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道德经》中的开悟系统和修炼境界和法术神通!!!

《道德经》分哲理,智慧,开悟,丹道四个部分。

其中,开悟部分因曹魏王弼看不懂马王堆《帛本》老子,被尘封1500年。

今奉家师,行天下开悟大启,现将老子家族在3000年前已掌握的开悟系统公布于天下。

有别于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自我理论,和当下流行的高我,真我,本我理论。

老子家族把我分成了有意识,无意识,真我。真我,即赤子元神。 道教,将其解读为欲神,识神,元神。

道生真,真生显,显生有,有生万物。

有意识和无意识合一,为显意识。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归无为显。

显意识和真我之合为赤子元神。显归真为道。道教之虚合道。

那么如何让“元神”和“识神”合体,就是良渚神徽中,要传递的道义。

有一个被道教称为神通的东西,在老子家族被解读为自我感应器,自感器。(念头)

当这个念头,被有意识联通时,我们处在现实世界里。被无意识联通时,我们处在精神世界里。被元神收回时,我们处在真实世界里。是的,在你三岁以前,自我感应器,一直在元神手里,交出去后,元神就休眠了,只有唤醒元神,让元神掌握自我感应器,就是开悟的过程。

理论依据介绍完毕,进入心法口诀。

礼义仁德

礼,为祭祀的开始,为修行的开始。

该阶段的目标就是找到念头,控制念头。

看远方天际云彩,让念头拉着有意识,飞出去,欲穷千里目。然后,像收风筝一样,把念头往回收。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收放之间完全两个速度。因为念头是属于元神的,收这个动作只有元神来做。所以,速度不同,你需要经常的练习,来感受念头,自我感应器,神通的存在。这被称为“放风筝”。礼,讲解完毕。

下面讲“义”。义,我的头上是羊头祭祀器具,要获得对“元神”的感知,需要让我进入一种“危险”状态。元神,才会跳出来应急。这样“危险”状态的感知,因人而异。这里选择,老子家族通用的跳深渊方式理解(恐高症患者请换其他意境)。想象自己,在悬崖边,一时山崩地裂,你没有别的选择,跳进了前方巨大的深渊里。有意识和无意识会吓到一边。元神出窍,控制念头。大概过一会,有意识又会跑过来抢走念头,不过,你已经有元神的感知了。这就是义部分。“跳深渊”

仁,是真显通道,真我和显我合一。

太极张三丰里,李连杰拼命把气球压进水里的状态。

“弗”字在马王堆《帛本》老子中,被大量使用。一手同时掌握刚性和柔性,即阴阳两种力量。这也是“佛”的由来,太极,仲尼的描述。 大道为一,天地大道只有一条,殊途同归。

仁,就是需要你把“放风筝”和“跳深渊”,同时“压气球”到水里。这是水的浮力和你的手劲形成刚柔两股力量,把状态平衡在那里。这就是 明心见性。

德的部分,本文不在论述。因为,明心见性后,需要在大道上不断的修炼。知道大道在哪,和在大道上修行是完全两个概念。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开悟心法,简单易懂。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这三步,用《黄帝内经》的说法是

天经,人经,地经。

即眼筋,心包筋,地筋。

世间万事万物皆为因缘和合。

点到即止。

我乃银河,星光璀璨,国祚永昌。

道德经》隐藏的修炼境界和法术神通

老子他将自己的修炼体会写了出来,成了《道德经》的第十六章

古人修炼法术,但修炼法术的最高境界,其实是以术入道,即把术数的练习,当成认识这世间规律的一种途径,而不是把追求修炼境界和法术神通当成主要的目的。

其中,道家有一上古修炼法术,在《道德经》中,老子形容其过程为”至虚极,守静笃“。在《学经》第二章中,将修炼原理、过程和要义其实都描述了出来,原句为”气灵生万物,复于静处作,此静如癸水,清静可显影。笃静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体,我无化元灵。”

