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1】孩子不愿读国学,父母莫要着急
1、恳请大家切莫拿专业播音或录音标准来去要求我,我非专业录音师,也没那时间与精力来在录音上下功夫,对录音的要求是像平常聊天那样进行亲近的交流;
2、家庭教育咨询师的职业操守,在我看来,理应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及咨询学领域,持怀勇猛的精进心,并有所实践,人的时间与精力,皆为有限,无力面面俱到,只能是有所取舍;
3、因个人精力问题,多数文稿都是一气呵成之作,不曾有作过多修改,文意无误,但文字会有个别错别字,还望读者有所谅解,切莫对我有着太多的挑剔,我是人,与大家一样,优缺兼具;
4、一人带娃,不论出席学校的家长会,还是去往别的地方,孩子都在我跟前待着,录音也不例外,有些时候,在我录音之时,孩子在旁玩耍,可能会有某些杂音的出现,请大家对我有所包容;
5、之前录音反复有提的,因个人阅读习惯、兴趣使然,我的文稿会有古味,但,录音更多是在口语化的同时,还夹杂有我的浓重南方口音,大家也懂,这一方言式语音特质,及至年长,已是不易更正,请大江南北的听众,对我有所理解;
6、录音不仅仅是在将写好的文稿给一字不漏地读完,我更多是在讲课,在这期间,我必然会是在想到的当下,就给予相应的补充,或对某些言而未尽的部分,进行某种程度的诠释,并结合一些案例,进行详细讲解,所以说,对这平台的每一篇教育类文章的阅读,我的建议是文音并行,听了录音,要看文字,看了文字也去听听录音,必要时候,大家可以按着自己的习惯,记录其中的核心要点,细细揣摩,而后便是践行日常。
7、平台的育儿之法,更多是个案的分享,具针对性,只供参考,不宜全盘照抄。因孩子的同一问题,不同病因,治法不同。在很多时候看来,教育的问题,只是一个表象来着,其表象背后的根源,可能会有不同,那对治方法,定是有所不同的呢。这就决定了个案的仅供参考性,与不可复制性。
🔺点击可听此文录音,一边做事,一边听安说话
几年前,当我在给两岁多的孩子读《道德经》的“道可道”时,他就回我说,“不知道”。在那一瞬间,我懵了,因觉不对,但很快就意识到了问题。这么经典的古书,就是我这活了好几十年的母亲,都不敢说有将其给全读懂,就更不用说这眼前这两岁多的小童娃的了。
重要的是,诸如《道德经》等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经典好书,可不是简单拿来背诵就可以的。倘若我们只是按部就班地记忆和不假思索地吸收,那我们是很难能够有所成长的。因为,生命是拿来实践的,好书是要用自己的脚步来去做检验的。任何一本书,不论经典还是畅销,那都是会有杂质存在的。
距离我们很多年的古书,就更不用说的了。也因此,我认为,在给孩子阅读古书之前,我们要花时间去学会读书。在这人世间,很多的成人虽说已是读了很多的书,那所读书籍的数量,差不多可用“车”或“屋”来算的了,可他们仍旧是还不会读书的。教育就是这样子,不论是谁,都是没法给予孩子我们自己所不具备的东西的。
就书籍而言,除却记录事物本质属性和宇宙真理的类别之外,大概便是在记录写作者的人生经验了吧。如育儿作者多是在记录自己的养育经验,而那些画家更多是在分享自己的绘画经验,及经由绘画所获得的某些人生感悟。而这就决定了一般书籍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及社会性,因为,作者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的产品、社会的缩影。
那我们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必然是需要立足本国及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了。这也好比是说在阅读《弟子规》的时候,我们是需要具备“取其精华,舍其糟粕”这一学习姿态的。其实,我们就是在阅读今天的名家作品,仍旧是需要取舍姿态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将写作者的所有思想,都给承继过来,为我所用。毕竟,我们是有别于写作者的独立生命个体。
在育儿圈,很多的妈妈都对读经有非议,深觉读经害人不浅,认为《弟子规》等书籍作品是封建时代的糟粕之作来着。我的观点是,虽说里头有些不适宜的内容,但《弟子规》在当时是教授孩子学着自我约束的作品,及至今天,里头的部分思想,如“事虽小,勿擅为”、“衣贵洁,不贵华”、“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借人物,及时还”等,仍旧是适合的。
重要的是,古书的文字,真的是很美,有着我们现代人所难以抵达的清简之美,如《道德经》,短短的五千字,就将很多东西给道尽了,而后人更多不过就是采用不同的文字概念和表达方式来去做诠释,从而构成了华夏五千年的国学文化体系。
但,倘若我们若是不懂古文,自身亦没有去历经深刻和透彻的生命体验,那我们多半都会读不懂那短短的五千字的。人就这样,在读不懂的时候,却又思维狭隘,认知局限,就会有“我是”一般的傲娇解读和狂妄姿态,乃至于将其给斥为孬书,会是常见而普遍的呢。
如老庄思想的核心就是随顺自然的无为思想,但我们要清楚的是,这“无为”可不是简单的什么都不做的不作为。倘若老祖宗的智慧是我们这些现代人所认为的那样愚昧和腐朽,那我们就未免是太过于狂妄和低俗了吧。可别忘了,马云等人的随身书就是《道德经》。
作为一个母亲,我是懂这的,便在孩子与我说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就不曾有去当老师,给孩子解读《道德经》等古书。在我看来,两岁多的孩子,理解力不得发展,先缓缓对经典好书的学习,亦是无妨。读好书诵经典是要匹配的吸收力和理解力来去消化,才能有所吸收的。不曾吸收消化的经典,纵使是读了无数遍,乃至于能够倒背如流的了,那也是作用不大的。读书的深意是去实践,去完善自己,成长自己。
本质而言,国学里的古文,与英语是一样的,都是概念来着。在儿童的大脑不得发育之前,他们是不容易理解那概念,所要表达的,究竟是些什么意思的。那在这时候,我们纵使是有教孩子读诵经书,孩子更多是在记忆,是记了概念,可那其中的意义,却往往会是不清楚、不了解、不知道的呢。
那在这时候,我们是可以暂时性的放下经书,略微地等一等孩子,让孩子的大脑,在生活里头得发育。带着他们多去生活,并在生活里头,与实物的接触中去训练自己的感受力,待得年纪大了些,理解力有所发展,我们再来引导孩子去读国学,亦是可取的。如我家孩子就有一段时间没有读那国学原著的了,我们更多是在做些能消化的事儿,如阅读中外绘本、学习英语、拿笔绘画,等。
虽说,在这人世间,有不少的孩子是很早就能认真地读诵经典好书的了。但我却觉得,读书这事儿,只要是喜欢上的了,任何时候开始,都是可以的。它,晚不了。作为父母的我们,在这养育路上,真的是需要有那么一种你走你的阳关路,我行我的独木桥的淡定和沉静。
不然,我们是容易忽略孩子的身心感受的。就养育而言,忽略儿童身心感受和生长规律的做法,纵使是积极的,亦是徒劳。养育如摘种,不是简单的奋力,辛勤的劳作,就可以的。我们还需要去观察孩子的生长环境,了解儿童的心性特质,权衡自身已有的资源的。
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