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曰:“舌为心之苗”...

艾御享堂

❶学中医的都知道:中医所以要看舌苔舌形,是因为“舌为心之苗”,心乃神明之大主也!俗话说:万病心头起,人得病说到底还是心中有事,放不下。为什么?因为消极的情绪,能直接引发心肌的不规律收缩,进而影响全身器官的正常血供,试想五脏六腑、头及四肢得不到血液濡养,久而久之,不生病那才怪!患病之初,心脏一定是先期有了某种变化,而心脏在胸腔之内,医生看不到的,但是舌头却瞒不过医生的火眼金睛。所以后世医家在诊病时,有很多上医,通过望舌即可断出病之八九,当然必须得是有水平的医生,否则误诊误治也是常有的事。

《黄帝内经》

❷在多年的临证中,我对舌诊始终都情有独钟,患者的症状千差万别,舌象自然也迥异殊同。而我每每于纷繁混沌的舌诊中,都能明察秋毫,去伪存真,拨云见日,洞若崆峒,想来都得益于当初老师的教诲:舌为心之苗。舌诊准确,诊断就准确,诊断准确,用药就准确,用药准确,疗效才会好。这是一组完整的链条,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

《黄帝内经》

❸闲暇时,我喜欢浏览网页,但一般不去较真,因为虚拟的东西毕竟是虚拟,叫起真来会觉得很累;没想到就在昨天,事情还是找上了我。

一个学生发来微信:老师,“舌乃心之苗”出自哪里?本来近日新装修了房子,在家忙里偷闲,避暑歇伏,偶尔回复几个推不掉的患者,还琢磨着和老伴趁秋高气爽出去走走——不想学生一句“舌乃心之苗”出自哪里的一句询问,将我拉回到往日时空。记得不止一位老师们说过,一些教材中也说过......但这句话究竟出自哪里,我真的不知道。学生的提问总要回答,而我自己也想搞搞清楚,于是去百度搜了一下:百度说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我不由得一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应当是我比较熟悉的一篇,肯定没有这一句。我又接连搜了几个网站,解释和百度如出一辙,看起来,虚拟的网络有时真的靠不住。于是我决定要教教真章了!我分析:古人中注释过《内经》的并不多,唐代有王冰、明代有马莳、清代有张志聪,当然现代医家中,也有人在研究内经,比如王洪图、比如王正龙(二人已故)、再比如正当网红的徐文兵等等,都是研究内经的,也都或多或少有所建树。但不知为什么,我还是宁愿相信“舌为心之苗”,是出自某一位古人,我势必要找到出处。

《黄帝内经》

❹为了这个出处,我一改晚上早睡的习惯,熬了两个通宵,翻箱倒柜,终于在祖父留下的一本民国线装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我找到了答案:"舌为心之苗,故心主舌。"此书为明代医家马莳所著。

《黄帝内经》

❺马莳,明代著名医家,字玄台,浙江绍兴人。著有《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两书。前书刊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收《素问》81篇,合为9卷,于原文词义、医理逐篇逐段加以注解,在阐发经文精微、补苴唐人王冰注释罅漏诸方面,贡献颇大,是继王冰以后第二注家,为《素问》主要注本之一。后书9卷,补遗1卷,为《灵枢》第一个注本,颇有独到见解。清雍正《浙江通志》称之为“医学津梁”。

《黄帝内经》

❻为了学生的一句话,为了寻找这句话的出处,我真真地熬了两个半宿,对我来说已经是不小的牺牲,年过花甲,竟和虚拟的网络较起了真,可心里踏实,昨晚睡了个好觉。我梦见有人还在问我:“舌为心之苗”出自哪里呦?梦中的我对他吐了吐舌头,笑了!

内容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

试针试药

ID:hnbfdycx

艾御享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