其中,古人修炼,靠的是心法要义,上述法术的心法要义,也在《学经》第二章中,即那句“笃静归心神守虚”。

可惜,这帮孩子看书太快,傻傻而过。不知道《学经》第二章里到底藏了多少上古的好东西。

不要问我这个法术该怎么练,有什么好处,具体练法和要义,都在《学经》第二章中。

这个贴子发出去后,当有更多孩子傻傻的问《学经》第二章是什么内容。我直接附在这个贴子后面。

但老子是位好同学,他看书认真,也练得认真。他将自己修炼的所感所见,记录了下来。便成了《道德经》的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虚

本义: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通述:

当修炼到“至虚极,守静笃“的状态后,你看到的将不在是事间的表象,而是会感受到周围事物的生发运行,会感受到万物循环往复的状态。

那万物,虽然看上去纷杂繁多,却又不离其根本,归根犹如四季之中的冬,又静如癸水,故曰归根曰静,这时,万物并不曾生发,而是回归到了它本来的状态,因此,静曰复命,我们将事物这种回复到本来状态的情况称为常。万物都有它的本性,我们将能够认识事物本性规律的情况称为明。

如若不了解事物的本性规律,却轻举妄动,只会带来不吉。

如若我们了解世间万物的本性规律,将变得更加善于容纳万物。而这种容纳之心,将会消除我们自己的偏私之心,因此说,容便是公,是一种让万物变得更平衡的途径,只有这样,万物才能并存,这才是至高无上的境界,也就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意味着长久,也不会危害自身。

释义:

至虚极,守静笃;道家的修炼法术之一,其要义为”笃静归心神守虚“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状态后,便可感受到周围事物的生发运行,会感受到万物的循环往复的状态。

作:生长、发展、活动。

复:循环往复。

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常:事物回复到它本来状态的情形

明:这里指能够认识事物本性规律的情况

容:容纳

全:这里指万物共存

天:在这里指至高无上的境界

图引: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在这一章中,作者由自身的一种修炼体会讲起,告诉世人,自己在修炼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时,所感受到的大道运行,然后引出自己的感受,即,我们的世界,一个万物生生不息,不断循环往复的状态。

紧跟着,作者继续分享自身的感受,即,当你了解万物,哪怕是一只羊或狼的本性规律后,你不会对任何一方有偏私之念,不会恨狼吃了羊,也不会认为羊就应该被狼吃,而是会认为,这世间,应容纳万物共生共存。这时,作者继续分享自身的认知,那就是,万物共存,生生不息,才是最重要的天道,并告诉世人,只有认识到这点,才会消解灾难。

本章主讲作者对大自然规律的认知,并下一章讲解人应当怎样做,即“实“,做好了铺垫。

附:《学经》第二章

第二讲 余自然而作,举步不疾行

《 学》 本义:

余自然而作,举步不疾行,闻声无惊恐,何以故?

气灵生万物,复于静处作,此静如癸水,清静可显影。笃静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体,我无化元灵。

能如婴儿乎?双肩垂自如。能如幼儿乎?双手自放腹。能如幼童乎?双眼观自在,双耳不闻争,专心顾自忙,人意皆两忘。

行时知呼吸,其步低且徐,起时吸气落时呼,缓步自在不求过,神安心静自得果。

坐时观诸物,其体同且一,双肩轻垂眉自舒,当念抱一不相离,笃静归心神守虚。

卧时守其根,其意聚且归,两手归腹形自曲,专气至柔神守一,心神俱宁自得养。

余启世人如此章句,明心生慧得有易体,信持行守方得归来,可感可知三年五载。

经典反思:《道德经》隐藏的核心,非常珍贵!

经典不只是逻辑通顺那么简单,还有对天地人有独到解读,经得住时间火焰烧烤,方为经典。
《易经》做到了,解密时间火焰,烧烤人生的苦闷困惑与麻辣甜香,腾起天地的觉悟虹光……

《道德经》做到了,洞察道的奥秘,成为全世界共尊的经典。那《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凭什么解读世界?

