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以来,河南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全省大部出现暴雨、大暴雨,强降水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区,郑州、焦作、新乡等10地市出现特大暴雨。
暴雨洪灾来袭如何应对?收好这份避险自救攻略,关键时刻能救命!雷击是常见的暴雨天气灾害,常发生在户外活动多的场所,不易受人们重视,但其破坏性是巨大的。本次灾害中亦有人因此遇难。●遇到突然的雷雨,可以蹲下,降低自己的高度,同时将双脚并拢,以减少跨步电压带来的危害。●不要在水体边(江、河、湖、海、塘、渠等)、洼地及山顶、楼顶上停留。●不要触摸或者靠近防雷接地线,自来水管、用电器的接地线。1、打雷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关好门窗,离开进户的金属水管和与屋顶相连的下水管等。2、尽量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或使用电话上网,应拔掉电源和电话线及电视天线等可能将雷击引入的金属导线。稳妥科学的办法是在电源线上安装避雷器并做好接地。雷雨天气有可能造成一些高压或低压供电线路断线,还有可能导致供电设备短路和放电。如果在这种天气出行或滞留在户外,需要注意预防触电的情况发生。1、不要靠近架空供电线路和变压器,更不要在架空变压器下面避雨。2、不要在紧靠供电线路的高大树木或大型广告牌下停留或避雨。4、暴雨过后,有些地方的路面很可能出现积水。此时最好不要趟水,如果必须要趟水通过的话,一定要随时观察所通过的路段附近有没有电线断落在积水中。5、如果发现供电线路断落在积水中使水中带电的情况,千万不要自行处理,应当立即在周围做好记号,提醒其他行人不要靠近,并要及时打电话通知供电部门紧急处理。6、一旦发现有人在水中触电倒地,千万不要急于靠近搀扶,必须要在采取应急措施后才能对触电者进行抢救。7、万一电力线恰巧断落在离自己很近的地面上,那么首先不要惊慌,更不能撒腿就跑。这时候应该用单腿跳跃着离开现场,否则很可能会在跨步电压的作用下使人身触电。暴雨天气可能会导致大面积积水及山洪,本次暴雨灾害中,也有遇难者因被困车中导致溺水死亡。那么,如何应对各种溺水情况?当发生溺水时,不熟悉水性时可采取自救法:除呼救外,取仰卧位,头部向后,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此时千万不要慌张,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而使身体下沉更快。1、解开安全带,解车门安全锁,立即完全打开车窗,安定情绪,进行深呼吸。车辆入水后,水会快速涌进车内,这时水压非常大,车内的人很难打开车门逃生。只有当车内充满了水,车门两侧压力相等时,才有可能打开门。2、如果没有及时开窗,可以通过破窗锤来击碎车窗玻璃,让水尽快进入车内,增加逃生机会。此外,注意猛踢、手握钥匙、用手机砸等方式无法有效的打破玻璃。在水中发生抽筋,千万不要惊慌,一定要保持镇静,停止游动,仰面浮于水面,并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方法进行自救。使身体成仰卧姿势,用手握住抽筋腿的脚趾,用力向上拉,使抽筋腿伸直,并用另一腿踩水,另一手划水,帮助身体上浮。暴雨是引起的山洪是导致户外受伤和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暴雨是导致山洪的最主要原因,山体结构中高山区相差大,河谷坡度陡峻,喇叭形河容易发生山洪。而且下雨能见度低,哪怕跟着轨迹行走,也有可能会判断错误方向,导致迷路和发生意外。对待滑坡及泥石流等突发威胁,身处野外首先要判断什么路段容易发生滑坡:1、陡坡、植被覆盖不好的地方——泥石流通常会沿着一些小山沟冲刷出来;2、公路两旁——施工破坏了连续的地表结构以及植被,也容易发生滑坡。滑坡往往有些先兆,比如山坡上有小碎石不断滚下等。在这种危险地段一定要注意多观察、别犹豫,快速通过或者别冒险,待在安全的地方等待时机。大雨后山涧溪流会水位暴涨。大多数人都知道避免在溪边扎营,以防夜间忽遇洪水。这里还要提一点:暴雨后不要轻易冒险涉溪。也许你当初渡溪时轻松愉快,但暴雨会让它水位暴涨,水流冲击大,人在水中很容易被流水击倒,加上山区的水温很低,更加降低了人在水里的灵活性。尽量去找水流缓慢、水深较浅的地方涉溪过河,哪怕多花点时间也是值得的,这对于独行侠或者2、3人小队而言异常重要。失温的危险驴友基本都明白,但很少有人会担心夏季失温。山区的温度本来就低一些,暴雨后会更低。身体被淋湿后也会带走大量热量,在山中遭遇过暴雨的都会明白浑身湿透后的糟糕感受。人体的中心体温是36.5-37度,高于37.5为发烧,失温的情况也类似,体温低于35度,人也会意识丧失乃至昏迷死亡。失温的症状:身体感觉非常的寒冷、一直不停的发抖、记忆减退,说话的时候语言不清、反应会变得很迟钝、甚至失去意识。一级轻度失温:33-37°C颤抖、心律升高、排尿变多、呼吸频次升高、肌肉不协调、蹒跚、行为异常。二级中度失温:29-33°C恍惚、颤抖减少甚至消失、虚弱、思维麻木、智商降低、口齿不清、记忆障碍、视觉障碍、心律不齐、瞳孔放大。三级严重失温:22-29°C昏迷、神经反射消失(对疼痛没有反应)、呼吸频率和心律极低、低血压、可能出现心室纤颤、伤者无法自主调节体温。四级致命阶段:低于 22°C肌肉僵硬,很少能觉察到心跳或者呼吸、很容易出现心室纤颤然后真正死亡。●徒步时,调整好自己的步伐、穿穿速干的贴身内衣、冲锋衣1、立即停止户外活动,离开风口,将患者转移至避风处,躲在岩石等遮挡物后方,必要时搭建帐篷进行救援。