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曾:打开40年前的尘封记忆(一)
求学之路系列之三
李庆曾:打开四十年前的尘封记忆
一
我们这届被称为77级的本科生实际上是1978年入的学。我在参加高考前就已经在准备结婚了。我利用参加高考给的两周假期,一边复习功课,一边在打家具,做结婚的准备。1977年年底,高考结束了,我的家具也都做好了。于是,我们在年底就领了结婚证。(如下图)
记得我们班的政治辅导员在开学不久后还特意问过我,你参加高考填表时是未婚,为什么入学后填的表就是已婚了呢?我就把上述情况跟她解释了一下,但心里总是感觉怪怪的。作为一个二十八、九的大学生未婚和已婚有什么关系吗?
我们开学后不久,就迎来了全国研究生的首次招考。我当时有参加报考的愿望,但被这位政治辅导员阻止了。她说,你们刚进入大学,学校和系不支持你们报考研究生。你们现在的任务是踏踏实实好好学习。
到现在我也有些后悔,为什么当年没有坚持报考研究生呢?尤其是后来看到,有些高考没被录取,却直接考上了研究生的实例,这种后悔程度则更深。后来我有一段时间,曾对当时的政治辅导员阻止我那年参加研究生考试耿耿于怀。
但实际上,人生的道路是很难预测的。当然,如果那年直接就考上了研究生,这样我读研究生的时间就提前了4年,我参加工作的时间也就提前了4年。但参加工作以后,会不会因为没有经过本科4年的系统训练,在工作中因为由于功力不足,从而写不出那么多的好文章呢?
在本科的学习中,我各科的成绩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与数学有关的各科,基本上都是满分。
当时,班里同学的年龄也是两极分化。我们几个年龄比较大的同学打的交道比较多,其中包括王彬、张文锦、冯存诚、王益中、姚陆明、童力等,他们和我的关系都比较好。
图片上6个男生左起: 本文作者、冯存城、张文锦、许晶、王晓南、李明
王彬同学在班里是比较有文采的,他在读本科期间就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一些有关北京风俗和胡同方面的短文。他尽管是学经济学出身,但在经济学方面的造诣不高,最后还是转到了文学方面的工作。后来还当了“鲁迅文学院”的副院长。
王彬跟我同岁,而张文锦比我们还大一些。老张说他的脑袋受过伤,所以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比较差,各科成绩平平,会经常从我这寻求些帮助。无论是平时的作业,还是考试的时候,我都是有求必应、能帮就帮。
记得是统计学的期终考试,我大概只用了一半时间,就把所有的题都答好了。我看到坐在我侧前面的张文锦不时的回头向我递眼色。我当然心领神会。当时我坐在最后一排,把统计学试卷上的所有解题的主要过程和答案都抄到了另一张草稿纸上。我把这张草稿纸留在课桌上,走到前台把试卷交了。我刚走,就看到张文锦挪到我的位子上了。这一切坐在我前面的王彬看得一清二楚。
考试成绩下来了,我得了100分,张文锦得了95分,而王彬得了七十几分。知道成绩后,王彬当着我们几个人大发牢骚。说抄别人的卷子得了九十几分,我自己做的才得了七十几分,这是哪儿来的天理?他这通牢骚弄得我和老张也哭笑不得。
牢骚归牢骚,我们三人在读本科期间始终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曾两次约他们去搞农村社会调查。一次去的是广东,另一次去的是黑龙江。这两次社会调查都是“发展组”的项目。当时都是我找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的王岐山开的调研证明。他当时是那里的一个处长。
王彬和本文作者(右一)在黑龙江省调研期间的留影。1982年夏摄于花园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