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硬核四问:网络何时建好?无缝覆盖吗?手机何时能买?应用何时能爆?
牌照发放20天后,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迎来了第一波5G热潮。
6月26日—28日,上海2019年世界移动大会(MWC19 上海),所有人都说着同一个词——5G。5G网络将如何建设?5G技术到底成熟了没有?5G 将带来怎样的新 ICT 趋势?5G终端何时能面世?中国究竟将为5G投资多少?
当5G发牌时间之早有些令人出乎意料时,与之前测试阶段各种美好期待相比,这些问题更现实地摆在所有人面前。更关键的是,与以往任何一代通信网络升级不同,5G将带来整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或者说人们期待它能够带来,那么,局中之人便不再仅仅是传统电信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厂商,而是每一个社会人。
根据GSMA在MWC19上海发布的《移动经济》 (Mobile Economy) 系列亚太版最新报告,亚洲运营商计划在2018至2025年间投入3700亿美元构建新的5G网络,到2025年,中国28%的移动连接将通过5G网络运行,占到全球所有5G连接数的约三分之一。
2019,5G元年,故事刚刚开始,本期《IT时报》试图以此大会为契机,勾勒出一副中国5G初体验的众生相。
1
5G网络何时建好?
2020年,向SA目标网前进
《移动经济》报告显示,仅中国一个国家就将为5G投资1840亿美元,但在今年年初三大运营商发布的财报中,这个数字只有340亿元人民币。随着牌照的发放,5G建设进程明显加快,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本次MWC19上海上纷纷发布了各自建网的最新进展。
年底前建成10-15万5G基站
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表示,5G建设初期,中国电信在全国40多个城市建设NSA/SA混合组网的网络,并提供5G服务,力争在2020年率先全面启动5G SA的网络。此前,中国电信与上海市政府在沪签署了加快5G引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内容,中国电信今年将在沪建设超3000个5G基站,到2021年底建设超过1万个5G基站,基本实现5G网络全覆盖。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2019年中国移动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超过5万个5G基站,在超过50个城市实现5G商用服务;2020年,将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城区提供5G商用服务。4G时代,中国移动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其拥有的4G基站数量占到全国一半以上。这些4G站址资源将被充分利用,实现快速网络部署。
两个多月前,中国联通发布了“7+33+N”5G网络布署计划,即在7个城市城区连续覆盖,在33个城市实现热点区域覆盖,在N个城市定制5G网中专网,搭建各种行业应用场景。在这次MWC上,中国联通总经理李国华表示,今年中国联通在国内40个城市提供5G服务。
尽管除了中国移动,其他两家都没有明确公布自己的建站数量,但根据中国电信科工委主任韦乐平对三大运营商5G商用部署的预测:2019年三大运营商将在超过40个城市商用部署5G,部署8-10万个宏站。中信建投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阎贵成也曾预测,三大运营商2019年5G建设量会超过15万个。
不过,从移动只有5万个基站的规划来看,加上其他两家运营商不太可能做到平分秋色,10万应该是个相对可实现的数字,最终年底前,中国建成的5G基站数应在10-15万之间。
元年之后,2020年5G将进入规模商用期,韦乐平预测将有数百个城市开通5G服务,全国有60-80万个宏基站,多来源NSA/SA和TDD/FDD双模手机规模商用,2021年-2027年实现大规模商用,网络建设将聚焦城市和县城及发达乡镇,整个中国的5G网络将有数百万量级的宏站和千万级小基站。
SA目标逐渐形成共识
“2020年,中国电信将率先启动面向SA的网络升级,”大会主题演讲中,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继续高举SA大旗。从2018年的MWC上海发布5G技术白皮书开始,中国电信便是坚定的SA派,在各种场合表明建网决心,并在今年4月举行的中国电信5G创新合作大会上宣布,已建成全球最大的SA/NSA混合组网跨省跨域规模试验网。
