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经典的篆刻著作?
各类篆刻著述《学古编》元代吾丘衍着《学古编》,二卷,首列「三十五举」,次载「合用文集品目」以及「附录」,叙述篆、隶书体的演变及篆刻知识。吾丘衍的印风代表了篆刻艺术发展的主流,他亦因着有「三十五举」而成为中国篆刻史上印学研究的先驱。「三十五举」这篆刻论著,为篆刻学著作之始,前十七举主要论述写篆,十八举后论篆刻。其一举曰「科斗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也,今人不知乃巧画形状失本意矣」,二举曰「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书即古人平常字,历代更变遂见其异耳」,三举曰「学篆字必须博古能识古器,则其款识中古字神气敦朴,可以助人又可知古字象形指事会意等」,四举曰「凡习篆说文为根本,能通说文,则写不差又当与通释兼看」等。此「三十五举」为习印必读。
元代吾丘衍着《学古编》《印人传》清周亮工着。周亮工(1612—1672年),字元亮,号栎园,又号陶庵、减斋、瞀公、缄斋、栎下先生等。明崇祯进士,授监察御史,仕清后任户部右侍郎等职。收藏书画、铜器等古物甚富,尤喜藏印。精深六书之学,交往皆一时篆刻名手,兴到亦能奏刀,作品古意盎然,颇有法度可观。《印人传》共65则(亦有称68则的,恐误),记录作者所鉴藏宋至明代旧印的原委。主要为明代文彭至清初著名篆刻家共59人撰写事略,间亦阐述作者本人的印学见解,及流派嬗变、风气习尚等。全着周氏生前尚未完成,后由其子在浚缮录而成。此着是一部研究明清篆刻作者、治印方法及印学观点所必不可少的文献。
周亮工着《印人传》《篆刻针度》《篆刻针度》为中国清代印学论著,由陈克恕(1741—1809年)所著,成书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陈克恕,字体行,号目耕,别署吟香、健清、妙果山人,擅长篆隶书,工于篆刻,一生致力于印学研究,另着有《存几希斋印存》、《篆学示斯》、《篆体经眼》、《印人汇考》等。《篆刻针度》是汇编前人论述之精华综合而成,其中有许多采自明人徐上达所著《印法参同》。全书分为八卷十九章,共分考篆、审名、辨印、论材、分式、制度、定见、参考、摹古、撮要、章法、字法、笔法、刀法、总论、用印法、杂记、制印色、收藏、齿石等二十篇,分章叙述有关印学方面的各种基本常识。作品分类极细,印、章、图书分目阐述。作者认为:「刻印必先学篆,学篆必须读书,非娴熟经史,博通六书,终难免俗」;章法「妙合秦汉」,然「一字有一字之法,全章有全章之法,如字之多寡,文之朱白,印之大小,画之稀密,那让取巧,当本乎正……」至于「刀法」,有「冲、涩、迟、留、复、轻、埋、切、舞、平刀」之分,进而介绍「中锋偏锋、阴刀阳刀、顺刻逆刻」等法。自考篆以至选石,别类分门,使阅者一目了然,是其一大特色。
陈克恕着《篆刻针度》《篆学琐着》顾湘的《篆学琐着》是一部篆刻论著汇编,又名《篆学丛书》,成书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分为:(一)各家论书;(二)各家论印;(三)清周亮工、汪启淑两家正、续《印人传》;(四)清桂馥续、再续、重定续《三十五举》等,共辑录唐宋以来篆学论著三十种,并有附录二种:郭宗正《汗简》,以及谢云生、谢景卿分录之正、续《汉印分韵》。名家印谱明清以来的流派原拓印谱颇丰富,如《百石斋西泠八家印选》、《八千卷楼印存》、《灵芬馆印存》、《明清名人刻印汇存》、《西泠八家印选》、《明清篆刻选》、《西泠印社社员印集》、《梁氏印隽》、《种榆仙馆印谱》、《二金蝶堂癸亥以后印稿》、《苍石斋篆印》、《化庐印存》、《金暴山民印存》、《二金蝶堂印谱》、《黄牧甫印存》、《吴昌硕印存》、《乔大壮印蜕》、《厕简楼编年印谱》、《福庵老人印集》、《汪关印谱》、《赵古泥印存》等等。
《十钟山房印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