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八集

少     年  (八)

1961年夏天,学校放暑假后,妈妈带着我、大弟雨泰、二弟雨民一行四人,准备去吉林省的姥姥家。
姥姥家在吉林省辉南县样子哨镇;姥爷是亲姥爷,亲姥姥在妈妈十岁时就已经去世,现在的姥姥是姥爷后办的老伴。
在1968年之前,凡是铁路家属,每年每户可以享受两张全国所有车站的往返火车票,每张票可以包括全家所有的人。
记得小时候去过姥姥家,但那时太小,大概也就是五、六岁吧。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记忆,只模糊记得回来的路上,样子哨的大河涨水,是我二舅把我们背过河的。
二舅当年在长春地质学院上学,毕业后分配到云南省曲靖市地质勘探队工作,一直干到退休;我二舅已经于前年在云南去世。
母亲带着我们哥三个,来到了沈阳南站(现在的沈阳站);在火车站前广场上,挤满了南方涌进沈阳的饥民,用当时官方的语言称呼为“盲流”。
由于饥饿,这些“盲流”成了火车站前的一大景观;“盲流”们大部分是全家逃荒,来到东北大城市沈阳;没想到沈阳市人自身都难保,哪里还有他们的容身之地。
所有的饥民,不管大人小孩,个个面黄肌瘦,两根筋挑着一个大脑壳。讨饭几乎是要不到什么东西的,就剩下一个字“抢”,这里的“抢”其实就是抢吃的东西,没有杀人放火抢银行的行为。
上哪抢呢,就是抢那些能在商店里买得起高级点心吃的人,也算杀富济贫吧。
从1961年年初起,沈阳市所有的商店,都开始卖一种高级点心,就是现在吃的一种饼干,叫“炉果”,每斤15元人民币,而且不要粮票。
由于高级点心的出现,当时在我们小学生中流传这样的顺口溜:“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上食堂;食堂没有高级饭,气的老头上医院;医院没有高级药,气的老头要上吊;上吊没有高级绳,气的老头肚子疼,……”。
我们家每月总收入才100零几元钱,对于我们十口人的家庭来说,我们根本买不起这种天价点心,只能远远地望着别人吃,咽几口吐沫而已。
对于手里拿着一纸袋刚刚买到高级点心的人来说,一出商店,那就是来到了战场!一个不留神,点心便会被人打落在地,随后就有几十人,一拥而上,一眨眼功夫,散落在地面上的高级点心,立刻被这些饥饿的“盲流”一扫而光,一瞬间全部他们被吞到了嘴里,别再想在地上找回任何一块。
我和妈妈弟弟正走在广场东侧商店的门前,这抢点心的一幕就发生了!
当一个人举着的一纸袋炉果饼干,被突然打落之后,有一块点心突然滚落到我的前面。
我尽管面对着脚前的这块点心,大口地吞咽着我的口水。但我心里的最后一点尊严,还是战胜了饥饿,没有玩下腰去抢这块点心,直到点心被飞快地赶来的饥民抢走。
尽管事后,一想到那块本应该得到的饼干,由于自己的面子而失去,很是遗憾;但是,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还是会这样做的,不会有第二种选择。
这边的点心,刚刚抢完,那边有一个和我年龄相仿十岁左右的男孩,双手捂在嘴上,似乎在吞咽着什么东西,下面的那双脚却在飞快地奔跑着,像在演一部哑剧。
紧跟在男孩后边奔跑的是一个成年男子,一边奔跑,一边喊道:“抓住他,抢面包了…..”,围观的人群,没有一个人响应他的呼喊而拦住男孩。
听到喊声,我们才知道饥饿的男孩一边奔跑,一边往嘴里填塞的是面包;很快,男孩便被撵上!
随后,成年男子飞起一脚,将男孩踢倒在地,男孩在地上滚了两滚,脸朝下,任凭成年男子拳打脚踢,双手却还是不停地往嘴里塞着剩下的面包。
尽管男孩被打得满脸是血,双手和面包已经被鲜血染成了红色,还是挣扎着把剩下的面包全部吞下了肚子;然后双手抱住头,不管男子如何打骂,再也不抬头,一动也不动地趴在地上。
成年男子刚买的一个美食面包,转眼间变成了他人的食物,如何肯甘心;于是他不停地踢男孩的肚子,一边踢一边骂着!
直到有人上前劝解:“别打了,快停手吧,孩子没有饿死,也被你打死了!”没有吃到面包的男子,口中虽然还不依不饶地骂着,但是脚下已经停止了对孩子的打击。
(未完待续)
赵雨祥,清风细雨
2013年1月18日星期五  于  铁岭银州