5G试验期,到底是SA(独立组网)还是NSA(非独立组网),一度让全球电信运营商有点选择困难。但随着技术演进,SA作为目标网已经基本成为共识。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也在会上明确表示,SA将会是5G的发展方向,中国会尽快过渡到SA。
“从硬件上看,两种方式并没有不同,只是NSA的核心网借助了4G网的一些信令和任务设置,而SA必须要独立建设一张独立网,加上SA还有一些标准未确立,目前全球电信运营商已经建成的网络,都是NSA网络。”诺基亚5G和小型化基站产业事业部端到端架构负责人张健告诉记者,目前提供给电信运营商的基站都支持NSA和SA双模,等明年R16版本的5G标准冻结后,再向SA平滑升级。
核心网要跨越三大挑战
“5G商用元年,核心网要跨越三大挑战,一是可靠性挑战,5G可靠性要求更高,99.9%硬件构造99.999%可靠性,抗64倍信令冲击,永远零中断;二是流量挑战,5G流量几十倍的增长,鲲鹏920目前是业界性能最佳的ARM CPU;三是体验挑战,用户迁移要平滑,融合组网可以统一策略,统一IP,减少切换,而2/3/4/NSA/SA融合,可以一步演进到位。”华为展台工作人员告诉《IT时报》记者。
在中兴展台,云游戏、5G+仿生机器人、机器人钢琴家、5G+远程驾驶展示了5G的最新应用场景。中兴现场工作人员丁子阳向《IT时报》记者介绍了中兴在5G方面的发展情况。中兴5G的发展可以通过加、减、乘、除来看,在减法上,中兴全融合核心网,支持3GPP R15 SA和NSA双模式运行,为运营商节省40%投资,灵活承载,极简站点可以最多减少67%的RRU数量。在加法上,则是通过边缘计算提升效率,通过AI自主进化。在除法上,一张网络N个切片,运营效率提升N倍。在乘法上,则是希望可以引爆行业存量,开拓信息产业新领域。“目前,在15个细分领域,我们已经和接近200家合作伙伴,来探索5G+垂直行业的应用。” 丁子阳说。
从展台情况来看,中兴要在5G建设上加速度,聚焦的则是建网、体验、业务三大板块。在建网上,硬件可以一步到位,灵活应对网络变迁。在体验上,以Massive MIMO为核心定义典型场景部署法则,利用场景化技术增加体验,利用场景化优选参数省工期。在业务上,利用IT、RAN平台支撑上层应用,支持能力开放,快速叠加业务功能,利用自有平台让业务不断演讲。
在MWC开幕的前一天,中兴公布了5G商用的最新成绩单,相较于华为稍显逊色。截至6月25日,中兴在全球获得25个5G商用合同,覆盖亚太、欧洲、中东等主要5G市场,与全球60多家运营商展开5G合作,超过5万发货量。在展台,中兴也公布了和国内三大运营商的合作情况,为中国移动发货近万站,为中国联通深圳公司发货上千站,中国电信则是超过30个城市规模部署,率先100%到货。
全面升级SA至少到2020年Q3
然而,尽管各家设备商的双模基站都已相对完善,但产业链并未成熟,尤其是核心网和终端芯片,被认为是SA规模化的两大瓶颈。
从诺基亚测试结果来看,NSA的芯片和终端在2019年第二季度已经可以商用,高通和海思是主要芯片供应商,从上海外场测试结果来看,海思芯片性能要好于高通,SA方面,高通芯片在第三季度开始具备测试条件,但商用终端至少要在2019年底才能推出。
R16标准迟迟未定也是SA组网的“拦路虎”,根据3GPP规划,最早明年3月,最晚6月,R16标准才能确立,而5G的重要特征——广连接和网络切片标准基本要在这个阶段才能被冻结,一位厂商告诉记者,尽管各家都已经在做相关测试,但标准冻结后,至少要有3-6个月对标的过程,因此中国5G网络向SA迁移升级,最早也要到2020年第三季度。
基站创新降低建网难度
站址、功耗、光纤资源等等,都是5G建设元年摆在电信运营商面前的难题。
和此前任何一代网络不同,各种场景对于5G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这也要求通信设备商要覆盖不同场景。张健告诉记者,在网络设计时,诺基亚考虑的是立足网络实际,宏微并举,既有覆盖铁塔和楼顶的宏基站,也有覆盖街道和毫米波热点的中型站,还有室外打室内、室内分布式的皮站,以满足运营商在建网时的不同需求。为了解决站址需求,诺基亚为中国移动量身定制了一款业内首个高功率、支持2.6G频率和4G/5G双模的基站,其320W的发射功率是业内同类产品中数值最高的,其优势便在于可以降低电信运营商对站址的需求。
5G高企的成本也让人望而兴叹。杨杰在GTI峰会上指出,目前国内5G基站价格是4G的两倍,而功耗更是2.5倍,需要尽快把这两项降下来。
大会现场,记者看到诺基亚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液体冷却基站。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在基站内部设计专门的水冷管道,通过水泵与水箱中的水循环流动,从而将热量带到基站外。目前这款基站已经在芬兰与电信运营商eliSA和电力系统供应商eforce合作,进行了试验性部署,从结果来看,通过液冷降温减少了高达80%的二氧化碳排放和高达30%的能源运营费用,同时基站的体积和重量也减少了30%。
“成本不会比普通基站增加,而且水箱里的水可以循环利用,不需要进行特别维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诺基亚计划今年将这款产品引入中国。
2
5G能实现无缝覆盖吗?
