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放鞭炮的历史变迁,你知道最初的爆竹是怎么玩的吗?
中国人的春节,如果要选一个代表性的符号,我觉得一定是放鞭炮。
所以中国人的年味,很大程度上就是和鞭炮声联系在一起,就是鞭炮的那种硝烟味。
那么大家知道,咱们中国人放鞭炮的历史变迁吗?
最初咱们老祖宗放的鞭炮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就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
说到鞭炮啊,又叫爆竹。
为什么叫爆竹呢?它和竹子有什么关系呢?
想必提到春节爆竹的习俗,大家对王安石的这首诗一定不陌生。这个题目元日,说的就是一元之始,万象更新,也就是大年初一啦。所以要燃放爆竹,贴桃符,这些在古代习俗都是用来祈福驱邪,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网上有很多反映这首诗的年俗画。但是我要告诉大家,这幅画里面燃放鞭炮的场景错了。
为什么说它错了?在一百年后的南宋时代,范成大也写了一首诗关于爆竹的诗,叫《爆竹行》,具体细节特别丰富。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咱们看上面标黑的诗句,具体描述了爆竹的过程。通过这么几句诗,咱们可以看出当年的爆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首先是截筒五尺煨以薪,这是什么意思?说的是把竹子截成五尺长(一米出头点)的样子,然后投入火堆之中。古人有一副画,很形象展现了这个样子
大家看到了吧,就是把竹子投进火中燃烧,这就叫爆竹。因为竹子内空,烧到一定程度,竹节之间就会发出爆响,啪啪声不断,这就是爆竹这个名字的缘由了。
所以最初咱们古代先人大年初一放爆竹,是真的烧竹子哟。
再看后面这句“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说的是竹子之间的竹节,被火烧之后的情形,这个时候健仆,也就是家里的下人就拿着还在烧的爆竹四处走动。这是为何呢?
前面咱们说了,爆竹的目的就是驱邪。所以诗句后面说了,爆竹声声,百鬼惊,神道宁,所以要拿着燃烧并发出噼里啪啦声响的爆竹,在庭院游走,驱散那些看不见的邪气。
这燃烧之后的爆竹,还要放在床底,犹有余威驱邪呢。
这就是古代一次典型爆竹习俗的过程了。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爆竹就是真烧竹子,用其火光和声响驱邪。
为啥是真烧竹子呢?
因为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乃至更早的时代,火药还没有广泛应用到民间啊。
关于爆竹习俗,在古代文史资料最早的记载,是南北朝时期梁代宗懔,他写了一本《荆楚岁时记》。
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那么什么是山臊呢?托名汉代东方朔的古书《神异经》有一段记载:
“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人以竹著火中,哔卜有声,而山臊惊惮远去。”
好了,明白了吧?在汉朝到两晋时期,这个时候咱们国家已经有了很普遍的爆竹习俗了。而且《神异经》里面就明明白白写了人以竹著火中,哔卜有声,而山臊惊惮远去。
所以当时的爆竹,就是真的烧竹子。又因为竹子有竹节,烧到竹节的时候就会发出爆裂声。古人觉得这个火光和爆裂声可以驱鬼。
这就是爆竹文化的由来。
那么驱的是什么鬼呢?
就是山臊,是一种传说中会让人害寒热的恶鬼,古人画里面大概长这样
其实就是古代山里面的一种猴子,因为脸上长了这种紫色、红色的毛发,加上奇形怪状,非常吓人,被古人觉得是一种恶鬼。当时很多住山里的人看到这种动物就容易犯疟疾一类毛病,就是寒热,所以误以为它是会给人类带来疫病的不祥之物。
这种动物后来可能灭绝了,后来人们在非洲发现一种猴子,和传说中的山臊很像,所以命名为山魈。
这是后话了。
总之,古人这两本书的记载,明明白白说了,山臊这种恶鬼会给人带来疫病,大家在山里面遇到它,就砍一段竹子,点燃了吓唬它,它就跑了。于是爆竹可以驱邪驱除疫病的传说就这么出现了。
古人嘛,没有现代科技知识,也没有现代卫生条件,遇到疫病没有法,经常一个村子的人死一大片。所以特别怕惹上疫病,由此后来过年就燃放爆竹,这就变成了一个驱邪的仪式了。
爆竹自从出现以后,至少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之中,都是真烧竹子。
那么是什么时候爆竹变成了鞭炮呢?
这个还要从火药的发明说起。
火药的发明,完全是古代道士炼丹的副产品。大家都看过《西游记》电视剧,里面的太上老君用炼丹炉烧烤孙悟空,这个就是道士的炼丹。
南北朝的道士葛洪写了一本书叫《抱朴子》,记载了大量的古代炼丹方法。
炼丹,简单地说就是道士把各种矿物,丢进丹炉里加热,然后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古人不懂化学知识,以为这炼出来的丹很神奇,可以延年益寿。
所以,从汉朝开始一直到隋唐,中国的道士炼丹前前后后搞了一千多年,炼出来各种奇奇怪怪的玩意。然后在隋唐之际,也不知道是哪个年代,无意间就发明了黑火药。也就是在道士们的炼丹过程中,意外发明了火药。
但是火药最初都用在军事方面。宋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把火药用以制作各种火器。
后来,宋朝的宫廷里面开始流行一些火药制作的玩具。北宋末年的孟元老写过一本《东京梦华录》,是他南渡到杭州以后回忆早年在开封的往事,里面有个章节《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说的是皇帝看大戏,里面的记载
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杖』.则蛮牌者引退.烟火大起.有假面披髪.口吐狼牙烟火.如鬼神状者上场.....就地放烟火之类.又一声爆杖......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又爆仗响.有烟火就涌出.......忽有爆仗响.又复烟火......又爆仗响.巻退.次有一撃小铜锣.引百余人.
这里的记载是驻军呈百戏,说明火药爆仗最初还是起源于军队,这里的百戏和军队各种祭旗仪式应该有一定联系。
南宋词人周密,写过一本《武林旧事》,类似于《荆楚岁时记》,记述的是当时南宋都城临安(杭州)一些生活习俗。这本书《岁除》章中说到,皇宫里面在除夕这一天,皇帝巡幸禁中,有一种
“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而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
这应该就是最早的火药鞭炮雏形。从这个记载来看,外画钟馗捕鬼,这个习俗也还是和驱邪有关。
然后这种火药玩具在后面明朝的时候才真正广泛运用到民间,这就是咱们今天熟悉的鞭炮了。
更加具体的细节就不给大家一一说明了。
反正,你只要明白两件事:第一,最开始的爆竹是真的烧竹子;第二,火药在唐朝末年发明之后,宋朝出现了火药玩具,明朝才开始大规模普及鞭炮。
回顾整个烟花爆竹的起源和演变历史,大概是这样
不过从最初的爆竹,到如今花样繁多的焰火鞭炮,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没有改变。爆竹的存在一直都是中国人在除夕和春节期间,祈福驱邪的一种仪式。反映了咱们中国人对于健康平安的心理需求。
所以这种民俗的文化内核一以贯之,只不过这种文化载体发生了改变,这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咱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