满心还处在刚才获得的幸福之中,没想到父亲转眼就这样看着他,眼神颇是耐人寻味。宝玉一下子就被吓得低头不语。他老子,似是又要责怪他没有认真读书,没有珍惜这岁月静好了。
贾政一番心意放了空,自是失望,难道这牛心儿子一说到正事"读书"上,又犯糊涂了。
接下来,两人杠上了。凡是宝玉说的,贾政一概反驳,或摇头,或断喝斥责。而宝玉却越挫越勇,及至他问宝玉稻香村可好时,两人别扭到极点。众人都顺着贾政眼色和语意说好,独独宝玉说不好。
不仅如此,还拿"天然"来做抬杠的工具,洋洋洒洒发了一通"天然"的高论,批评稻香村是人力穿凿、扭捏而成。直接点出大观园的败笔。不知道那个大观园的设计人——“山野子”,当时在不在场。
贾政真是被气坏了,一会儿令逆子出去,一会儿又令他回来。这也是贾宝玉第一次挟制住了家政吧。贾宝玉狂放不羁,他看不顺眼,却依然要贾宝玉来给他撑门面。
那么,贾政和宝玉之间,何以别扭至此啊?
在贾政看来,读书乃是宝玉第一要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古往今来普罗大众进阶高升之要道。宝玉应时时谨记勤勉读书,不应沉缅于享乐中。春光甚妙,地方甚好,不用于读书可惜了。有闲情逸致,莫如持有一颗磐石般不移的读书心。
读书不是指读闲书,当读四书五经等圣贤书。闲书只会让人漫无目的、移了心志,读圣贤书才能锤炼意志、造就格局。
贾政心里的痛,宝玉哪里会知晓呢!而试图将离经叛道的小子拉回正途的一颗拳拳父心,宝玉又怎能体会得出呢!
另一方面,宝玉心内亦是有说不出的委屈和悲愤。
四书五经,都曾看过,圣贤道理,也都知晓。只是不知为何书上一套道理,搬到现实却失了味道。现实是,人前表演着知书达理,人后却种种不堪。难道是,圣贤书和大道理只是人们粉墨登场的脸谱道具,演一出热闹和乐戏后散场,各回算计中?!
如若读书只是为了演戏,为争名夺利打掩护,莫如沉浸春光好景里,尽享富贵天然,得自然之真气,悟人间之真义。
再者,父子之间何必扭扭捏捏呢!父子关系首先应是天性,然后才是秩序。父亲何必为了自己的威严而置儿子的自尊不顾?何必一再在人前折损儿子颜面?且儿子没有那么差吧,文采出众不应该获嘉奖吗?父亲所做所为只是在证明儿子的糟糕,这种感觉让人太不爽了!
一场游园试才,让贾政和宝玉不爽透了。这对别扭的父子,各自揣着说不出的痛,互相折磨着。
天底有多少父子是这样的呢?恐怕到现在,还有不少吧!
理想的父性之爱是价值赋予和秩序建造。如果贾政多肯定和鼓励宝玉一点,宝玉多信赖贾政一些,他们之间,会没那么别扭吧!
读书只见道理不见人,迟早道理会埋葬了人吧。如果贾政能意识到这一点、再释放自然天性多一点,便不难感受宝玉内心的惶惑和痛苦!
只可惜,贾政并未意识到。他们父子注定要别扭、冲突下去,宝玉也注定要去追求另一种道路,并在途中背离父亲越来越远。
以乐衬哀哀更哀
作者:冷月葬花魂
从红楼梦里处处可以感受到艺术的气息。
刚刚开始读红楼时只是循序渐进地阅览每一个故事情节,随着故事的发展和在自己心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了一个定位。
好就是好,坏就是坏。
那时在我心中对好坏已经下准了定义,是非黑白不可颠倒。可随之读红楼的次数多了起来,才打开了我对艺术鉴赏之门。
读的越深,越发现艺术成分也就越深。
那时我才发现好坏真的不可以轻易下结论,正如哀乐也不可以明确定义一样。不能单纯的把乐当做是乐,把哀当做是哀。有些时候乐是哀的前兆,而哀实则是乐的本质。我们无法预测悲哀的降临,我们却满心欢喜的盼望着迎接欢乐。
我们亦不是主宰者,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正如贾府没有一个人能主宰自己家族的兴衰荣辱。
当贾府面临家破人亡的时刻没人能挽回大局,就连老谋深算的贾母和机关算尽的凤姐也都无力回天。为什么悲哀会降临的如此之快呢?