小基站,大佬和创新者的新阵地
除了诺基亚,MWC上华为、爱立信、中国信科(由大唐电信、烽火科技重组而成)等这些设备商巨头,也都展示了全套的5G基站设备,从宏基站到小基站,甚至还有未来概念的基站。而小基站则成为“明星”,超讯通信、永鼎通信等产业链企业都展示了自家的5G小基站产品。
大佬秀肌肉
在中国移动展区,集中展示了来自各家设备商的5G接入设备,大部分设备支持的是2.6GHz频段,既有诺基亚64TRX AAU、爱立信64TRX AAU这样“块头大”、“体重大”的宏站设备,也有来自中国信科的多模杆站、可以挂在路灯杆上的“中型体格”设备,还有来自华为BOOK RRU和爱立信 Dot这样的小基站设备,可以用于5G网络在小区范围内甚至室内覆盖。
中国移动展区只是缩影,实际上在各家设备商展区,包括小基站在内的5G设备都是“秀肌肉”的重点。
在爱立信展区内的一侧墙壁上,挂着体积相差迥异的各种类型基站。其中最上面一排就是Dot室分设备,和家中的无线路由设备体积一般大,甚至更小。“我们在2018年初就发布了首个5G小基站,现在产品线更加丰富,既有支持2.6GHz的Dot设备,也有支持3.5GHz的,还有同时支持4G和5G的Dot设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爱立信这次还联手昕诺飞(飞利浦照明前身),在照明产品中嵌入爱立信Radio Dot系统。也就是说,如果在室内安装了这种装置,不仅可以照明,还能进行5G覆盖。在这次展会上,爱立信还带来了传说中的“胶带基站”,从外形上看就是透明胶带,“胶带”里电路清晰可见,包含了基站开通所必需的三大部分:无线、传输和电源线路。这就意味着,有了“胶带基站”,未来基站建设可以像贴胶带一样轻松,哪里信号不好就贴哪里。“当然,现在这还是概念性的,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爱立信展区现场技术人员说道。
在中国信科展区,一款和家中路由器一般大小的设备吸引了不少参观者,“这是Pico RRU设备,支持2.6GHz/1.8GHz。”现场技术人员介绍,从分类来讲,这是皮基站,“皮基站是小基站里的一种。按照功率来分,小基站主要分为微基站、皮基站、家庭基站这几种,不同功率大小对应不同覆盖范围。小基站里又分为一体化基站和分布式基站,一体化基站里集成了BBU和RRU,而分布式基站通常就指小型RRU,需要连接BBU才能使用。我们这个是分布式小基站。”
更多“玩家”涌入
一直以来,通信设备领域只是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三星、中兴等大厂商角力的阵地,因为市场门槛极高,其他厂商想要进入并立足,难度极高。但在5G时代,这一情况开始发生改变,尤其是在小基站领域,涌入了越来越多的“玩家”。
超讯通信是家来自广东的企业,这次MWC上,超讯发布了自家首款5G智能小基站,“我们也在做NB-IoT小基站、4G小基站,现在5G时代来了,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利好,5G时代小基站的市场空间比4G时代要广阔很多。”超讯通信技术负责人贺锐说道。据其介绍,超讯的这款5G小基站是一体化小基站,功率只有500毫瓦,供电问题容易解决,插上网线接通电源就能用,部署很方便。“目前,一套CU/DU设备能接32个小基站,未来将能接64个。”贺锐介绍,借助小基站,将会加快5G部署的步伐,尤其是在室内和人流量密集区域。
在永鼎通信的展区,记者也看到一款5G小基站,“我们公司之前是做光缆的,后来切入无线覆盖领域,做延伸覆盖内产品,大的设备还做不了。这是我们刚刚研发出的小基站样机,功耗是500毫瓦,可用于室内覆盖场景。”永鼎通信总经理助理张瑶介绍道。
等待在5G时代“起舞”
毫无疑问,小基站将会在5G时代大行其道,这是因为,5G时代网络环境和3G/4G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
3G/4G时代,运营商基本上都是在低频段上部署网络,因为频段低,具备从室外向室内穿透的效果,所以运营商组网时基本上都是先建设室外宏站,然后再针对性对室内进行覆盖,换句话说,室外宏站是建设重点。而在5G时代,由于频段较高,信号穿透性差让室内覆盖迎来新的挑战,需要有专门的室内覆盖型基站来解决问题,所以小基站被众多厂商看好,纷纷涌入。
“尤其是在毫米波频段应用以后,虽然它带宽很大,但是覆盖半径和穿透性都不如低频段,这个时候更加需要小基站来建设网络。”张瑶表示。
