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但我庆幸,我已经开始思考

真实的现实是最好的一种电影,人生有着多少溢于言表的欢愉,就有多少无法言说的悲凉。

那些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上深深浅浅的暗流,忽明忽暗的希望,构成了生活繁复的花色。

没有人能够预料,伪装和现实到底哪一页会被先掀开?伪装先被撕裂抑或现实充满疑云。

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之中,她寻找着真实,而在云烟难辨的天空下,她书写那份客观,因为她坚信“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而从她的《看见》,看见了那份真相,也看见了自己的思考。

我在思考:这本书是什么样的

柴静在最近这几年争议不断,她到底是怎么样子的我们无法评论。但是作为读者,我们是读书的。

所以,我也一直觉得,一篇好的书评,从书本身出发评论就可以了。书评不是作者生平纪要,不是“我眼中所见的作者”。

可能会有人对柴静会有过于文学,过于造作的感觉,但是这不能成为对她每一部作品的看法。

在这本书和以往的那些评论有很大区别,她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她仍然如同冷静的叙述者一样尽量将事实还原,将现实摊开铺平展现给大家。

她将编导的经验运用在了这本书里,这一方面从充满画面感的文字上,另一方面则从在对观众心理与感情的把握上都可以感觉的到。

就是这样将看似冷静的叙述让读者看见一颗用力跳动的鲜活的心脏,如同看似平静的湖面之下的暗潮汹涌。

这给人这部书里所讲的每一个小故事,在叙述节奏、文字谋篇布局以及细节的规划上,都经过了仔细的编排。

似乎就把“此处有泪点”、“此处应大笑”的笔记写在书中的文字之间。

故事形状整个的高度规整、人物性格的渐渐饱满,以及每个人都有个明确结局的收尾方式,这让人更倾向去理解它为一部小说。

也可能因为这样的高度作为自传,大多数的人都太难达到了。

我在思考:《看见》看见的到底是什么

看见的,可能不止是这些失语的弱势群体和关系着人民生活的那些政经事件。

它所展示的现实,就像是揭开了光鲜亮丽的背景,露出黑与黄的衬底,让读者会有一瞬间,突然感觉自己生活的舒适世界真的太狭窄了。

还有一个那么大的世界,里面有那么多人,在那么艰辛的条件下,努力积极地生活着。

这使人感到安慰,也让人觉得有些同情。能使人意识到幸福温暖的生活又是多么来之不易,这样的价值已然难能可贵。

在很多人还在挣扎着,只为了温饱的需求、争的基本生存权利能得到应有的尊重的时候。

我们可能因为家庭和社会背景的原因,早已可以去追求马斯洛需求中那个较高的层级。

如果拿一种比较极端的观点来看,在现在资源有限的社会里,我们的机会正是来自于这些人的牺牲。

在有能力回报他们之前,至少应当不白费他们的心血,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尽自己的力量去回报社会。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这大概是最可以做,也最容易做好的事了。

这样想到的回报社会,是发自内心的对自己享受他人给予的社会资源的一种答谢吧。

见到的还有那份众生像,看到了诸多在现实的重击下迷离的接近呆滞,毫无生机与神采的眼睛。

在非典中父母把唯一的床位留给孩子,自己在发烧颤抖中去世后孩子恸哭时绝望茫然的眼神;

七十年代的未受教育没有技能的农村妇女忍受家暴被丈夫多年殴打时恐惧惊慌的眼神;

自己连罪状都不清楚便被超期羁押28年的老人被放出后失去语言能力外界格格不入时孤独无望的眼神。

这些眼睛的背后是一颗颗千疮百孔的心和一阵阵真切刺人的疼痛。

在陷入命运的泥潭不断挣扎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就如同人们都渴望得到幸福,渴望自己的公平。

看见这样众生,并不是为了对他们虚无的怜悯,而是通过对他人进而对自我的感知,产生一种理解,一种对人性和世界复杂性的尊重和宽容。

当我们经历很多,看见很多,也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群时,或许在某个时刻就突然明白众生皆苦.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不易,似乎偷得懒,享受的便利,在未来的时候会变成更沉重的负担。

