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教给年轻人三条处世之道,学会这些,终生受益!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以下五条对现在的年轻人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一、大巧若拙

所谓大巧若拙,是指处理巧妙的事情要用朴拙的方法。老子哲学主张:“大道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中云:“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人之下”。所以,有大智慧的人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表面看起来很愚笨,其实却很聪明。有句俗语说得好:面带猪像,心头了亮!

广告“灵芝袍子粉”被曝光了!长期喝它,人的体质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魏晋时期的王湛就是一个很懂得藏拙的人,平时不言不语,从不表现自己。在别人眼里就是呆头呆脑,冒着傻气的人,连他亲侄子王济都看不起他。 但后来在妙解《易经》,骑马相马几件事上,他的博学多识,让他的侄子对他打心眼佩服。当时晋武帝也认为王湛是个傻子,有一天还跟王济开玩笑,“你家那傻叔叔死了没?”要是在以前,王济可能就会不作答或是配合皇帝的玩笑。可这次,王济大声说:“其实我叔叔根本就不傻!”然后把王湛的常识一五一十地说出来,晋武帝半信半疑,后来经过考察,发现王湛确实是个人才,于是封他当了汝南内史。

大巧若拙是中国特有的作人学问,拥有内智愚的大智慧,人才会清醒,才会谦虚谨慎,才会戒骄戒躁,才能平静的看待世间的纷纷扰扰的厮杀、尔虞我诈的争斗。他们用愚笨的表象来保护自己,从而为自己赢得发展和提升的空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谦卑为人,低调做事,三顾茅庐请得孔明出山,对人宽厚包容,赢得关羽、张飞、赵云的敬重,死心塌地为其效命,成为生死知己。

二、执两用中

中庸是中华文化积极处世之道的方法论,同时也是一种至高的德性。执两用中并非乡愿式的随意调和,而是执其两端而用于中,使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追求行事处世的合情合理,无过无不及。这种不偏颇、不极端的健全理性主义精神,是中华文化处世之道的显著特性。大约在2500年前,孔子去鲁恒公庙观礼,看到了一个歪倾的一瓦罐。孔子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欹,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了。” 孔子由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南子是春秋时著名的美女,当了卫国国君的夫人。她听说博学多才的孔子最近来到卫国,很想见孔子,就向孔子发出了邀请。孔子也早闻南子的美貌,心向往之,但又怕学生说闲话。他真是左右为难。假装不动心?不,那不成了伪君子了?干脆与南子来真格的婚外恋?不,那不是成了登徒子了?伪君子,登徒子,左右为难。孔子忽然想到了鲁恒公宗庙里的瓦罐,采取了中庸之道。他欣然应邀,与南子谈论音乐,弹琴唱歌。

三、居安思危  

中华文化深具忧患意识,忧患是一种远见。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言不谬,从自然到人类乃至一个国家,必须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忧患意识表现为“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现实主义态度和反求诸己的责任使命感。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郑国为了表示感谢,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礼物,其中有:著名乐师三人、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共一百辆、歌女十六人,还有许多钟磬之类的乐器。晋国的国君晋悼公见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将八个歌女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我们好比奏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俩一同来享受吧!”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劝告晋悼公说:“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居安 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现谨以此话规劝主公!”魏绛这番远见卓识而又语重心长的话,使晋悼公听了很受感动,高兴地接受了魏绛的意见,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闯王,在他刚打下西安时,就不顾若干股大敌当前,就想当皇帝,经常穿着黄衣服、头上罩一把黄伞出行,俨然皇帝的派头。而且,他还急忙派侄子李过带兵回米脂老家大修祖坟,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炫耀之心暴露无遗。在西安做皇帝,李自成认为还不是真正做皇帝,因为北京还没有打下来,那里还有一个真正的皇帝。所以,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李自成又急于打下北京而后好做真正的皇帝。攻入北京后,又置关外强敌于不顾,他忙于登基大典,诸将忙于营造府第,士兵忙于享受安乐,整个大军早已丧失叱咤风云的战斗力!疏于戒备,当清兵入关后一战即溃,最后一败涂地,最终导致全盘皆输。

俗语说,“一样米饲百样人”、“人各有志”,每个人不必学做同样的人,但每个人都不可学做坏人,要学做一个谦卑的人、智慧的人,同时还要是一个道义的人,对社会有益的人。挖掘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处世之道,一定能为个人的安身立命和社会治理提供宝贵的精神养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