而且,因为5G频段高,建网需要的基站数量将远远超过4G时代,在这其中,小基站会占据相当大的份额。“所以,现在做小基站的企业越来越多,虽然那些大的设备商也在做,但是我觉得这个市场空间足够大,足够我们生存和发展的。而且,小基站实际上也有很多细分场景,比如商场、大卖场、家庭等等,大家可以针对不同的场景侧重发力。”贺锐表示。
在这些业界人士看来,5G的到来,小基站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阶段。
运营商做背后的推手
对于小基站产业,运营商重视有加,希望它能带来更好的5G覆盖,所以运营商一直在积极推动小基站产业链的发展。
在这次MWC大会上,中国电信发布了业界首个3.5GHz 5G室内小基站的射频参考设计。这是中国电信继巴塞罗那MWC首展5G白盒小基站之后,在推动5G接入网开放方面的又一重要里程碑。3.5GHz是全球5G主流频段,本参考设计将作为5G 的3.5GHz频段白盒化设备的技术指引,引领全球3.5GHz设备的开发与生态建设。
据了解,本次公开的射频参考设计主要内容为两套3.5GHz载频的室内有源小基站射频拉远单元(RRU)原理图,这两套参考设计分别由中国电信与佰才邦、中国电信与成都芯通科技联合发布。
制定和公开小基站硬件设备的“公版”参考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器件成本,促进产业发展。其次,可为设备厂商5G设备研发提供设计参考,减少各厂商独自设计生产、缺乏共享而造成的大量重复研发投入,降低产业进入门槛,促进产业链的繁荣发展。还有,可为未来运营商的业务发展和网络运营提供技术保证,降低运营成本。
3
5G手机能买吗?
买之前,这几件事要知道
6月25日下午,华为5G双模手机Mate 20 X(5G)获得国内首张5G终端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编号为001,这标志着5G时代正式开启。同一天,全球率先商用5G终端厂商三星同样在国内宣布了其5G手机商用计划。三星承诺,为其现阶段购买指定机型的用户在下半年其5G手机在国内上市后,平价升级至5G手机。
除了华为和三星,国内全部主力手机厂商小米、OPPO、vivo、中兴、一加等全部发布了其5G手机。
对国产手机厂商来说,如中兴、小米等其5G手机均已在海外市场商用并上市销售,而国内的上市只待相关主管和审批部门的一声发令枪响。
中兴手机官方微博曾明确表示,中兴天机Axon 10 Pro 5G版宣布下月(即7月份)上市发售。消息称,这款中兴天机Axon 10 Pro 5G版已经通过了国家3C认证,只待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
所有信息均显示,一旦工信部加快5G手机的上市审批速度,国内消费者直面第一批5G手机的诱惑。
然而,6月26日,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的一句话犹如石破天惊,让这些厂商的心“拔凉拔凉”的:“明年的1月1日起,中国将不允许只支持NSA架构的5G手机进入国内市场。”截至目前,所有5G手机都是NSA架构。
待机短点、发热大点
“今年还是别买5G手机了。”一位国内一线手机厂商高管向《IT时报》记者表示,功耗、发热依然是主要问题,“别到时候买个(5G)手机,却只能用半天,各家手机厂商在发布5G商用机型时均考虑加厚手机,扩大电池容量。”
在MWC19·上海大会现场,《IT时报》记者在现场5G环境下体验了多款5G手机,结果发现在使用视频、摄像、游戏等应用时,均没有出现明显发热现象,5G使用体验快速流畅。
但技术专家对此表示,5G手机提供了更快的下载和上传速度,与之相应,从芯片、射频模块以及各种相关元器件的功耗都会非常明显的上升,目前手机硬件设计普遍采用两层PCB的设计,一旦传输速率倍增,发热量上升几乎是必然的,“假设你用5G手机在线观看一部4K的高清电影,不难想象,手机肯定会发热,而且电量消耗会很快。”
上述专家进一步解释,当手机芯片和元器件遇到功耗快速攀升时,手机温度也会瞬间升高,“常常,当下一个高峰来临时,手机温度还没来得及下降,一波一波功耗高峰会迅速推高手机温度。”
“目前手机行业普遍公认的温度临界值是40℃,一旦手机温度提升到这个水平,手机就会主动降频,从而造成游戏过程中的体验卡顿等情况。”该技术专家表示,虽然高通、华为等手机芯片厂商都有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技术和芯片,但总体来说,第一阶段上市的5G手机功耗和发热肯定会明显高于4G手机,或者换句话来说,“第一批5G手机用户应该可以较明显地感受到待机时间短了,手机更容易发热了。”
一定要买个SA版的5G手机吗?