一、在无为虚静中体察万物,窥见道的恍惚。

老子的理解力很强,这没什么异议,否则不能发现自然之道的奥秘。
同样,老子的洞察力非常强大,这是隐藏在《道德经》中的核心能力。
洞察力,是迅速看破表面的迷惑现象,直达事物本质核心的能力。所谓山中老人见“一叶知秋”,《红楼梦》中贾宝玉“闻香识女人”,荒野老农民“看云识天气”等等。
洞察力强的人,看人又快又准。
孔子拜见老子,只是随便聊几句,老子就看清孔子的为人,劝孔子放下自以为是的骄气以及多欲执念,不要沉迷于姿态和浮躁的志向。
真是一针见血啊,早期的儒家有优势也有很多不成熟之处。
当年孔子周游天下,宣讲儒家观念梦想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可是没有那个国家真心想实行,还有很多人讨厌孔子及他的门徒繁文缛节那一套。
洞察力,就是这么厉害,虽然只是短短的相遇时间,老子就看明白了一切。
孔子与老子的相会交谈,仿佛是老子洞察了未来一样。以后的两千多年,道家人士常居深山感悟道法,儒家人士占据庙堂治理国家,很多乱世都有道家奇才人士出山拨乱反正。并且很多入世的儒家人心中有一颗出世的道心,如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
超凡脱俗的洞察力,包裹在和光同尘的表皮之内,在无为虚静中体察万物,窥见道的恍惚。就是《道德经》的核心。
这就是老子的自信,不必奔波在外,就是静坐沉思,也能依靠心智来洞察并破解自然奥秘。
这样,大家回看《道德经》的名言会有代入感: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必东奔西走,也能通过内心反思窥见道的恍惚。

二、以水为镜,洞察领悟善与德
寻常人每天与水打交道,但你不一定了解水的构造。没有洞察力,难悟出水的高妙。
老子用自己天才的洞察力看出天下水的神奇来,那就是“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水为镜,《道德经》照见了人生种种错误和遗憾。
很多人刚愎自用、争强好胜、自私自利,然而在卑微纯粹的水面前也绝不敢放肆到底,否则在沙漠中会因缺水而渴死,在大海中会被巨浪击沉……
人的洞察力有高低,也造成人的成就差别。
全世界有亿万大学生,他们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训练,是过筛子一样选出的优秀学生,理解能力都不差。可是真正到了社会中,几年过去大家表现得千差万别。并不是理解能力好、记忆力好、逻辑思维能力强就成功,造成种种差别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洞察力的高低拉开了大家的距离。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句是老子的真功夫体现,洞察了有无、正反、强弱,洞察力厉害是根本。
人的信息处理能力高低决定了人的能力大小,就如同一台计算机的CPU决定了这台电脑配置高低价值大小。

老子的信息处理能力,是以他的强大洞察力为辅助,为我们揭示了世界最上层的规则。

 

三、以身心推已及物,从空谷中感悟空灵谦诚
在《道德经》中引证了“空”的至高妙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观察江海之浩大,也发现江海浩大的原因,处下能包容众水,因此能成百谷王。
在做人方面,老子赞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是真正的士人。显然,老子认可的士人,是有道之人,是虚怀若谷之人。
空杯能装水,满了实了,就装不进去了。读书有虚怀若谷之心,会学到很多。
老子博览群书是无疑的,周朝国家图书传承自上古,老子作为图书馆长有很方便的条件,能看到很多古代的传世佳作,比如黄帝《金人铭》、《连山易》等等,这也锻炼了老子的洞察力。
现代社会已经很明确地认识到,人的洞察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的判断力,影响人的觉悟智慧。
有了洞察力的人,能够把潜意识的内容根据现实需要迅速地呈现出来。而人的潜意识包含着人生的丰富信息,过去发生的很多事,人们想不起来了。其实很多感知信息都埋藏在人的潜意识中。而这部分意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领会自然观察自然的产物,比较直观的感知。
有了强大的洞察力,会把潜意记忆调动起来,也能把潜意识中的记忆提炼出来,应对及时准确。

读《道德经》,不虚此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