1、这张照片是我二舅学生时代的照片,也就是我妈妈的二弟(已故),小时候去吉林省辉南县样子哨镇的姥姥家时,姥姥家涨大水,回沈阳去公共汽车站时要过大河,二舅背我过了样子哨姥姥家的大河。照片是上个世纪50年代,我二舅在长春地质学院读书时拍摄的。

2、这张照片是1985年7月,在沈阳给我母亲过生日时留影,全家在自家楼下自己盖的平房里聚餐给妈妈过生日。

   照片左起:妈妈、爸爸、爸爸妈妈的大孙子(我儿子)、妹妹雨兰。

(0)

相关推荐

  • 梨花又开

    梨花又开 我感觉梨花还是远了好看.我看过两处梨花.在济南仲宫,能在树下走动,可以看花的形态,闻花的味道,感受不到花的神韵:在苏州树山,是站在一个高处,远处的梨花若云朵染白了山冈,既明丽又幽美,如同仙境 ...

  •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朗读者:天意女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现在的我虽然没有诗人艾青的家国情怀,这句话确实很符合我现在的心境.随着年级的增长,情感越发脆弱,以至于看 ...

  • 散文||通往姥姥家的桥

    通往姥姥家的桥 孙雨成||吉林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记忆中通往姥姥家有一座小木桥. 姥姥家住在卡岔河的北岸.那时,通往外屯的土路横跨着屯西边的小河,为了出行方便,村民们自发的用几棵大杨木担在河两岸,上面 ...

  • 雨桐时光︱头一趟走姥家

    雨桐满月后,有一个固定的节目:头一趟走姥家. 这是本地的习俗.叫作"挪挪窝".因为孩子太小,时间宜短不宜长.有一两天的,也有三两天的. 那天,雨桐的舅舅开车来接雨桐和她的妈妈.雨桐 ...

  • 寿多则辱

    寿多则辱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二集

    少     年  (十二) 1978年1月,我和我的爱人结婚,大舅和大舅母来到沈阳参加婚礼,给我们夫妻每人裁剪.缝制了一套毛料的中山装制服. 衣服做好后,我们都被大舅的手艺惊呆了,除了身材可体外,所有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三集

    少     年  (十三) 老爷的手,粗糙得就像戴着钢盔甲的手套,不怕任何木刺扎.记得姥爷给妈妈编苕条筐时,每一根苕条都要用一个木头顶尖,从上往下一破三瓣,然后才能用破好的苕条编筐. 木头顶尖就是一个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四集

    少     年  (十四) 1962年2月3日,腊月二十九,爷爷把11只兔子中的九个大兔子全都杀死,我剥的兔皮,九只兔子装满了家里的大洗衣盆. 第二天是年三十除夕夜,全家吃的团圆饭便是大锅炖兔子,妈妈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五集

    少     年  (十五) 我们家二楼对门的邻居也姓赵,他们家的大女儿大我两岁,叫赵贵琴,和我姐姐同年,名字也只差一个字,姐姐中间的字是雨,她中间的字是贵. 姐姐雨琴便向贵琴姐借了白上衣和毛蓝裤子给我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六集

    少     年  (十六) 上午九时,国庆典礼大会就在中山广场开会了,各级领导讲完话,已经是上午十点多钟,游行开始. 在我们学生方队的前面,是一辆装着一个大花篮的胶轮手推车,花篮牢牢地绑在手推车的车架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七集

    少     年  (十七) 转过头来,赵丽萍又对我爱人讲:"赵雨祥在我们班里画画得可好了,同学们都喜欢他画的画,他的美术功底,让全班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说道美术,我们6年5班从1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八集

    少     年  (十八) 买不起就自己做,虽然是山寨版,但能使用就是成功! 我最先开始制作的是集邮册.先用废旧的硬纸板,裁成集邮册大小的十几张,然后用白纸和浆糊把裁好的硬纸板双面粘好,再用旧白布裁成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一集

    昨天,写了<突然想到的>(后来改名叫<红薯>)因为第一次写博文,就直接写到我的博客页面上了.到了午夜12时,5000多字的博文已经开始收尾,还有几百字就写完了.这时,我的博客突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二集

    红     薯(二) 我们叶家村第三生产队的社员,最爱吃的是高粱米,用老农的话讲"有嚼头.抗饿"实际这也是一种无奈!所以,每年生产队的地里,除了不能种高粱的地外,能种高粱的地都种了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三集

    红      薯(三) 新建的青年点是三间房,屋盖上完瓦后,本应该是平平整整的屋面,却由于木头檩子太细,全都被沉重的红瓦压得变了形.房脊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龙,所有的檩子全部在中间部分向下弯曲. 由于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