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美学:茶何以被纳入中国文化的顶层构架?

一种文明之所以成就为一种文明而非其他,是因其核心——文化,具有着某种独特性。而这种文化的顶层构架则具有着核心性的意义,同时也是开启那扇文明之门的钥匙……
“文化的顶层构架”大都凝练,以其历史人文、独特物产、文化特征与符号所组成。
文化的博大,通常是因人之功,有时这种人为甚至是下意识的;而顶层构架的凝练则来自于岁月的荡涤,冲刷掉了那些经不起品咂的内容。很多人拼了命的想留下些什么,却被无情的时间抹煞得干干净净。在这对矛盾体的张力作用下,最终幻化出了不同的文明与各色文化,——就好比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
说起文化符号,如水墨丹青、文学音乐、建筑园林……,是也。再具体点儿则如古琴、香茗者。对了,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
“茶,何以被纳入了中国文化的顶层构架,成为了其重要的文化符号?
之前讲到,在中国文化中,源于道家思想的“出世之心”最终具象为了一种“写意之感”,就是一种文化特征,而且是顶层构架中的核心文化特征。究其原因,就是它得到了统治阶级——文人士大夫阶层主流的认同。甚至最不需要“出世”的统治者都在流连其中,如宋徽宗、清乾隆之辈。这很能说明一点,在华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旦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底蕴,一旦经历了权利中心的洪流与权利之外的窘困,“出世”便成为了一种百川向海的精神归宿。那又是谁具备了这些条件呢?就是文化的主导者,——士大夫阶层。
于是没有任何的悬念,出世之心、写意之感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该阶层所推崇的文化特征。
想想,一群身处政治中心的人们,却整日以标榜出世为好,——很有些“行为艺术”,但内核却是中国文人的风骨。
至此玄机道破,为何书法追求机巧尽褪、空灵潇散?——出世之心;
为何古琴那缥缈高远之乐多为君子所好?——出世之音;
为何总要把酒言欢,借酒助兴?——醉而出世;
为何自上而下皆崇尚茶饮之风?——呈写意之感,品出世之味也
身为文化掌控者与传播者的文人士大夫,于茶饮滋味中获得的写意之感,充分契合了他们心中所追求的那种出世精神,于是便心驰神往于茶中那片刻心灵的释放与跳脱出现实的须臾之欢。随之将茶纳入到他们所主导的文化构架中,用以解释与完善他们的这种文化观念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所以,并非是因为那堆树叶子天生丽质就被纳入了中国文化框架,而是因为其首先要契合文化框架的既有价值观,然后才有可能被纳入。即便是纳入,也只是开始,而并非万事大吉。
首先,便是对其大刀阔斧的改造:原生态生食粗饮的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儒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审美追求,也不符合文人士大夫的身份,同时也难以呈现出足够丰富、细腻的内涵。于是精致之,繁缛之,便有了龙团凤饼与茶宴。
再至后来愈加明确对滋味的臻善追求,便又开始了对水、器、茶、技、品的不懈探索。
甚至到某个阶段因为统治阶级的喜好转变,——“罢团为散”,也没能减缓茶在“精研细品”一路上的步伐,反而推动加工制程阶段出现了划时代的进步,直接导致明清茶业的盛世。
于是我们说,文人士大夫就是这样将茶纳入到中国文化的顶层构架中来并被时间所接受而延续至今的。我们也有理由说,中国自唐宋绵延至今的茶文化,其核心就是“文人士大夫的茶文化”,其特点便是追求通过汤感体验获得某种写意之感,以满足其对出世精神的追求
倘若当初茶不符合中国文化的精神诉求,或者纳入文化构架后调教不出个模样来,那么茶就不会被纳入中国文化的整体构架内,也就无法与其他中国文化元素发生互动、产生共鸣,最终不能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只能游离于中国文化主体之外或边缘地带,自生自灭……
当然,我们已无需再为此而担心。
自古的茶文化中,最高境界便是借由汤感呈现出并体验到某种写意之感,这也是其最高形式。而时至今日,文化传承崩断已百年有余。今人欲拾,然不知本末,故不识石玉之别。或妄谈茶农之事以为真谛,或纷繁滋味之外为能事,若陆羽、宋徽宗、蔡襄、东坡等人若在,当拂袖而去,含恨而哭之……
当年梁思成先生之所以要一心投身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皆因要回答内心一个终极性的问题:
何 以 为 中 国?
而他是要通过“中国古建筑”这一脉络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我则是要通过:
何 以 为 中 国 茶?
来回答“何以为中国”以及“何以为中国文化”的问题。
再低头看看手中的这杯茶,——好重……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往    日    精    选

空山美社:“写意”钩沉

(0)

相关推荐

  • 武夷山斗茶的古往今来

    斗茶又叫"茗战",源于唐代,兴于宋代. 最早有文献记载,斗茶起源于唐代建州,是唐代冯贽撰写的<云仙杂记>的<记事珠>中有记载:"建人谓斗茶为茗战& ...

