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了,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句玩笑话背后的逻辑是:我们要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过节就等于不用学习要去胡吃海喝?放假就意味着要睡懒觉熬夜刷剧?我想不是这样的,放假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时间有更多的控制,你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你要去做什么。
在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中我和大家分享了这么一段:
我分享的不是鼓励你去旅行,去沙滩上看书,我想分享的是: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这是其中的一种。你不必远行,在朋友圈里晒照片;也不必像我一样拿读书这事翻来覆去地说,还写一篇叫“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这样老掉牙标题的文章。我鼓励的是你去做自己,做你想做的事情 -- to live deliberately,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自今年6.1日到现在,除了有几天因为时差的关系实在读不了,每天早上5:30都有晨读。因为我想做好这件小事,每天早上和大家读点英语,从它出发聊聊学习。几个月下来和群里的很多朋友都熟悉了起来,互相鼓励互相伤害... 有人很疑惑“为什么要这么拼啊!”,经历过就懂,这哪里是“拼”,因为是认可的想做的事,拦都拦不住。
上个星期组织了22天的美音群,有人问“圣诞节那天还上课吗?” 当然要上,圣诞节怎么了?过不过节咱自己说了算,不是要按那些商家为你设计的方案活(为啥平安夜就要吃苹果?!)。朋友小聚,放松下去逛街看电影都是自己的选择,看着周围的热闹难免会顾影自怜,自嘲“这叫我们单身狗怎么办?”
其实,你不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么... 还不习惯吗...
该干啥干啥,想做啥做啥,实在不知道做什么,学习呗。一狠心多背两个单词,多读两页书,给节日加个餐。
2.
早上打开微信看到孟庆伟更新了他的公号,在阔别一年多,他开始更新文章了。
我很为他开心,也为我们开心,因为以我对他的了解,我相信我们今后在写作这方面的学习多了盏路灯。他是一个愿意并且有能力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人。我为什么屡次为他背书,主动帮他推广?
因为点滴之恩必涌泉相报,因为我想把好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人。2014年4月22日,我开通了这个公众号,他是我的第三位关注者。他问了下我的基本情况后,主动帮我在他的公众号推广。现在回头看一看,那时候写得还太稚嫩,是他的践行和鼓励给了我勇气和信心。我想这份专注的行动和分享的态度值得发扬光大。
我把这个公众号 (搜justintheeconomist) 当成圣诞礼物送给大家,希望对于学习这件事我们迈出一小步,然后一大步,跑起来玩起来,成为终身学习者。每一天都是节日,去感受去行动,如Me Before You中说:Live boldy, push yourself, don't settle.
2014年的今天,在弗罗里达的一个沙滩上写下一行字祝大家节日快乐。一晃两年过去了,庆幸的是一直在路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同行,走走停停,有沮丧有难熬但从未想过放弃。写下这篇碎碎念,让这个节日有点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