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云:所见景荣庆先生剧艺漫记
景荣庆先生
景先生与和他同时代的演员相比,算是舞台生活很长的了,尤其是七十岁以后,他迎来艺术威望的真正高峰,这对于一位老演员来说,恐怕既是遗憾,也是欣慰。
景先生的大戏,只赶上过有限的一两次现场,之外是零星的清唱和片段,其它不少好戏都是从录像中看到的。2006年11月11日,光棍节,我去“长安”看《战宛城》,我入场已经开戏了,前边只有二排边上有一个空座,我就坐下来,旁边的观众是一位天津的名演员。八十二岁的景先生和他公子景琏琏分饰曹操,张幼麟的典韦,奚中路的张绣,常秋月的邹氏,胡小毛的胡车儿,显然,这出戏最值得看的是景荣庆。景先生此戏不知遵法哪家,一些细节稍显粗枝大叶,但还是很显气魄。那天景先生演了最为吃功夫的两部分,一是前面的“发兵行军”“马踏青苗”,一个是后面过街楼见邹氏和张绣前来探听虚实一场。观众热烈极了,整体阵容也不错,景先生的“碰头好”持续了很久,“马踏青苗”中的身段也是好声不断。这出戏景老有意或无意地避开了侯派的标准动作,虽然少惊奇之笔,但以神采赢人。唢呐响起,在龙套唱“大字”声音极纤弱的情况下,景老时而大声地唱,有一句“人如虎生翼逞英豪”那真叫一个满宫满调,唱毕,马鞭一挥,三军齐发,想到眼前是一位八旬老者,那真是一派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动人场景啊!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原因,“马踏青苗”的身段有删减,相比于他八、九十年代的录像,删去的身段超过半数。近年来各地《战宛城》的次数很少,有一阵居然归入冷戏的行列,但景老演这出戏次数却不少,细细看景老的每一版录像就会发现,居然没有完全相同的,这说明他也在修订,或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现场状况增益删改(比如唱【散板】“见斑鸠马吃惊”之前的一连串“搓步”就有抱马鞭和向后扬马鞭不同的版本,如是种种)。景老原先有一个“向后翘左脚、右手树马鞭---随之转身抱马鞭---跨左腿、右手高扬马鞭斜身亮相---再塌身弓箭步向前抱马鞭”的动作,都在一个【嘟……八大台顷仓】里完成,尤其是高跨腿抬手的亮相非常洒脱,这次的演出中都删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双腿站立、扬马鞭亮相,两个【软四击】中的绕马鞭、转身也都尽量简约,但气度还是有的。我相信这也是景老不得以而为之,其实这次他把很多精力和重点放在前边两番行军登高的造型和神气上,但是那次演出并未上桌椅,大概考虑到景老上下已不方便且不好摆和撤。后面入城、校场则有小景先生担任。遇邹氏一场老景先生又上场,观众满以为景老只演“马踏青苗”,所以大家都很兴奋。特别是演到过街楼与邹氏的对视、恋恋不舍一步步蹭着走开的地方,真是入木三分,所见过的花脸演员没有一个达到这种水平的(也或许是不愿在此着力)。与张绣见面,那一句“昨晚么,哎呀睡得倒也爽快呀……哈哈哈……”台词的格调固然不高,但作为“戏”来看,景先生把曹操的好色贪婪、忘乎所以表现了出来,分寸恰到好处,并不俗气,此处我脱口大声叫出好来,大家也随即一个满堂彩,场内气氛大好。
景荣庆《八蜡庙》
我第一次看景先生的录像还很小,当时中国教育电视台会定时播放京剧欣赏节目,记忆中主持人好像一度是旦角演员吴江燕,盖叫天先生的电影也是那一时段看的。有一次就是专门介绍曹操戏,特别提到景先生的曹操是一绝,播了《逍遥津》,那时的印象就是“哇,好大的气魄!”再后来就是电视上看到王金璐先生八十寿辰率徒演出,特邀景先生、钮骠先生等演出。景先生在《长坂坡 汉津口》中演曹操,《八蜡庙》演金大力。景先生的《长坂坡》,还有另两次的录像,一次是80年代在上海和王金璐先生,刘备是现在大名鼎鼎的关栋天,另一次是近几年的录像。我还是觉得王先生八十寿辰那一次为最好。《八蜡庙》里面的金大力,清装扮相,揉脸,纯正北京话,甫一登场,着黑箭衣,蓝色假领子,辫子围在项上,手托顶戴花翎,踏靴子,满族壮士模样十足,头一句【散板】“公馆奉了大人命”,“人”字拖腔,“命”字弹出即收而力重千斤,气势就出来了。听老院子诉说小姐被抢之事,一个“哇呀呀”真有气吞山河之势。有一细节最有意思,金大力引老院子见大人后,黄天霸到衙禀报同一事件。
金大力:黄爷请过来。(走到台口)
黄天霸:哦,金爷,何事?(走到台口)
金大力:(平铺直叙地说)八蜡庙这档子事儿,我秉过大人了。
黄天霸:哦,金爷秉过大人了?