我们承受的,正在经历的,相比于人为无法掌控的命运重击,相对于真正让人崩溃的残酷现实。

这些,并非无法承受之苦。

见众生,见故事,想到那份不易,多一份爱与宽容,走好自己以后的路。

我在思考:知道并不等于感知到

知道山区的孩子苦,但是不去支教可能永远都感受不到他们生活在那样环境的悲哀。

父亲家暴,自己从小无人照顾,走十几里的山路上学,可能在很多媒体视频里都有报道,但是当你听到他们这么小,说起这些却如无其事的时候。

那一刻真正感受到了《看见》客观描述下的悲哀。

就像一个向你乞讨的乞丐,你会厌烦甚至有钱也不愿给,即使他颤颤巍巍。

你看周围人也没有给的时候,心里坦然多了。

但是当你转身发现他在翻找垃圾桶的时候,那种不由自主的悔意不断蔓延,直到这个时候才是感知到了他的不易。

或许老人的老伴生病正急需用钱,或许老人的儿女身负重债老人还要帮着儿女抑或许老人独自的拉扯大着孙子孙女。

无论如何,老人可能真的生活穷苦、饥肠辘辘,可能真的只是需要一点吃的。

“知道和感觉到,是两回事。”

我们行走匆匆,却也没有人愿意停下脚步,感知下那份不易。

感知才有关注,多关注边缘人的疾苦,关注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媒体也会跟着关注.

最后全社会都会去关注,去真正的感受他们的辛酸,他们才可能得到的那份帮助。

我在思考:应该保持那份理性

在读完《陈虻不死》这一章的时候,几乎忍不住哭出来。想起了书中那句话:

'你关心新闻中的什么?我关心新闻中的人”

陈虻在会上公开批评我:“你告诉人们剖腹产是错误的,自然生产如何好,这只是一个知识层面,你深入下去没有?谁有权利决定剖腹产?医生和家属。怎么决定?'

”人不可能孤立而成,人由无数他人的部分组成。“

我们在生活中无形的受益于身边的人,也感染着身边的人。认识自己越深,也认识他人越深。

在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总伴随着痛苦,因为自身的无知而对他人产生偏见而痛苦。

”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从一出生开始我们便被潜移默化,注入了那些我们认为是常识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其实就是有色眼镜。

可怕的是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些有色眼镜的存在。

人们要认识自己,就是敢于面对自己在脑海中认为的那些道理,把心中那份冲动放下,把事情反复想想。

“不要陷于盲”,“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念起则觉,觉已不随”

当我们自身持有偏见时,往往会漠视一些事实,就像是对于“强拆”事件,对于一些官员有关的一些事件,我们潜意识的先同情弱者。

我们想想在这些事件中,往往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并且用这样义愤填膺去看待事物,去判断正误,最终与真相失之交臂。

任何事情并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一个世界假如只按黑白强弱两分,那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那样,把它推倒,另一面仍然存在,立方体还是原状。

所谓的正义的一方也有自己所求的利益,不要为“民意”所胁,不要为感情所胁去判断事物。

“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人们往往会因为事件的悲情而忽略作品的质量,而这样的受欢迎不过是在麻痹自己。

感性的认知,对事严格,对人宽容。不用去预定事情的对错与否,正义和邪恶也没有所想的那么鲜明,这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的好的事和做的坏的事。

宽容离不开理解,理解要从真正的内心去感受。人能感受到别人了,心就有了触动便柔软了下来。

这不是人脆弱了,而是一种人的韧性。

不要忘了我们从哪儿出发,我们最初的欲望,我们的起点。

我在思考:思考的到底是什么

思考的是我的生活平淡幸福背后应有的感恩。

思考的是那些人的不易和事情的匪夷所思真实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并不是隐形的。

思考的是知道仅仅是不够的,背后的感情只有用心感知才能体会。

思考的是那份新闻人的担当,尤其现在的自媒体时代,那些“标题党”潜移默化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生活。

很多时候需要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及事件背后的故事,而不是仅仅被标题和简短的新闻误导,.