在MWC19·上海大会召开之前,5G手机支持的模式从来没有成为消费者担心的问题。但杨杰表示,明年1月1日开始,政府不允许NSA手机入网,SA是发展方向,中国会尽快过渡到SA。
问题来了,今年下半年入网的5G手机大部分都属于NSA,这会给手机消费市场造成怎样的影响?
从技术层面来说,5G独立组网(SA)指的是新建5G网络,包括新基站、回程链路以及核心网;5G非独立组网(NSA)指的是使用现有的4G基础设施,进行5G网络的部署。目前,我国已经很明确地拥抱SA独立组网模式。
虽然国家主管部门还没有对NSA模式手机采取禁用措施,但根据中国移动董事长透露的信息,2019年下半年上市的大部分5G手机将成为“绝版”,“道理很简单,明年NSA机子不许买了,除了华为之外,其他手机厂商还暂时没法商用SA模式的手机。”业内人士表示。
华为官方表示,华为Mate 20 X(5G)手机是目前业界唯一一款可同时支持SA/NSA的5G双模手机。根据华为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小龙的说法,华为Mate 20 X 5G版并不是双卡双5G,而是“华为现在能一张卡5G,一张卡4G。其他平台产品目前只有单卡,要回到单卡时代。”
而根据高通的时间表,支持SA模式的骁龙X55基带解决方案将在年底完全成熟商用,而各家手机厂商能不能赶上1月1日的时间线实现大规模量产还是一个未知数。
另据上述业内人士介绍,即便在2019年下半年买了现有的5G手机,也完全可以在2020年1月1日以后正常使用,因为目前我国三大运营商5G组网主要就是通过NSA非独立组网完成的,虽然我国明确支持SA独立组网,但SA大规模部署最快也要等到2021年。
价格,未必如想象中的那么贵?
也许是为了不让消费者在5G手机价格上抱有“幻想”,从业界开始研发5G手机之后,就一直向外界传递出“5G手机不便宜”的信号,从目前媒体报道来看,通信业内专家普遍预测的5G手机售价均在8000元以上。
那么,5G手机真的那么贵吗?
在今年2月的西班牙MWC前夕,小米发布了其首款5G手机——5G版本的小米MIX 3,售价599欧元,约合人民币4600元。“小米希望降低5G消费门槛。”负责国际业务的小米高级副总裁王翔称,在成本方面,小米5G手机基本上跟4G手机保持同样价格,甚至更便宜。
据渠道人士分析,通常来说,5G手机预计会比4G的手机贵1000~2000元,从目前国产主流旗舰手机的售价区间来看,国产5G手机售价不会超过8000元,“但如果再加上折叠屏等其他高阶工艺设计,价格超过万元也很正常。”
上述人士预测,例如下月即将上市销售的中兴天机Axon 10 Pro 5G版,目前4G版的售价为3199~4199元,“预计5G版本的配置会较高,但零售价不会超过6000元。”
比快更重要的是“低延时”
对于已经打算在2019年购买一部5G手机尝鲜的人来说,5G手机除了能在屏幕最上角显示出一个漂亮的“5G”标志外,还能给手机用户带来哪些性能提升呢?
在本届MWC19·上海大会上,来自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商等各方的专业人士,普遍认为高清、超高清、VR等视频应用将是5G最显而易见的消费级应用,拥有一部5G手机,在线观看超高清视频将不再是问题,配合电信运营商的“不限流量”5G套餐,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上已有的蓝光级视频将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这在过去即便利用家中的WiFi网络都很难实现流畅观看。
游戏,是另一大手机应用,5G手机的游戏体验也将比4G手机带来革命性变化。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5G的超低时延,这让游戏响应速度变得飞快,5G手机玩游戏与PC端相比,时延丝毫不落下风,甚至更快。
在展会现场,一加手机利用5G网络展示了云游戏的场景。据介绍,现场游戏大部分的处理和渲染任务都由远在苏州的服务器完成,服务器通过5G网络将游戏画面回传终端,用户无需下载和安装,只是随身携带一部5G手机就能随时畅玩大型游戏。记者看到,游戏的延时仅有十几毫秒,经常玩《王者荣耀》等大型在线游戏的玩家都知道,这在4G时代是几乎无法实现的超低时延,这对游戏体验来说,将是非常关键性的。
4
应用等网络?还是网络等应用?