其实不然,悲哀降临之前是有前兆的,只是有些乐在其中的人没有察觉到罢了,或者有些聪明的察觉出来了不愿意道破这繁荣景象够的悲哀吧!
曹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写贾府直接没落,而是以乐衬哀由盛而衰。到后来的忽喇喇似大厦倾。一切来的太突然太意外,但也是必然的结果。
曹公常常在贾府其乐融融之际出其不意带出一抹悲凉。
第二十二回宝玉听戏文而悟禅机,为他日后绝弃红尘埋下了伏笔。
还有后文众人制的灯谜元妃的谜底是爆竹,迎春的是算盘,探春的是风筝,惜春的是佛前海灯,宝钗的是更香。谜底更是处处透着不祥,贾政为此也生出了悲戚之感,本应该是个承欢取乐的日子,却有一股掩饰不住的悲哀与荒凉。
第五十四回,元宵佳节,是个阖家团圆的日子,怎奈也透漏着难以溢于言表的悲凉。 席间,大家击鼓传梅,好不热闹的景象,实则更显忧伤。凤姐一连说了好几个“散了”增添了浓厚的悲哀色彩。意味深长,值得人去冥思苦想,也许这个“散了”就是贾府衰落的谶语。最后是以放炮竹的收尾,一哄而散,当大家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殊不知这就是悲哀的前兆。
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八月十五贾府团圆之宴异常冷清,人丁稀落。明智的贾母意识到了,极力营造欢乐气氛,反倍增凄凉。
这次强作欢宴的夜宴有一种盛宴难再之意,笼罩着浓浓的哀婉之情,预示着大家族大厦将倾的命运。
这说明以乐衬哀,已经丝毫看不到乐的存在了,毫无保留的只剩下悲哀了!世人常说乐极生悲,凡事都讲究一个度,有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淡心态,考验的正是一个人的定力。
繁盛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沉迷于欢乐与享受,居安思危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啊,没落的时候不要过度哀伤,要平心静气面对现实,活在当下,憧憬未来。已经有太多人沉浸欢乐,人生不止有欢乐,更多的是欢乐背后的悲哀。欢乐只是假象,悲哀才是实质,正是“以乐衬哀哀更哀”。
醉酒的焦大与可人的刘姥姥
作者:老Q子
焦大和刘姥姥在《红楼梦》里,是没有交叉的两个人物。
今天在我的这段文字里,若觉得有点交叉的话,那就是我将他们俩个放在一起,作了一下对比。
他们俩个,也都是有年纪的老人了。而且又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从这一点上看,也算是共性吧。
焦大一出场就是醉骂。骂得有多厉害?一伙同是下人的小厮听都不敢听,忙用马粪堵他的嘴。所以,他的出现引发了一场大地震。从后续的情况来看,它的杀伤力蛮大的,起码搭进几条人命。
前些时候,看过一篇文章,说鲁迅把焦大比作《红楼梦》中的屈原。我也不知道他这观点是怎么来的。如果叫屈夫子听到了,真得屈死了!