金大力:早就秉过了。(“早”字拉长音以突出)
黄天霸:(稍一想)金爷之功。(拱手)
金大力:(稍一愣,有点小小懵住)呃呃,呃,黄爷之功。
黄天霸:(拱手)金爷之功。
金大力:(拱手)黄爷之功。哈哈哈……
金大力、黄天霸同笑,景老笑得很爽快,带着沙音,一边拱手而笑一边扭身,等面朝观众时突然屏住笑容,两臂架起膀子,一撇嘴。一个小动作把金大力内里的傲慢与面子上的客气展现得非常充分。这出戏里景老那种举重若轻真的表演,让我这样的年轻戏迷开了眼界。
京剧的表演就是这样,着力太过便没有高级的神采,而技术驾驭不了技巧便成了走“数儿”,再好的戏也不会好看,再好的戏也保不了“人”。我们今天看一些演员,扮相足够“美”,身段也不能说不到位,但就是没有生气,不要说一个戏一个韵味,连“千人一面”的韵味都没有,想“华而不实”都达不到,这种戏叫人怎么看呢?
景荣庆《阳平关》
景先生的曹操戏露演较多,《长坂坡》《战宛城》《群英会》《华容道》《阳平关》《逍遥津》等都演。景先生在曹操出场之后的“放份”的时候,手端玉带,耸着肩,眯着眼,胸前长髯微微晃动,那真是美的享受。
八十年代在上海演出《长坂坡》当阳桥一场,曹操连念“收兵”,转身、塌身、三个捯步、蹲身弯腰、水袖盖头,太漂亮了,顺而不浮,剧场效果极佳。《战宛城》演过多次,上海和王金璐、陈永玲演出留下录像,晚年还演过一次全的,大概在七八年前,武生赵永伟、花旦宋长荣。赵永伟是学自王金璐先生,据说宋先生演此戏为钻锅,不知确否,看到新闻报导说那次陈永玲也去看戏。记忆中还有一个小插曲,“过街楼”一场,景先生表演曹操恋恋不舍,用小步“蹭”着走的身段,一转身,正好二幕迎面过来了,景先生随即用手一揪幕布,一个急速转身把自己身体让进去了,真叫个帅!(还未找到那份录像,所以不得印证自己的记忆)前边说到的2007年那次《战宛城》,演曹操子侄的青年演员经验不足,丢三落四,也多亏景老给兜着。最后演《群英会》是在天津,早先演出的几次实况也出版了碟片,不难找到。《华容道》演的次数也不少,陪老搭档李和曾先生演过多次。平心而论,景先生这一辈以及后来的架子花脸演员,无论是否宗法郝派,难免受到郝寿臣、袁世海师徒的影响,当年袁世海先生率先唱红的一些戏,景先生也演。《华容道》这出戏,同辈人中袁世海唱得最红,也最具创造性,实事求是地说,景老的表演多多少少能看出“郝袁”一脉的影子,但并非复制,他的唱腔还遵循老的唱法,不过分地追求舞台效果,也自成一家。袁世海先生的曹操有些滑稽、荒诞的色彩,败得可爱,视觉上、听觉上都足够令人过瘾,景先生则保持中规中矩的演唱和表演,格调较高。《阳平关》景先生也留下几份录像,前两年和谭元寿先生演过一次,可谓珠联璧合,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的时候也是和谭先生演的,赵云是王金璐先生。
景荣庆《逍遥津》