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花园”
相较于前几代网络,5G具备天然的优势,它可以是连接器,替代有线、Wi-Fi、4G、微波卫星;可以是倍增器,在未来5年,5G直接经济总产出10.6万亿元,5G的间接经济总产出达到24.8亿元;也可以是使能器,让产业升级,使产业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助力更多的行业升级。
但是,在5G建设的蓝图里,什么是最重要的?让应用来等网络,还是网络来等应用?人们为5G规划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却也遭遇很多骨感的现实。尤其是在5G元年,当NSA网络只能在超高带宽上表现自己时,在5G热潮中,谁将是冷静的观察者和探索者?
这个被全世界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钥匙”还未真正让行业见识到它的威力。
工业互联网:静待SA网成熟
华为将5G的第一波聚焦在视频影像监控、云VR/AR、港口矿山、能源、无人机、工业制造六个场景。驱动华为的因素是这些行业对带宽、时延、移动需求,它们大都是户外场景,有的是国家推动产业,具备快速常用的能力。比如,在视频影像方面,华为、运营商以及央视共同成立的5G新媒体平台,并在今年实现了央视春晚5G+4K直播、国家两会5G+4K直播、5G双频4K直播。
在能源场景下,南方电网是华为5G合作方面的典型案例。南方电网的网络有数百万节点,投资大周期长,需要低时延和精准授时的无线网络,来减少故障停电范围和时间。这时,通信延迟低于15毫秒,具有网络切片特性的5G派上用场。
MWC开幕前的几天,南方电网、中国移动与华为就完成了基于SA架构的端到端切片验证。第一个切片保障低时延,传输电力的配网自动化业务;第二个切片保障大带宽,传输电力的视频监控业务;第三个切片承载公众业务。核心网、传输、无线在内的网络端到端经过验证,在公众业务超流量情况下,也不影响电力业务的安全可靠运行。
网络切片是5G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能够应用的关键技术。5G时代需要满足的业务场景十分多样,而且极具差异化,比如自动驾驶应用需要5G的低时延高可靠,VR等应用需要大带宽高速率的支持,而在智慧水表等大量物联网应用中,更需要的是海量连接,对时延和网速的要求并不高。
网络切片能将一张物理网络切割成多个端到端的虚拟网络,每个虚拟网络之间是逻辑独立的,任何一个虚拟网络发生故障都不会影响到其他虚拟网络,以此满足不同的场景需求,或高速率,或低时延,或海量连接。
诺基亚展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际标准组织3GPP一共约定了256个网络切片场景,其中128个切片是由各垂直行业提供需求明确场景,而剩余128个是可以由运营商定义,而每个终端可以支持8个切片。也就是说,通过云端软件,用户可以要求购买特定场景下的网络切片服务,同时也可以看到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是否符合当初的承诺。
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与网络切片相关的测试在今年投入商用的5G网络中都无法实现,因为只有SA网络才能支持网络切片,而这方面标准要在R16阶段才能被冻结,“至少要到明年年底或者2021年上半年,网络切片才可能正式商用。”上述人士表示。
智慧城市:热潮中的“虚火”
或许可以这样说,一座城市有多智慧,城市的网络就要有多发达。
在MWC19 上海,三大运营商展示了智慧城市的风貌。
中国电信展出的是AI海绵城市。所谓海绵城市,是让一座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中国电信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三维数字化模型为基础,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构建海绵城市智慧管控系统,利用实时监测技术多方位记录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设施建设运行情况,实现海绵城市一体化监测、智能化预警、综合管控、一体化应急管理、一体化考核,帮助城市有效预防自然灾害的影响。
而在中国移动展区,“中移超脑 新型智慧城市”展示的是通过5G+AICDE,打通政府平台和第三方平台,实现智慧城市的升级。“依托5G,打造一个中台,数据共享、运算能力开放,管理效果提升。”中国移动相关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
据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为3080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这一数字将增长为7172亿美元,2018—2023年这个预测期内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4%。2018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7.9万亿元,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25万亿元,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都会是投资热点。
虽然很多城市都出台了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从各地实施、运营的成果上看,智慧城市的建设并没有创新性的突破,都在已知范围内、某个领域内做一些信息化和数据融合,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中还有“虚火”。
“智慧城市目前进入了以数据驱动的智能化阶段,其中一个难点是如何汇聚异构、异主和异地的数据。”上述中国移动相关人士表示,很多政府部门都有各自的系统,如何打通这些系统、如何往集成的方向发展是比较难的。只要统一接口标准、信号传输模式,一个平台就可以收集所有数据,不仅降低社会成本,还会带来非常好的效益经济。
此外,尽管物联网在这几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智慧城市布满了很多传感器,但目前还不够成熟。这些传感器网络各自独立组网,像查水表、气表等各种监测数据,都要建设独立的网络。几十亿乃至上千亿数据采集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通过不同的网络分别收集,不经济也不可靠。