而《看见》也终于让人们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以及深入事件的其他当事人的生活后那份真正的报道。

庞大的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信息轰炸,我们变得浮躁,不愿意了解更多,不愿意思考,更不愿意静下心来深入了解一件事情,读一本书。

《看见》让我庆幸起来,因为我开始思考。

(0)

相关推荐

  • 罗翔反思罗翔,很多人并未看透

    法学教授罗翔又上热搜了,这次是因为他在节目里讲述的一段往事. 那是在2003年,26岁的罗翔还在北大读法学博士.某天他偶遇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老太太在问路,但周遭人都是爱搭不理. 罗翔看着不忍,就上 ...

  • 今天有个好消息要宣布!

    宣布个消息,今天是读书日的第二天(4月24日)堂主的公众号粉丝破千了. 才 1000 个粉有啥好说的!但是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事件,第一次有意义的里程碑事件,还是日更 100 天的时候. 那个时候 ...

  • 同感,大象加了单人旁

    图:许风康作品 文:叁子 感同身受,说的是换位思考,是同理心.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把自己放在既定已发生的事件上,想像自己 ...

  • 键盘侠不是真的侠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ღ 作者 沐四叶 编辑 加一 图片来自网络 你是否曾经在明星结婚分手的微博下面评头论足?你是否曾经也因某些热点话题而" ...

  • 故事是大脑的语言,每个人都为故事而生

    我们每个人都是为故事而生的.从小到大,都喜欢听故事,看故事,讲故事.通过故事了解一些常识,懂得一些道理,学会一些技能.故事是我们了解世界,理解社会,参与生活的一种方式. 我们经常以故事的方式思考,对于 ...

  • 【睿·观点】李海军:广东公路养护管理平台建设及应用的思考

    名 家 讲 坛 暮春时节.繁花似锦. 4月13日-4月14日,中国公路学会养护与管理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在江苏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公路交通领域的2000名参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科技创新助 ...

  • 段永平的十年思考:82条本分、经商和投资的“大道”

    前几天,黄峥宣布从拼多多退休的时候,有很多人想起了段永平.他在中国企业家和投资人中是极其特别的存在,因为已经移居美国多年,陌生的人对他只有一个模糊的姓名印象,熟悉的人又能说出一大堆标签. 例如:&qu ...

  • 出现这6种表现,或许你已经开始老了,要注意身体了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我们是必须要面对衰老的问题的.其实当身体出现衰老的症状时,如果及时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调理的话,也是可以有效抗衰的,但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衰老会出现的症状.那么都有哪些症状代表 ...

  • 一则公报案例学习笔记:对修改股东出资期限应否适用资本多数决规则的思考|审判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21年第3期<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刊登了鸿大(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姚锦城公司决议纠纷上诉案,裁判要旨为:"公司股东滥用控股地位,以多数决方式通过修改出资 ...

  •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12年的看法与思考

    2009年7月10日,国务院及国家医改办在北京召开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暨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启动并部署了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根据医改实施方案,这些项目将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启动的9项 ...

  • 中风急救——真庆幸我在学中医,一根缝衣针救回了父亲

    正值隆冬寒风凛冽气温骤降,心脑血管病也迎来了井喷高发期,痛惜一位朋友的父亲年纪轻轻就突发脑溢血,落下半身不遂肢体不灵便,若是平时大家都能学习点中医急救常识,发作时处理得当,或可免半身不遂偏瘫的苦痛.文 ...

  •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李可:我对药性和剂量的思考

    导读李可老中医,以经方大剂量用药治疗急危重症,蜚声海内外,本文讲述李老对药性和剂量的思考,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这也是近现代中医的思考,重拾经方一剂知两剂已的神效,须得认真考究中医剂量之失. 中医看病, ...

  • 雷军十年70条思考:所有的成功并非偶然

    以下文章来源于馒头商学院 ,作者雷军 馒头商学院 培养优秀互联网人才的实战型商学院,汇集众多营销.新媒体.运营.增长.产品导师,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接地气的实战课程.活跃的互联网学习社群,陪伴每一位用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