果真焦大有谏言的话,那么应该说在事前。有我焦大在,爬灰的,养小叔子的乘早盖盒儿,就是用马粪塞满我的嘴,我也不答应!这行。可是焦大是在事后,自身受到不公正待遇时,醉骂出来的。这就是说,众人隐瞒着的东西,被他发泄私欲时,给捅开了。
这那是什么屈原,简直连秦桧也不如了。
焦大的心态也决定了他人生的走向。在贾府,他是绝对的老功臣。他如果有能力,当个焦大管家,应该有条件吧?没有能力,那就依本老实地做你的下人。但躺在功劳簿上,腐化思想和行为,甚至连做下人操守规则也没有。以老卖老,居功自傲。他的出处,不是伤人,是杀人。他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儿去。
焦大是大功臣,刘姥姥除了没功,一开始就欠了人家贾府的人情。欠了人情还人情,这是刘姥姥做 人的本份。
二进贾府还人情,确实还够了人情。初次受了人家二十两银子的救济,秋后带着最好的野意儿来报答。游园,面对种种委屈和嘲弄,一一化解,并演义成笑声。刘姥姥健康和豁达的心态,也让我想起鲁迅的一句话:吃得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刘姥姥每次出场,都带着一种让人感动的情绪。救人,更是她人性的升华了。
做人,端正心态很重要。所以,做什么,怎么做,最后答案,很明白地写在那儿。
黛玉的一生,就是一首诗
作者:颦颦
黛玉之母贾敏是贾母最爱的女儿,她死后,贾母把感情移到了黛玉身上,爱黛玉之程度远胜于迎春、探春、惜春诸姐妹。她是位才华超群、美貌异常的女性。
从苏州葬父归来,宝玉看到的林妹妹是愈发“超逸”了,美得形容不出来了。
薛蟠看到她的风流婉转,“立刻已酥倒在那里了”。
大观园中多次作诗填词,黛玉每次都才盖群芳,令人叹服。
黛玉虽有小性儿爱恼的脾气,可是那只是对宝玉,只要别人诚心待她,她亦能与人为善,所以紫娟、晴雯和香菱能和她成为知心朋友,她从未把她们当奴才看。
她耐心地教香菱作诗,香菱不敢麻烦宝钗,却敢逼着黛玉为自己选诗本和不厌其烦地改诗。
她的才智和身世历程本应使她走向成熟,可是她不会掺假和自我保护,爱哭就哭,爱恼就恼,爱笑就笑,嘴皮上的便宜不能让人,她容不了别人,也不能为人所容,导致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孤立。
外祖母虽然疼爱她,毕竟是寄人篱下,万事得求人。曹雪芹原著“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这“收养”二字道出了她那无限凄凉的处境,“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体弱多病,贾府上下诸人会嫌其多事烦人,她常以草木自比,以此来感叹自己孤苦伶仃的身世。
春光明媚,鲜花盛开的美景不是她的春天,只有淅淅沥沥的秋雨散落在残荷破叶上,才吻合她秋霜在心的诗魂气质。她的短暂一生都在尽情地表现自己的灵性,回到情感的世界,只有爱情才是唯一的寄托,尽管婚姻还是渺茫的幻影。
定情信物结良缘,总有你喜欢的一种幸福
作者:陌游常乐
1,阴差阳错的爱情
蒋玉菡送给宝玉的汗巾子铸就了他和袭人的一段姻缘。
他送给宝玉的是北静王送给他的,代表的是他;宝玉送给他的汗巾子是袭人的,因袭人生气他将她的东西乱送人,所以他又将蒋玉菡的汗巾送给了袭人。
原本所有人都认定袭人和宝玉是一对,但是阴差阳错,千里姻缘一线牵,他俩的婚姻早已注定。宝玉是个好红娘。袭人一定是很贤惠的妻子,蒋玉菡待人处事极为周全,虽然初见无感,但是宝玉做纽带,可以想象他们平淡是福的白头偕老。,
2,鸳鸯剑:
无情剑伤有情人。鸳鸯剑是柳湘莲给尤三姐的定情信物。他俩的爱情最短暂也最令人遗憾。
原以为妩媚风流的尤三姐浪情,其实她很专情,自从与柳定亲,她便收起了以前所有不好的脾气,修身养性,等他来娶她,一天不来等一天,一年不来等一年,一辈子不来就等他一辈子,她是将一颗心全系在在他身上;冷心冷面的他看似无情实则深情万种,他欢天酒地却将最柔软的心给了未来的妻子。
他俩本该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却不想因为柳湘莲没有了解始末原委就误会尤三姐,要退婚,以死明志,一把无情剑伤了有情的尤三姐。为了报答尤三姐的深情,柳湘莲用这鸳鸯剑削发远渡红尘出家了,愿用余生偿还这情。一把最有情的剑为何伤了两个最有情的人。