无人驾驶:低时延也不够用
要问5G时代,第一杀手应用是什么,非无人驾驶莫属。
如果没有体验过什么叫无人驾驶,MWC19 上海中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在中国电信展台,一位工作人员坐在一辆简易车里面,但是这辆简易车却具备了一辆车的基本功能,方向盘、油门、刹车等,但没有引擎盖。而在这辆车对面的两个电视屏幕里,分别显示出一辆车内部的情况以及这辆车驾驶座上看到的路况,转动简易车的方向盘,可以看到,电视屏幕里的车的方向盘也会转动,踩了简易车的油门,电视屏幕里的车会向前开。中国电信相关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屏幕里的那辆车在张江,通过车上的摄像头、5G模组等设备,实现了远程控制。
中国移动展厅中也有类似的场景,只不过电视屏幕里的那辆车在北京,也就是真正操控这辆车的人在上海也可以控制那辆车。《IT时报》记者看到,在现场的驾驶员操控着这辆车,速度并不快,大约20码左右,而电视屏幕里的那辆车是在一个半封闭的测试区域内。“在北京的这辆车内,装了3个摄像头,分别可以拍摄到车辆正前方以及车身的两边的情况,可以适用于救灾等场景。”工作人员表示。
虽然距离5G商用越来越近,但无人驾驶真的能上路吗?据《IT时报》记者了解,大多数人对此表示并不乐观。
“最主要的还是时延问题,虽然5G是低时延,但用在无人驾驶上,时延还是太长。”中国电信相关人士透露,如果能优化到10毫秒左右,那是可以接受的。
据《IT时报》记者在现场的体验来看,时差还是很明显的,当记者转完方向盘,抬头看到电视屏幕上的方向盘才刚刚开始转。“这中间有一个过程,你转了方向盘后,指令要传输给真正的车辆,那里的车辆再回传视频,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时延,原因主要是现在5G的上行速率还满足不了无人驾驶的要求。”
假设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即使是几十毫秒的时延,足以跑出去好几米,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很难有效防止事故发生,更不要说现在200毫秒的时延了。
远程医疗:适合急救和教学 手术还不行
当偏远的山区没有足够的医疗水平救治当地百姓时,如果能得到一线城市医院的指导,对病患来说是多么大的福音。但问题是,一线城市医生不可能一直待在偏远山区,5G的远程医疗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4月8日,一场特殊的演练在杭州市滨江区开始——一辆5G救护车快速驶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短短几分钟,3公里外的浙大二院滨江院区5G远程急救指挥中心的几块屏幕同时亮起,救护车上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图像、血压等信息实时传送。一位医生向救护车内的急救医生发出检查某部位的指令,通过急救医生的操作,实时超声图像通过5G网络传送到了医生端电脑上,随即,医生戴上VR眼镜实景查看救护车上的抢救情况,再通过实时音视频互动系统向救护车内的医生确认患者情况。当5G救护车到达医院时,医院急救团队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立即投入到对患者的救治中。
通过5G+VR的方法让大城市的大夫可以随时直接会诊,还可以远程进行超声,节约时间和成本。但是目前的局限是仅可用于急救或远程医疗教学上,如果要以这种方式进行手术还不可行。
“主要是法律以及道德的问题,如果远程操控机械手进行手术,一旦手术失败,责任很难厘清。”中国联通一位工作人员向《IT时报》记者透露,实际上,实时远程手术已经在动物身上做了好几次实验,但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估计很难用到人身上,一定要有相关的规定出来才有可能实现。
《IT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医院对5G的态度比较保守,“他们还是喜欢有线网络,觉得比较安全,以免医疗数据的泄露。”
5G应用爆发三要素
中国移动原董事长和GSMA高级顾问王建宙认为,5G要得到全面应用乃至彻底爆发,需要必不可少的三个因素。首先是网络,需要网络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共同的努力,中国运营商在网络建设上有很多优势,每家运营商至少有100兆6G赫兹以下的频段,并且有非常普遍的光纤网络,其次就是在TDD网络方面有丰富的大规模组网经验,所以中国的5G建设在网络上很快就会有起色。
然而,对于5G的价值链而言,优质的网络仅占5%,另外的95%跟创新和应用息息相关。因此,王建宙指出5G全面应用的第二个因素就是终端,“普通的消费者怎么感知5G的呢?就是通过我们的手机。”终端在这里将经历两个阶段,其一是需要高速率、大容量的5G手机,否则5G网络没有办法使用,而这一阶段现在已经实现了,目前中国已经有四五家制造商推出了5G手机。当然,光是速度快还不足以体现5G的特点,所以5G手机还需要推出新的功能,而这一阶段眼下还只是刚刚起步。
想要迎接5G时代的大爆发,还有最后一个“大招”,那就是应用。“结合那95%的网络资源,5G的全面普及意味着有一大批应用等待被开发出来。”王建宙说道。这些全新应用的面世不仅决定着5G的未来走向,也将考验5G是否能够真正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观察
5G路上的冷思考
在推出5G方面,中国正在引领世界。GSMA移动智库 (GSMA Intelligence) 预测,到2025年,大中华区的5G连接将达到惊人的4.9亿次,这是5G全球连接总量的1/3。GSMA会长葛瑞德在开幕式上兴奋地说,当我们将5G、AI、大数据和物联网结合起来,智联万物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而科技将在当下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但同时,当未来已来,科技代替进化时,人们需要一点冷思考。
Q1:有了5G+VR,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变化?
