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真的喜欢“很听话”的学生吗?答案不一定是人们想象的那样

谈到“很听话”的学生,陈老师有所保留,没有表现出极力的肯定。他认为特别听话的孩子极少有创造性思维与创造精神、思维活跃性不强,或许品德上表现不错,但成绩肯定不是最优秀的。他还认为许多教师喜欢“很听话”的学生,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而是出于班级管理的需要。老师们希望通过这种个人喜好引导学生“更听话”,让班级管理更和谐。
陈老师对“很听话”的学生的看法,打破了很多人的一贯认知。在大多数人眼里,老师喜欢“很听话”的学生,家长也喜欢“很听话”的孩子。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教育孩子“要听话”,也经常听到家长用训斥的口吻威胁孩子“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似乎“听话”成为了好孩子、好学生的标配。但有些老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们觉得学生太听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对孩子个人的成长很不利。
1)学生太听话,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变得没有主见
德国某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对100名2到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儿童和100名2到5岁没有反抗倾向的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发现前100人中有84%意志坚定,有主见,独立分析能力强;而后100人中只有26%意志坚定,其他人则遇事迟疑不定,不能或不愿意独立承担责任。
国内也有一些专家对此做过研究,得出“孩子很听话,会缺乏创造性、冒险性和自我决断力”的结论。不管这些结论是不是很准确,起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相当一部分人不认同“很听话”的孩子。
客观地讲,孩子听话或不听话,只要不是家长或老师强迫,没有什么大问题。怕就怕有些孩子不愿意顺从父母或老师的想法,但长辈或老师出于各种考虑压迫他们顺从,这会带来很多问题,短期会让孩子变得焦虑、压抑、狂躁;长期会让孩子对很多事物失去信心,变得忧郁,性格优柔寡断。
2)但普遍来看,老师喜欢“很听话”的学生是一个总体现象
“很听话”的学生一般都非常守纪律,不仅自己不调皮、上课不讲话,还能帮助老师监督那些调皮、上课乱讲话的学生。他们既让老师很放心,又可以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帮助管理班级。
听话的学生在班级活动上通常都有比较积极的表现,多数学习成绩不会差,平时的学习任务都能认认真真地完成。如果一个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属于“很听话”的类型,老师的教学和管理均会顺畅很多。相对而言,班主任比授课老师更喜欢“很听话”的学生,他们会把这类学生塑造为班级的“标杆”,要求其他同学参照学习。
不过也有例外,有些“很听话”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或排在班级靠后位置,对班级的争先评优和老师的绩效评比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面对这类学生,老师们的态度就不太一致了。
总体上,老师比较喜欢听话的学生,但不妨碍有一些老师不太喜欢此类学生。有些教师对那些身上有点刺、偶尔捣点鬼的学生更有兴趣,经常跟这些学生“斗来斗去”,他们享受该过程,也发自内心地认为这类学生未来更有出息。
比如某中学的一位数学老师,他说班上非常听话的几个学生,比较呆板,反而是那几个爱搞事的学生思维更为活跃,他们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虽然经常会犯错,但整个课堂的气氛被带动起来了,对教学很有帮助。
事实上,教师评价学生,听不听话只是其中一个考虑因素,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人格特质、考试成绩等,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判断,也会影响教师的喜好度。
当然,作为教师,是不能凭自己的喜好度来对待学生的,他们不能因为学生听话、守纪律,就给予特别对待;也不能因为学生不听话、不守纪律就轻视之,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在教育学生守纪律的同时,还要教育其好好学习、积极面对困难,并引导学生突破自我,尝试创新。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用大爱之心护佑学生,用仁慈之法感化学生,用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而作为学生和学生家长,完全不需要太在乎老师喜欢或不喜欢,学生把心思放在学习和培养兴趣爱好上;学生家长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孩子提供后勤服务、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和心理疏导上。当家长和学生通力合作,个体变得非常优秀和独特,所有的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