其实,我总觉得景老演《群英会》不够对工,有劲儿使不上,以景先生的嗓音来说,苍劲有力,有一股天然的沙音,更适合《阳平关》《逍遥津》,尤其演《逍遥津》曹操之毒辣、专横最为合适。我个人认为他演的最好的曹操戏还是《逍遥津》。前边与献帝、穆顺对手戏甚多,很精彩,很多研究家都谈过,这里只举后边一例,华歆建议曹操搜宫杀院,曹操立马吩咐“打道进宫”,随之上轿,龙套、华歆等先下,曹操陡然亮相,双手水袖向右垂下,如泥胎偶塑一般,之后起【急急风】,一边挪步一边双手绕水袖,绕小圈至台口转身朝里,双手同时朝右翻水袖,两臂朝左亮住,随后上右步,朝后翘起左脚起范儿,快步朝下场门奔去,在进侧幕之前猛地拧身朝前、双抛水袖,而脚下速度并不变,直着进了侧幕条。【急急风】打击乐速度很快,气氛很紧,演员身法之变让人目不暇接,水袖的飘动又具有动态美,舞台上的戏就好看了。一般花脸演员演此只是杀气冲冲的径直下场,而景老这一组身段美感、动感十足,也不过度“卖派”,以紧凑的“动”为后边紧跟着的汉献帝的怅然而悲愤的“慢”【导板】做好了铺垫。
景荣庆《逍遥津》
景先生的《法门寺》也是很好很好的一份儿了。不仅要有大太监的身份感,还得演出特殊人的“阴阳怪气”。特别是威严乃至“狠”和“哏”之间的分寸,对贾贵儿和对太后的不同态度的快速转换,都拿捏得十分精到。和艾世菊先生的配合最为精妙。“大审”的那四句【散板】唱的古韵悠扬,还是老派花脸的范儿。
景先生晚年是艺术的第二个高峰,演了不少的戏。《霸王别姬》里的霸王,从陪葆玖先生演一直到魏海敏、董圆圆等“梅三代”,我甚至觉得景先生在气度上超过了前辈刘连荣先生。葆玖先生与景老合演《别姬》,应该说是相得益彰,而且他很赞成景老的“九里山大战”的表演,认为表演融合了“金霸王”和“杨霸王”的风范。无独有偶,杜近芳说过去与景先生合演全本《别姬》时,虞姬的戏完了,她总要站在侧幕看霸王后边的表演,景老那个横剑立尸的造型十分壮烈。此外,梅派戏里的《宇宙锋》的赵高、《凤还巢》的周公公,杜近芳、梅葆玖都喜欢请景老且赞誉颇高,戏的档次立马高了一层。(有一次央视《空中剧院》直播梅先生率邓敏演《凤还巢》,景先生出来并无掌声,等归座儿才有掌声,大约是打出字幕观众才反应过来,令人感慨。)
《连环套》景老晚年是在天津唱的,“盗钩”一场,还亮了腿工,满堂彩声,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年唱《通天犀》的功夫。文革以后他演《三盗令》身形还是那么矫健、灵活,没有一点老伶工的吃力感觉,那时候张云溪先生也那么帅气,每当看到这份录像,总是感叹张云溪在还能生龙活虎的时候急流勇退,也感叹张春华、景荣庆等老演员能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成为老辈典型。其实,景先生早年“武”胜于“文”,而中年以后转向以文戏为主,成为架子花脸的楷模,这绝不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自寻出路”,实是水到渠成,也是功夫不亏有心人。
景老还有几出戏的配角的资料:陪王金璐先生唱《恶虎村》濮天雕,陪王吟秋先生唱《红拂传》虬髯客,还有《穆柯寨》《辕门斩子》之焦赞等等,都很称职。很多老演员到了一定的年龄和名望以后便不再接配角戏了,而景老却一直恪守花脸演员的本分,他的性格、艺术观可见一斑了。
王金璐、景荣庆《连环套 拜山》
