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新体行草书——《二谢帖》深度解析
在魏晋时期,王羲之书写的新书体书法一般指《二谢帖》这种类型,这种行草书把书法带向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讲解《二谢帖》之前,我们需要强调以下,临习此帖,一定要有较强的书写功底,能够有比较好的控笔能力,最好是学习过篆书或隶书,这样更能体会王羲之书法的伟大。
但如果你对下图的书法情有独钟,那么就没有必要看下文了,因为《二谢帖》的书法审美层次与此图根本不再一个频道上。
但是,如果你觉得这种书法没有味道,那么恭喜你,可以看下文的精彩讲解了。
一、原文内容
《二谢帖》原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二谢帖》大意:“这些天,我与谢安、谢万很少聚在一起,没有和你们一起玩的日子真是难过啊。我的女儿以后会拜访你们家的。想念邰儿最近还好吧。前段时间操心的事已经搞好了。所传达的事情,应当予以审查考虑(翻译可能有误)。我的身体左边仍不时剧烈疼痛(翻译可能有误)。”
相信读者一定对这种翻译有所困惑,仍觉不够通顺,诚然,原文本身就有拼接的嫌疑,至于其准确的大意,已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并不影响《二谢帖》的书法价值。
二、技法分析
实际上,我们学习此帖并不考虑文章大意,因为文意本身就不明确,同时,也不考虑书写者的情感变化,只对其艺术性进行论述,而其艺术丰富性在王羲之所有书帖中是数一数二。因此,练习此帖,非常有助于我们对节奏的把握,如果你的书法过于平淡,那么此帖便是你的不二选择。
1、笔法
《二谢帖》的笔法总体上完全没有篆隶的影子,是魏晋那个时代流行的新体书。其笔法最大特征就是迅捷而有张力,用笔提按丰富,在形状上呈现出大量的露锋和牵丝。
如何理解笔法的张力?
张力在物理学中解释为:“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其中,我们重点关注“物体内部”和“牵引力”,即物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那么在书法的线条上,则为笔法的张力。如同弓箭之弦,引而未发,开弓蓄力。如下图所示:
这种力量感在《二谢帖》表现的尤为精彩。
上图右边的字在转折出偏于“肉”感,书写速度过于缓慢。
有张力的点画就有弹性,弹性有需要靠速度来支撑,没有较为迅捷的笔速,要么显得有厚度,要么流于单薄,很难产生张力的美感。
这两个“未”字的竖画差别很明显,左边的字书写不够迅捷,缺乏张力,而右边的字书写较快,因此,速度是影响张力的重要因素。
但是仅有速度就够了?
影响张力的另外一个因素便是蓄力,如同弓箭飞行的速度靠的是弦的蓄力,笔毫在起笔、转折处需要有足够的停顿时间,用以蓄力,才能书写出富有张力的线条。
那么提按又如何理解?
提按在视觉上便是笔画的粗细,在力道上便是手感的轻重。
如上图中,张芝与王羲之、张旭在单字中的提按有着本质的区别。
张芝的草书带有浓厚的篆隶笔法,不是新体书,其线条的粗细变化并不强烈,而后代的王羲之、张旭则节奏明快。
另外《二谢帖》中字与字之间的提按非常明显,形成强类的视觉对比。
2、结构
二谢帖中字的结构是非常有动感的,每一个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技巧,值得我们去学习,学到了终身收益!
下图中的“静”字对比非常鲜明,左边富于变化,右边平正许多,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反差?
左边是《二谢帖》原字,右边是小编书写。
第一点:两者倾斜角度有差别,二谢帖的“静”字左右部分有倾斜变化,而小编写的就没有倾倒。
第二点:两者疏密差别明显,小编写的“静”字虽然疏密有变化,但是与王羲之比较,则逊色许多。
第三点:两者收放不一样,小编写的“静”字近似于一个方形,而王羲之的近似与多边形。
第四点:两则线条有本质区别,右边的明显“均匀”,粗细变化不够明显。
由此,仅“静”字就可看出王羲之细腻的心思,可谓匠心独运,这样的字才让人回味无穷。
3、章法
在章法上,有几个地方需要重点说一说。
第一:相连字组
《二谢帖》有两字相连,有三个字相连,而让我惊讶的是,这些字组每个都很不一样,我们一一举例分析。
“比面”则笔画较粗,以实为主,两者节奏相似。
“羲之女”则节奏变化极大,上收下放,上细下粗,上小下大,此字组极为精彩,乃全篇之眼也。
“想邰”则笔画细腻,牵丝精致,其中上下字相连之处的牵丝尤为出彩,并不是我们一般人那样直接一笔划过,王羲之则是一笔的节奏变化两次,极大增强了书写的节奏感。
“当试”则增加了字的正斜变化。
“良不”则连为一体,似为一字。
“患者善”则为书写速度最快的一组。
这六组字可谓极尽姿态之变,每一组都是非常精彩的,这种变化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虚实相映
由上图可以看出,“羲之女”周围空白部分较多,与“女”的极实形成鲜明对比,那如果布白部分较少,则会有气息不够流通的感觉,并且层次感也不够,所以这一布白显得非常重要。
上图是全篇的层次感图示,真的很难想象,王羲之是如何将这26个字处理的如此巧妙,这种节奏变化是非常难的,因为一般人书写节奏都会习惯性的有点“平”,而王羲之却能突破惯性阻力,极尽变化之能,莫非有鬼神助力?莫非此帖为拼接?
三、争议之处
1、文意争议
《二谢帖》的文意大致应该是王羲之与友人的寒暄之语,而后文有多处文意不明之处,如“左边剧”三个字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另外全文断句也有不同的说法,“所送议当试寻省”因当断句为“所送议当试,寻省”,意即所传达的事情需要考虑,到时后在看望你们,或者不断句,“所送议当试寻省”就翻译为:“所送事议应当考查并予以省察。”
其实我们不用过于计较准确的文意,因时代相隔久远,况此帖亦非真迹,故知其大意即可。
2、笔法争议
王羲之有个非常独特的笔法,见下图:
可以看出,其中很多笔画有“断层”的感觉,这种现象可能是纸张的折痕导致的,但是这种说法仍有漏洞,比如上图的“省”字,仅一处有这种笔画,其他相邻的点画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很难说清楚。
但可以肯定,这种写法比较“不自然”,因为要写出这样的笔画需要进一步突破自己的书写惯性,小编就很不习惯。所以,不学也罢,毕竟后代书家的书法中并没有过多地出现这种现象,显然他们也觉得没有必要去学。
3、拼接争议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后文的笔法与前文略有不同。
上图中“当试寻”的点画提按更为夸张,成“片”状,而前文的字粗细变化比较平和,并没有出现这种“片”状,因此有集字之嫌。
总结感悟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足以惊叹《二谢帖》的精妙,节奏大变,跌宕起伏,时而惊涛骇浪,时而宛转悠扬,如果你都能感受到,那么就已经在书法的认知上前进了一大步,剩下的就是手头功夫了。
但练习书法的时候,脑子里一定要明确,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写的和原帖一模一样,而是学会其中的势态变化,比如文中分析的章法字组技巧,把这些技巧活学活用,并运用到实际创作中,你的字将会耐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