2、减少体温的降低,更换干燥衣服,用睡袋或厚衣物将患者全身包裹,用睡垫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患者的核心体温继续流失。3、用热水瓶、发热贴,对患者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4、喂食一些流质状常温的高热量食物,如浓糖水、热巧克力等,让失温患者获得产热需要的能量。1、不要开车到处跑,暴雨之下,地面情况完全被掩盖,无法准确判断积水情况,一旦滑入低地,十分危险。2、尽快离开公共交通设施。暴雨之下,公共交通设施也存在危险,无论是公交车、地铁、出租车,乃至高铁等都可能中断,在地下停运的地铁、在低洼地带的公交车,都非常危险,离开交通工具,找到安全位置。3、如果离开交通工具,最好保持集体行动。全车人一起撤离,最好彼此手拉手,确保无人掉队。4、在暴雨下,积极寻找安全位置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打电话、发朋友圈、自拍、玩手机等,雨水可能会损坏手机、太早消耗掉存电,后果可能很严重。5、找到高地,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再去使用电话和外界联系。1、避险过程中一定要远离电力设施,远离高压线、高压电塔、变电器,远离有供电危险标志的一切物品。4、在无法确保身体和手干燥的情况下,不要碰触插座、开关等带电设备。1、在户外遇险,要确保手机能支持到救援人员抵达、确保自己在得到安全后还有能力和亲友联系,因此节约用电!2、在离开交通工具的时候,可以给亲友发个消息,无论微信还是朋友圈,标记自己的位置、车辆的位置、自己撤离的计划,然后和大家一起撤离。3、到达安全位置后,再发一条信息,标记自己当前的位置和身边人员的情况,告知大家自己暂时安全,并为了节省电力会减少和外界联系。4、如果周围水情已经导致自己无法离开,可以立刻向警方汇报自己所处位置、有多少人、周围水情、紧急通讯方式等,然后停止使用手机,等待救援。5、如果周围环境支持你给手机充电,或者你手中有富余的充电宝等,可以立即充电,但是减少使用手机。6、在可能的情况下,确认亲友的安全,并向亲友提供必要的指导,要求亲友节约用电。7、当获得亲友达到安全位置后,约定每隔2-4小时或者更久通讯一次的低频度联系方案,以降低彼此的通讯消耗。8、灾情之下,周边电力、信号都有可能中断,也有可能出现全民集中通讯导致信号拥堵,遇到这类情况不要慌乱,设法和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告知你的困难,等待政府救助。9、如果有收音机,可以使用收音机收听政府发布的消息。1、在灾难来临时,居委会就是最基层的离你最近的政府。积极和居委会取得联系,和自己的楼长、单元长取得联系,就能快速组建居民自救集体。2、低楼层的人员应立即做好转移的准备。如果水没有漫进单元,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做人员转移的准备,整理需要携带转移的物资。3、老弱病人等需提前进行转移。如果可能,申请借住到高楼层的邻居家中。如果不便,可以暂时在高楼层过道、楼梯上进行安顿。4、有需要使用呼吸机、氧气瓶的人,需及时将维生设备搬迁出来,申请接入邻居家的电路上,确保在供电正常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生存。及时给备用的氧气袋充气,确保在断电后还能够获得紧急的氧气供应。6、断掉家中的电源,避免家中进水导致设备短路和电线短路,造成电火灾。9、随身携带手机、充电线、充电宝,确保有通讯能力。10、如果有无线电爱好者,有对讲机和小型电台,请携带好,并告知社区人员,这些可能成为特别重要的救援通讯设备。11、家中如果有便携式收音机和电池,也请带上。不仅可以确保自己能够获知外界的信息,也能帮助邻里乃至社区。13、可以随身携带一些备用的食物,如饼干、方便面等。14、如果家中有游泳圈、充气艇、充气床等物品,可带在身边。15、可随身携带水果刀、剪刀、创口贴、外用消毒药物、抗生素,以及家人日常使用的药物等。18、在社区的组织下,可以组织起一个善于使用工具的团队,制作一些加固或者防水设施。1、在暴雨和洪水来临的时候,不必要求全员在岗,而应该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到安全位置,积极应对下一阶段的事态。2、企事业单位如确保安全,应积极启用自己手中的救援物资。做好救援物资的管理和分发,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对临近地区的人员提供必要的支援。3、企事业单位如有确定安全的场地(如地势较高的广场、可容纳较多人员的房屋等),可积极做好开放接纳避险人员的准备。4、企事业单位可以组织自身的安保团队,负责自己物业和辖区范围内的秩序管理,并设法和当地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将现场情况及时上报公安部门,获得相关的指导。5、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企事业单位应该设法打通自己周边的通道,使用自己的通讯设施、信息发布设施和户外设施,对外发布信息,告知自身安全情况、人员情况、可提供场地情况、可提供物资情况。6、在可能的情况下,设法保证提前储备好水、粮食、食物、卫生用品等。除可以确保本单位驻留人员使用外,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救助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