爱奇艺副总裁朱成:通过5G赋能,VR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用户获取内容的速度会更快、更方便,享受沉浸式、交互式的娱乐体验,因为戴上VR设备就进入了一个非常逼真的虚拟现实,拥抱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举个例子,用户可以在家里的客厅中攀登珠穆朗玛峰。在此基础上,未来的社交也有望变成沉浸式的,借助5G的大带宽、低时延,我们可以对数字进行三维立体化处理,再把人丢到中间,创造一个虚拟环境,但是除了触觉,人的所有感觉都非常逼真,让人与人之间无缝地进行社交。
中兴通讯总裁徐子阳:然而,当一个人拥有了沉浸式社交的能力后,会不会越来越害怕走出自己的客厅?从此周围只剩下陌生人?应该把VR和AR结合在一起,变成XR,这种增强现实对工业生产有特别大的帮助作用。当工作人员有疑问的时候,戴上眼镜就可以从很远的地方获得高级导师的解答,又能节约大量的人工成本。”
Q2: 在1G向5G的演进历程中,那些消失的应用可以给未来的商业逻辑带来什么启示?
中兴通讯总裁徐子阳:无论是即时通信,还是移动支付,国内运营商曾经都探索过,但是如今这些功能都消失在了通信历史之中,被后续的微信、支付宝所取代。相较于开发者的“生不逢时”,设备商应该拿出一种“不破不立”的态度,对已有的商业模式不能太留恋,否则就会带来时间上的损失。
对设备商来说,太复杂的通信协议在面对确定的需求时表现出的效率很高,但是当需求不确定时命中的概率就很低,定制的速度很慢,这就导致设备商和应用竞争时转身的速度也很慢。假使过度执着于商业模式,等到觉醒时网络反应速度就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
5G网络是一个更加聪明的网络,而4G网络仍旧是预定义的网络,所有的功能都定义好了,5G网络却好像魔方一样,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不停地变形。这好比以前所有人都混在一个食堂里吃饭,现在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助餐或者宴会厅,5G就是这样让世界更加有序。
Q3:5G给全行业都能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吗?
中国移动原董事长和GSMA高级顾问王建宙:根据1G到5G的发展历史来看,直到3G初期,生态链基本仍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就像一座带围墙的花园,可是到了3G后期这面围墙就被拆除了,从此迎来了OTT(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应用和网络是互相依赖的,但是它们已经解耦了,不同的人可以做不同的事,没有哪一家企业可以通吃。到了5G时代,这种生态关系还会保持下去,依旧是一座没有围墙的花园,所有的创业者和开发者都有机会。
置身于5G生态后,通信社交时的视频会议将变得更好用,娱乐领域可支持超高清视频、多人在线游戏,出行方面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有望成为主流,购物方面VR或许会大行其道,智能制造和智慧医疗也将更多地赋能生产和生活。
东软5G智慧医院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卢朝霞:我从事医疗行业20多年,虽然看到了5G带来的许多商机,但是这些商机并不意味着颠覆性的改变,考虑到人命关天的救治过程,5G对医疗来说只能算“如虎添翼”。
照目前来看,5G医疗的主要应用场景可能是急救车,利用5G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特点,因为急救车本身处于移动状态,需要把患者的信息提前发到医院,好提前准备相应的手术和医护人员。第二个应用场景则是把优质的医疗资源辐射到农村和县城,提供远程的手术指导,实现“大病不出县”。类似的应用还有让5G进入家庭和社区,对人体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监控。
GSMA会长葛瑞德:在与传染性疾病的抗衡中,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来了解人群的动向并做出预报。但同时,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医疗记录公之于众,移动网络是否能有效地保护这些隐私数据?这也是对5G的一项拷问。
记者:郝俊慧 钱立富 王昕 潘少颖 吴雨欣 李蕴坤
编辑:挨踢妹
图片:IT时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