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发声,自然有人替你发声!

©进击的熊儿子出品

执笔|熊儿子

如若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围追堵截不是处置舆情的正确方式,毕竟你官方不发声,屁民再怎么吆喝也不顶事。

近日火爆网络的泸州坠亡事件,伴随着新华社记者的三问再次发酵。

这再正常不过了。

当某个事件成为热点,新闻媒体所有的聚光灯都会不自觉地往上打。——这既是媒体所需,因为这会带来巨额流量;同时又是民众所需,因为他们迫切需要真相。

至于新华社三问为什么能登上微博热搜,原因很简单,新华社的三问戳中了民众的痛点。

但实话实说,新华社的这篇稿件写得特别得屎,采访水准特别低,因为采访的本意应该是去调查事实以及了解真相,但该稿件通篇充斥着情绪化的字眼,甚至连那些已经被法医认定是尸斑的所谓“伤痕”,写作者还在继续炒作之中。

所以这篇稿件不仅没有解决问题,更是将本就混乱的舆论场搅和地乱七八糟。

不过呢,这种情况尚在意料之中,毕竟没常识、敢说话是中国记者的共性。一个国家级媒体,居然连尸斑和伤痕都搞不清?他杀自杀更不必说,在尸检之前,就这个问题官方给不出什么结论,虽然官方仅凭法医推断就下结论有失妥当。

可话又说回来了,在愤怒的时候,人的确容易失去理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华社记者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愤怒,原因无外乎当地舆情应对机制的不完善以及饱受诟病的维稳思维。

这是当前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通病,最新消息对外送达不及时,势必会引起舆情反弹。

以泸州坠亡案为例,当地消息封锁地太完美了,该说的“真相”一个没跑出来,反倒是外界的谣言已经满天飞;微博发声矩阵也缺位严重,只有一个@平安泸县 在苦撑。不仅如此,自说自话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对民众迫切需要知晓的事实,官方往往避重就轻,甚至没有任何提及。

而官方声音的离奇缺位,配合满天的谣言飞舞,共同促成了公信力愈发缺失。

这也就形成了另一个舆论怪圈:官方通告的发出,是为了澄清事实,而围观者对官方的声音往往却并不信任,这时谣言动身,往往会跑赢真相,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于是,政府公信力愈发下滑。

说了这么多,其实笔者就一个意思:

在舆情的初始阶段,官方应及时发声,澄清事实;在谣言的萌芽期,官方更是要积极联合多平台发声,使谣言被扼杀在摇篮中。

只有这样,才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官方公信力。

一味地围追堵截起不了任何作用,充其量只能使当权者“眼不见为净”;而外界舆论早就乱成一锅。

更不要惧怕舆论,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积极发声,发出正确的声音才能。

毕竟你不发声,自然有人替你发声;你不好好发声,自然有人替你“好好”发声。

▲泸州警方于6日通报的中学生死亡细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