另外景老还留下了现代戏表演的资料,比如《蝶恋花》演何健,举手投足还是有传统戏的影子。景先生还演过《算粮》的魏虎、《打渔杀家》的倪荣,这本是小活,却是架子花应工的本分。景先生参加演唱会多次唱《牛皋下书》,还都配合身段。还有一次颁奖晚会,景先生和王金璐先生便装合作念了一段《天霸拜山》,盖口严而尺寸紧,王先生最后还把西装脱下来做那个脱褶子的身段,很帅气,大家也哈哈笑。这段视频我找了很多年才得以看到。
前些年的时候,网上视频资料还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尤其侯派花脸的资料还很少。当时袁世海等老前辈还偶尔一露,而景老是和侯派风格相对靠近的一位。那时候想追溯侯喜瑞先生等花脸前辈的艺术风貌,我觉得主要可以从袁国林先生和景先生这里来获得,而他们恰好走了两条不相同的路。袁国林先生得侯先生的真传最多,在舞台上潇洒、率性,作为中国戏校的优秀毕业生,他也避免不了那个时代演员根深蒂固的“改革”观念。而景先生是旧科班、剧校毕业的学生,艺术创作一直沿着“规矩”“大方”的道路行进,是传统老花脸、钱派、侯派、郝派的综合型人才。景先生从不刻意标榜某派,唱侯派戏能明显看出侯派特色(不是“纯”侯派而达到了侯派的“醇”);唱“大路戏”,像《美人计 回荆州》的张飞、《穆柯寨》《辕门斩子》的焦赞等,又能基于传统,吸收各家所长。在《孙安动本》《三打祝家庄》《三盗令》等新戏中创造的人物又极富“传统气息”和“个人魅力”。不出格,很舒坦。可以说,景先生的表演是谨守传统规格,吸纳众家之长,即使有纯自我创作的地方,也都让人看不出明显痕迹。在享有极高声誉的晚年,他也从来不像有的人那样自作聪明地大删大改或者刻意地标新立异,始终以朴实大方的艺术风格展现“大花脸”的魅力,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京剧的传承和京剧的观众。我只是见过几次景老,没有过深入的交流,但就我所知道,景先生的为人在行内外有口皆碑,待人和蔼客气,特别是对青年京剧爱好者十分关心、提携。
我所浏览的、能留下印象的也只是景先生舞台上很少一部分的作品,他盛年时的《通天犀》《艳阳楼》,只有老艺术家、老观众还见过。我们这辈人所见的,只是景先生的晚年,这却是京剧传统花脸的鲁殿灵光。
对人对事的评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大到一个时代,小到一位艺术家的艺术,都是如此。而对于艺术的爱好者来说,艺术家的舞台呈现和艺术精神就是一个时代。很多艺术家,当年声望颇高,但评价实属过誉,在历史的沉淀以后,舆论定位发生了变化。曾经的红极一时可能就是明日黄花,那些粉饰、溢美之词反倒成为了尴尬的反面论据。所以,一个艺术家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雅俗共赏的格调,是不容易的事情,这里有智商、情商、环境等等多种因素。景荣庆先生的艺术成就越来越被重视,其名望反倒超过了盛年时代,这是艺术本真的魅力使然吧。
2009年初稿,2015年8月修改
来自“豆瓣”潜云的日记
2010-8-31
京剧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