  • 宋代的点茶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饮茶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真正的茶文化的出现是在两晋时代.中国人饮茶不单单是喝茶而且是把它当成了一种文化. 唐朝人陆羽(733年-804年)有一代茶圣之称,他所编撰的<茶经 ...

  • 建盏品茗,如何理解建盏的风雅之美?世人皆宜,雅俗共赏!

    宋代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而宋代美学最通常的就是用单一颜色和单纯质感去表现.建窑便走在这种强大自信的前列,烧造单纯釉色的茶器--建盏. 虽然仅仅为一种生活器具,但建盏选择了作为饮茶.斗茶的茶具,一 ...

  • 古代文人墨客偏爱饮茶,他们又为茶留下了哪些佳句呢?

    如果有人要为中国的美食挑选一张名片的话,那恐怕没有一个答案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毕竟中国各地有着太多风格迥异的美食了.但如果要为中国的饮品挑选名片的话,那么茶一定是唯一的答案. 因为中国不仅有着千年的 ...

  • 黄胤然再说“陆羽不是茶人” - 与林治老师商榷

    前不久笔者发布一篇<陆羽不是茶人>的文章,后看到林治老师写文反驳.此文作为回应及重申. 这里牵涉到一个关键的概念:[茶人]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这个必须首先要明确,否则对茶人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 ...

  • 读书岛第31期活动内容摘要

    读书岛第31期活动内容摘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19年5月4日下午 大井巷30-4号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 分享嘉宾:瞿旭平 <点茶>执行主编.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 ...

  • 《清平乐》里的茶壶穿帮了?宋代茶文化究竟有哪些讲究

    今年曾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以北宋仁宗朝为历史背景,不少网友还记得,剧中到了第五集,文人晏殊与人喝茶提茶壶,被一些历史学者"挑了刺"--此处bug在于,泡茶的茶壶,是 ...

  • 一杯茶,如魏晋隐逸之风便可

    一杯茶,不必像唐诗那般浓烈,也不必像宋词盛丽,只需如魏晋隐逸之风那般,清淡寂静便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约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吃皇粮的,也就是"仕",二是住山林的,称为" ...

  • 开汤美学:茶何以让人放松?

    曾经从茶中相关组分对神经系统作用的角度分析过饮茶使人放松的可能原因,即茶碱.咖啡因作用于神经,使神经舒缓导致了放松. 今天我将试着说明另一种茶得以使人放松的可能,那就是从感知过程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

  • 开汤美学:线性の茶

    如果你已能意识到茶的开汤品饮是一个完整的"线性过程",那我有必要提醒你,今天的内容将对你很重要. 虽然复杂起来,整个线性过程可以被我们延展到茶的种植生长管理,加工仓储等阶段,但我们 ...

  • 开汤美学:茶之美,蕴含于…

    有些东西既然讲就要讲透,就比如这"茶的审美核心究竟蕴含在哪里?" 你会说这条索多美啊!饼型多周正!还能压制成各种造型!那汤色多好看!跟红酒一般-- 但它条索再美也抵不过幽谷之兰.黄 ...

  • 开汤美学:茶之绵

    似乎老人们喜欢用"绵"这个字儿来形容一些好喝的茶,我的母亲如此,那位八十三岁的老太太亦如此. 当老人们在说"这口茶好绵"的时候,究竟在说什么?让我来试着分析一下 ...

  • 开汤美学:茶为心印

    宋人米芾有言--画为心印,意为绘画实乃心中物付诸于笔端也."心印"的英文是 Images of the mind,意思是"大脑里的形象".米芾这句话指明了中国文 ...

  • 开汤美学:茶宴

    宴者,交际之用,等级最高.无论是政宴.商宴,还是家宴.每每设宴,必为彰显品位格调,以表主人之用心.反之,"餐"则要比"宴"低,"饭"则更低. ...

  • 开汤美学:从味觉到直觉

    味    觉 口器作为低等动物阶段便已拥有的器官,主要工作是摄取能量物质(即食物).用来判别摄入物质是否具有摄取价值的味觉系统也便随之产生并开始发挥作用. 很多低等生物,可以没有听觉,可以没有视觉,但 ...

  • 开汤美学:自信三讲 —— 文化自信

    时下创业圈儿里流行用"点-体"逻辑来分析你的职业是处于哪个产业链中的一环?权重比例?以及所在行业归属于哪个业态领域经济体?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 -,进而评价你的职业前景. 就比如 ...

  • 开汤美学:自信三讲 —— 品味自信

    唠叨之前,先问个问题:一个日日朝不保夕.三餐无着之人与一个世代养尊处优.锦衣玉食之人相比,谁对生活必需品的渴望最强烈?谁又更懂得这些日常之物的个中高下? 好了,我边讲着,您边想着 - - 话    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