3,丝帕:
横也丝来,竖也是丝,思君念君不见君,一方手帕寄相思。
宝玉赠黛玉的旧手帕,不仅是他们在传递感情,更是他们的定情信物,是他们彼此相守的承诺和一起冲破重重阻力的勇气。
红楼梦里还有一对也是用丝帕互表心意。就是贾芸和小红,他俩真是一见钟情,一个是积极努力过好自己日子的公子,一个是有眼力劲有上进心的好姑娘,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一定可以将未来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4,头发: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头发=青丝,与情丝谐音,女人送男人一束头发,是表达她对男的情意,古人之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女子剪发说明了她对于这个男人的依靠和信赖。
未婚女子这样做就是要以身相许终生托付了;已婚女人送夫君秀发就是离别之际让他凭以借物相思永不相忘的意思了。
贾链是个花心男不假,但是他从不玩弄女子,而是你情我愿,两厢欢喜多姑娘送他一缕头发,可见对他喜欢。
但是他真对不起结发妻子王熙凤,他是她的全部,她却不是他的唯一。我很喜欢王熙凤的爱情观,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贾链早点醒悟吧!
5,香囊:
熏香浓情舒爱意。香囊里面的东西不同
味道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就如杜若,即使鸟名又是花名,佩戴这种香就是表达有喜欢的人了。如果女孩子给男孩子秀香囊就意味她很喜欢你,林妹妹就曾一针一线的将满满的情谊秀在香囊上送给宝玉。只是有回赌气将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只是宝玉还是个有心的,黛玉的东西他从来都是贴身放着。两小无猜,一起长大的感情。
若是柳湘莲没去找宝玉,尤三姐是不是不会死?
作者:点苍苔白露泠泠
对于尤三姐的死许多人是扼腕叹息,有时就不禁在想,若是柳湘莲去见尤三姐前没去找宝玉,是不是尤三姐就不会死?
愚以为,结果将会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从柳湘莲说起。书中说柳湘莲“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
正是一个典型的风流浪子,恣意妄为,全凭自己的喜好做事,而他做事的准则就是别人不能践踏他的尊严。
这一点先从薛蟠那里表现了出来。
他凭着自己的喜好喜欢串风月戏文,而薛蟠打听得他最喜串戏,且都串的是生旦风月戏文,不免错会了意,误认他做了风月子弟,调戏了他,这可真真是触碰了他的底线,践踏了他的尊严,于是他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个浑小子收拾了一顿,然后收拾东西远遁天涯。
而对尤三姐,他从宝玉那里知道她的来历,并推想出她必然不清白,“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被戴了绿帽子,不说古代的男人,就是现在的男人只怕也不能接受。这无疑是大大的践踏了他的尊严,所以他说“这事断乎做不得”。
假设一下,柳湘莲没去找宝玉,不知道那些事,而是直接娶了尤三姐。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终有一日他还是会知道,或许有人会说,那时他已经了解了三姐的心,不会发生那些事,但我要说的是,发生了事是无法抹去的,他或许不会休了尤三姐,但是也不可能不在乎那些事。
而那些事又恰好是尤三姐心底的痛,一旦她察觉到丈夫的不信任,由于她的“刚烈”,她还是会以死证清白。
可以说,从她选择柳湘莲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她的结局。所以说,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