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竟为妾身——消费端茶行业的“非主业现象”

在消费端市场,以茶的经营为主业或唯一业务的从业者,主要还是以当年举家至此做茶生意的江浙、福建茶人为主。这个比例也在最近十几年有所下降,而消费端当地茶人进入到这个行业从事茶品经营的比例则在上升。但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当地从业者将茶叶经营作为主业或唯一业务的数量比例并不大
通俗讲,消费端入局者大多并未将茶的经营视作“正妻”,主要的精力、资金投入和预期回报,也都不在此;而是以“妾身”相待,只作怡情悦心,风雅而已;更有当“丫鬟”看的,但求个喝茶待客谈事之所在,其他如精研与否,赔赚与否,皆不在意。
并非戏言,不以茶业为主、为一的消费端从业者,比例应该在半数以上。想来原因倒也简单:茶本非消费端经久传承的生意,也只是近二十年左右才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行业。北方人,或者说消费端,如果对茶生意感兴趣,大多也是要从其他业务收入中拿一部分出来做茶启动资金。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要以此来贴补茶叶经营的亏空,——谁让茶是个慢生意呢……
回想当年“广州茶博会”火爆之时,所有北方茶人去进货开店的,大都如此。说高点儿,他们做茶是源于对茶的情怀;说得不那么高,就是手里有了些富余资金,想开辟新的业务项目,于是选择了看起来风雅且门坎不高的茶。
在北方茶店喝茶,往往会听到有人问:“老板哪行发财啊?”
茶店老板不就在茶行发财么?!——还真不一定。于是你又听到老板边给你倒茶便说:“我还有家装饰公司,这个茶店我平时也用来接待客户谈生意……”
类似答案还有,老板是做地产的、做工程的、做设备的、做互联网、做金融、做保险、卖轿车、体制内,等等,等等。其实那些才是人家的主业,茶只是配搭。
如此的一个好处,是在两个业务或多个业务间相互导流,相互促进。你为客人做了贷款,客人在你这里订制防暑茶;你拿下了一块地皮,正好就用自家茶品做伴手礼打点上下;十几万的保单没有给你,那懂事的自然也会买你个几千块的茶平衡一下。反之亦然,诸如此类。
另一个不得已,是若不如此则很难活下去……
茶行业不是一个很容易立足的行业,抗风险的能力也不是很大。一场暴雨,不是茶没了,就是茶霉了;一场疫情,客户也说不来就不来了。尤其是近年来,如果你轻易踏足这个行业,没资金、没经验,货源客源两摸黑,你是坚持不了多久的。要不新人入行,前辈总会问上一句,“要是不挣钱,你能坚持多久?”——其实这也是在侧面了解资金实力。
可是真的不挣钱啊!……怎么办?要么死,要么继续开辟新的阵地。
有的弄起了红酒、服饰、绿松蜜蜡、珠珠串串,也有整些有机水果、蔬菜、农产品一并来卖的。也有人则选择再进入另外一个领域,于是在后期又不得不成为了“以茶为媒体,茶外养茶”的模式,——“正房”沦为了“偏房”,“正妻”沦为了“侧室”……
如此一来既没啥赚的,又是个妾的地位,那自然也就不愿为茶的推广宣传花更多的钱了。那像我们这类做专业开汤服务的当然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哪天我也不得已“妻妾成群”,还恳请大家多多体谅。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独立的行业无法依靠自身的独立运营存续、发展,而只能借依附于其他行业为生。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这个行业根本就不成熟!虽然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既未找到真正属于它自己的生态位,也没有发掘出所对应的核心业态。虽然一些个例也在这期间做得风生水起,如一些品牌和个人,但你会发现其经验并不具有可复制性与推广价值。
意识到这些的我内心并不是失落,而是狂喜!
你想,一个发展了几十年,几番起落,在风口浪尖来来回回的行业,一定积攒了一定的势能与认知基础,资金量也具有了一定规模,——但竟然尚未成熟!
如果借由我们的洞见推动了它的成熟化呢……
叫我怎能不心动啊~~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往    日    精    选

茶行业生死论——“定倍率”,茶行业的“死穴”(上)

茶行业生死论——“定倍率”,茶行业的“死穴”(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