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
真正的“美”,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无论产生什么人文差异,都能经受时间的沉淀,在起起伏伏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强大的独特魅力。
而这些能够穿越数千年的“美”,都有一个庞大而又源远流长的生命力,叫做:文化。
文化,不仅仅是躺在纸上的文字,也不仅是世俗奉行的习俗,而在我们容易忽略的山河之间,也藏着沉淀了数千年的艺术瑰宝。
它们静谧无声,它们不与万物争抢,安静的躺在那山河之间,绽放自己独特的美,如同默默无闻的老者,无声的影响着那些山河中走出来的炎黄子孙。
它就是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文化瑰宝。
大足石刻,一个躺在深山中的文化,一个显现在山石之间的艺术瑰宝。
大足石刻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烙印,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那些本身存在于信仰中的“儒、释、道”文化,以雕刻的形式显现在山中时,大足石刻便展现出灵动的力量,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
大足石刻的诞生起源于石窟艺术,石窟艺术源自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分别在五世纪和七世纪前后,也就是魏晋以及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两次造像高峰。
到八世纪时期又逐渐走向衰弱,而此时,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
到了九世纪至十三世纪中期,建成了以“五山”为主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又一次造像高峰。
大足石刻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龙门石窟齐名,共同塑造成完美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大足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其他为佛道合一,儒释道三教合一,历史人物,供养人等造像,而大足石刻也是石窟艺术中少有能够将道教和儒教以及其他人物同时融合于其中的石窟群艺术。
目前现存的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开凿于公元650年,也就是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后来的200多年时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
后来在公元885年到公元1279年400余年的时间,大足石刻完成了“五山”摩崖造像,先后建成了佛、道、儒三教造像区34处,造像数量占大足石刻80%左右。
其中在公元907年到965年时间,形成大足石刻第一个造像高峰期,其余的都是在1082年到1252年170余年间建成。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内102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75处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有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也就是俗称的“五山”摩崖造像,它们作为大足石刻的代表,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当时历史的壮丽和辉煌。
市级有尖子山、妙高山、舒成岩、千佛岩;县级有峰山寺等66处造像。
以宝顶山石刻为例,宝顶山石刻位在大足区龙岗街道东北15千米处,海拔527.83米,最初开凿于南宋期间,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年到1252年间,历时70余年构思开凿而成,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刻满了佛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
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等像最为著名。
大佛湾的摩岩造像,刻在了一个三面石岩相连的马蹄形山湾之内,而宝顶山石刻艺术的精华所在,是经过巧妙的构思和设计,将佛教教义以连环画形式通俗的展现在山石之中。
而且在许多造像的旁边都刻有铭文,这些铭文记载了造像营建的时间、人物、事由,以及与造像相关的故事寓意等等。
二、
每一组造像都表现出佛教经典的人生观,世界观,修行方法以及儒家伦理,理学心性的大型浮雕相连,古人称它为“几乎将一代大教收罗毕尽”,其构图严谨,图文相配,并且题材不重复,生动的将佛教义理艺术形象展现出来。
比如其中的“广大宝楼阁”,是根据唐代不空法师所译的《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雕刻而成,佛经上说:广大宝楼阁是一个能降诸魔,升清净心,让刀山变为宝山,让兵杖变为莲花的金刚不坏之地。
又如其中的“华严三圣像”,华严三圣像雕刻手法简练,气势庞然,他们头顶悬崖,脚踏莲花,皆重额广眉,悲悯豁达,给人亲和之感。
中间主佛是佛教密宗所供奉的主尊毗卢遮那佛,两侧分别是象征理德和智慧的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其中比喻的意义就是:理性与智慧的高度融合。
而大足石刻之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千手观音佛”,“观音”在佛教各宗派中都有一定职能,为众生解决苦难和烦恼。
因为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不尽相同,所以能救众生一切苦难的全能菩萨就是千手观音,于是,“千手观音”便应运而生,更被誉为天下奇观。
据说,清代一名和尚工匠负责为菩萨镶嵌金箔,每镶嵌一只手,就朝桶里扔一支竹签,计算下来之后得出“千手观音”共有1007只手。
这些手千姿百态,每一只手都有不同的姿势,千手观音手中所执各种法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宋人民的生活用具,劳动用具以及战争武器,而且每只手中都有一个“法眼”。
据佛经上说,观音发愿要造福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寓意就是为万千众生解决苦难的意思。
作为以佛教内容为主的宗教艺术,大足石刻在融合前期石窟艺术的基础上,加入丰富的国学思想内涵,融汇了儒释道三家丰富的造像题材,加上精美的雕刻工艺,精湛的艺术手段,塑造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石窟,这也是大足石刻能够在石窟艺术史上竖起伟大丰碑的重要基础。
大足石刻共计造像五万余尊,铭文十万余字,它代表了公元九世纪到十三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而且也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迄今为止,在大足石刻之后,再无伟大的石窟艺术群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
如何看一个景色?
并不仅仅是看这个景色呈现在你面前的形象,而是看这个景色背后所承载的文化。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人文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把石窟艺术推到了空前境地中,体现了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石窟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其人物环境柔和,衣饰华丽,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骄,无论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道教、儒教的各种造像,都颇具现实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
而且在石窟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时期的石窟艺术都沉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和文化内涵,这才是石窟艺术本身具有的魅力。
但是遗憾的是,近百年来,当我们走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之后,虽然我们享受了越加方便的现代生活方式,但是却逐渐忽视了信仰、文化对于人生的作用。
我们只知道经济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但是却不知道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源。
当一个民族脱离文化,丢掉了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经典之后,我们拿什么站在世界面前,告诉大家:我们是有灵魂有信仰的人呢。
文化就是民族的根,大足石刻作为迄今为止最后一座石窟艺术的丰碑,以其特殊的形式,不仅承载了当时历史的印记,也代表了我们轻易忽略的那一些古老文化。
即便我们不能创造同样具有特殊性的文化,但是我们起到作为弘扬和保护的角色,让那些穿越了千年的艺术瑰宝,展现应有的“美”,让我们后辈的子子孙孙,都能看到我们历史沉沦之下留下不一样的东西。
任何物质文化和资源都会逐渐减少和消失,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去延续,如何让这些文化为我们这个民族塑造更强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关注被忽略的文化,去发现那些穿越千年的灵魂瑰宝。#秀出高光石刻#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