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穴位很难?中医针灸教你怎样找准穴位
中国的医学,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穴道的效果。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记载“气血不顺百病生”的句子。所谓的气血,就是支配内脏的一种能量,而这种能量若流动混乱,就会引起各种疾病。穴位就位于能量流动的通路上。这种通路称为“经络”,穴道的正确称法应是“经穴”。内脏若有异常,就会反应在位于那有异常的内脏经络上,更进一步地会反应在能量不顺的经穴上。因此,通过给予穴道刺激,使能量的流动顺畅,而达到治病的效果,这就是穴道疗法的目的了。
(一)经脉分类法
经脉分类法,即根据十四经脉循行路线而排列腧穴的方法。该方法强调腧穴与经脉之间的联系。每条经脉都有若干腧穴归属其下,如手太阴肺经左右各有11穴,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有20穴,足阳明胃经左右各有45穴,足太阴脾经左右各有21穴,手少阴心经左右各有9穴,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各有67穴,足少阴肾经左右各有27穴,手厥阴心包经左右各有9穴,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各23穴,足少阳胆经左右各44穴,足厥阴肝经左右各14穴,任脉24穴,督脉28穴。
(二)部位分类法
部位分类法,即根据人体解剖位置而排列腧穴的方法。该方法强调腧穴与所在部位之间的联系。历代医家对人体部位的划分虽不尽相同,但一般多以头面颈项、胸膺胁腹、肩背腰尻、腋胁侧腹、四肢内外等为基准。部位分类法涉及全身所有体穴,既包括经穴也包括经外奇穴。
(三)功效分类法功效分类法,即根据腧穴功效而排列腧穴的方法。该方法强调腧穴与辨证施治之间的联系。将十四正经的全部腧穴和常用经外奇穴根据其主要功效加以分类,分别归属于解表穴(12穴)、清热穴(85穴)、止咳平喘化痰穴(31穴)、消食导滞穴(16穴)、益气壮阳穴(28穴)、补阴穴(9穴)、温里穴(13穴)、平肝息风穴(15穴)、理气穴(49穴)、理血穴(10穴)、调经止带穴(26穴)、利水通淋穴(15穴)、安神穴(19穴)、开窍苏厥穴(28穴)、利窍穴(63穴)、袪风除湿穴(12穴)、舒筋活络穴(54穴)等17项类别之下,便于根据辨证结果选择恰当腧穴。此分类法,不仅可供针灸等专业人员参考,还特别适用于其他专业的临床医生根据中医辩证的结果而选用相应的腧穴,使其能够快捷、便利、准确地掌握针灸、按摩等手段治疗疾病。
其实找穴位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困难,因为穴位好比我们身体的报警器,如果我们生病了,经络、脏腑出现了问题,身体上特定的部位就会变得敏感,轻轻按压就会非常酸胀,就像报警器亮起了红灯、拉响了警笛一样。这些特定的部位,多在重点穴位或是经络循行部位上,还有一部分在一些特定的反射点或反射区上,比如足底按摩反射区。所以,找不到穴位的标准位置没有关系,找到您自己的反应点,才更具意义。因为这些反应点不但是“报警器”,还是“调节器”。经常按揉这些反应点,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告别亚健康,调理好体质,从而起到养生保健作用。
循经定位:
这是比较专业的一种方法。比如说拉肚子了,就重点在脾经寻找压痛点,进行按压或艾灸。这种方法不需要特意记穴位,但还是要知道经络的大体循行路线。
如果不知道经络走行怎么办?下面介绍更简单的方法。
脏腑体表投影区:
脏腑有直接对应的体表位置,比如胃痛就在胃部的体表投影区找,腹痛就在腹部的投影区找。
例如,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常常在左侧背部心脏投影区的位置有一个痛点,按下去酸胀感很强,甚至不按时都会觉得很不舒服。有人描述为“像是一根生锈的钉子钉在背上一样”,多么形象。这种感觉在休息好时会消失,劳累、生气、受冷时会加重,它能十分敏感地预测出病情变化。临床上嘱患者家属每天帮助按摩,或有虚寒表现时用艾灸,多可起到缓解冠心病症状的作用。有的朋友可能不是冠心病,而是工作压力大或情绪不稳定,也常常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取此部位也多有良效。
四肢交叉部位取穴:
先定位好病灶,以脐为参照点,左右、上下交叉取穴。比如左侧踝关节扭伤,可在右侧手腕关节处找到痛点,按压这个痛点可以缓解扭伤症状。再比如坐骨神经痛,一般是从臀部开始并向腿部放射,所以在对侧的肩关节可以找到一个异常酸痛的点,按压此点可迅速止痛。这便是平衡针灸学中的臀痛穴。
全息反射区:
全息反射区是指足部反射区和耳郭反射区。这些反射区也不需要记,买一张图,有什么不舒服,随查随用。再告诉您一个偷懒的小窍门:找一间比较正规的推拿按摩中心,做一次全身按摩,记下自己的痛点,回家后天天按摩这些部位就行了。
找准穴位还不够
仅仅是找到了自己的反应点和反应区还不够,还要了解一下,会出现哪些反应。
压痛:它是一种酸、麻、胀、痛的感觉。有些人还会出现痛感沿经络传递的特点,而且病情越重,经络阻塞越严重,痛感越强。每天按摩它,经络通畅后,痛感会越来越轻,躯体症状也会随之好转。
硬结:经常做肩背部按摩的人多会有此体验,如久坐或肩颈部过于紧张时,在紧张的部位就会有结节出现。有一位针灸专家总结出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就是直接针刺在肌肉紧张,特别是有结节的部位,疗效肯定。
感觉敏感:如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这种表现多出现在覆盖皮肤面积较大的一些按摩手法上。如拍法,有人在运用拍法时会觉得并不是很痛,但皮肤刺痒难忍,甚至会迅速发红。这时可改成半握拳敲打,力度更加深透,痒感会减轻。敲打一段时间后,躯体症状可改善,刺痒感也会消失。那时再用中等力度拍打经络,进行日常保健即可。
温度变化:最常见的就是很多阳虚体质的人,腰部(肾俞)非常凉,还有些妇女,特别是产后常常小腹如冰,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温差非常明显,用手一试便知。这些人用灸法就再合适不过了。
选准反应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养,反应点疼痛会减轻,硬结也可变小或消失,原来发凉的部位能由凉转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