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1)

在难经中有“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伤寒这两字,就广义的定义来说,应该说是“伤于寒”。以上五种病,广义地来说,都是伤于寒之后所引起的。
      另一种外感病我们称为时疫,也就是不管体质如何 ,男女老少感染时疫之后,都是同一种症状,所以我们可以分为伤寒、时疫这两类,在治病的时候,处方用药的思路略有不同。

医圣张仲景为集经方之大成者,以内经热论中六经辨症的思路,很适当地将古人传下的经典汤方,用六经辨症的法则,来让后学者都能很精准地使用经方。在讲六经之前,我们用一个图来给诸位一个概念,所谓的五运六气中的六气,在一天的十 二个时辰,我们分为六气,如果是一般常人正气的运行,是顺时针运行,这是无病的状态,医生必须知道什么健康状态,中医是健康专家,不像西医是疾病专家,病人如果得到肝病,去找西医的肝病专家,结果病人 与医生都死在肝病。如果是病情在恶化,往内传,则是由太阳进入阳明或少阳;若进入阳明则 不再传,停在阳明;若是进入少阳,则可能进入太阴、少阴、厥阴。
        学伤寒论必须学好条辨;伤寒论的条辨是“言简刚中”,中国的相书上讲到“言简刚中”的人是君子、是人才,讲话扼要有条理。张仲景就是一位“言简刚中”的人,也因为他的“言简刚中”,让很多人看不懂伤寒论。因此学完伤寒论的条辨以后,必须做整理,而我的工作,就是 已经帮诸位做好整理的工作,不然学完伤寒论,就算整个背下来,没有整理的功夫,还是不会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 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这寒水不是停滞的,是不 断的代谢更新的。

张仲景的观念: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虚弱,本身就很虚弱的人,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 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何谓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 浮脉,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

为什么在表?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 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会脉浮的。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为他肠胃好,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 的,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但是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抗力差,才会得到感冒,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

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 “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 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 在恢复中。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张仲景的脉诊只是辅助,望闻问切中,有些中医若单用切法只是巧匠、下工,结果开药方出来七、八十味药,这不是正统中医,治不好病。张仲景很擅长于望诊、闻诊、问诊,不是只有诊 脉,因此不需要把脉法分的很细。
     张仲景的观念中,认为阳有病、不可以看到阴脉,有病当见阳脉。只有经方的力量,才可以很快地把阴脉的病,才几天就变成阳脉。在一些感冒或者心脏病的案例,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为什么头项强痛而恶寒,人身上的穴道,风池、风府、风门,都在背后,后脑是受风的地方, 所以有一句话说“神仙也怕脑后风”,不要脸对着冷气孔吹,第二天会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脖子 后面对着吹,第二天项脖子强硬,因为这个地方就像免疫系统的开关一样,这地方一受到寒,温 度就低,温度低,寒则缩,缩则血管、神经就被绑到了,血管变小了,血过不去,病人就会感到酸痛, 痛在皮肤表面,在经络学上可以看到。张仲景当年虽然不知道有冷气,但是处方是一样的,理论是一样的,所以经方还是能够通用。

为什么恶寒怕冷?恶寒就是一直发抖,因为人身上的水道系统,皮肤表面上都有一层水气在上面,人身上的汗水,是经过汗腺到皮肤毛孔的,如果汗水已经离开汗腺了,但是还没到皮肤毛孔,这时突然碰到表寒,毛孔都闭起来,水出不去,只好停在皮 下,水一离开汗腺,汗水就变成冰的,所以会有恶寒的现象。

只要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些症状,就是太阳证。我们不管他里面是什么病不管是肺癌、肝癌,就以太阳证来处方用药就对了。如果病人原来是厥阴病,治疗了以后,最后变成太阳证,就是快好了。如果反过来,太阳证的病人,治疗后变成厥阴证,你当医生的就要反省检讨 了。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的中风证,就有下面的症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如果肠胃功能很好,体力很好,也会有得到感冒的时候,如果不动,不会得,如果运动后,汗大量流失的一剎那,突然受风、受寒,感冒了,就会摸到很浮的脉,浮的脉,就是有外证,有表证。所以如果摸到很浮,很紧的脉,就代表这 病人的身体很好。所以如果摸到浮缓的脉,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素虚。为什么会发热,免疫系 统产生相抗的时候,会有热能散发出来。这里的『汗出』是主证,是一种“病汗”,平常没事, 天气很好,大家都不流汗,只有他一个人流汗,也是一种“汗出”的症状。这里的发热,有时候会 发热、有时候没有发热;中风证的发烧,一般不是高烧、温度不是很高。所谓的风,并不会把 皮肤毛孔收敛起来,寒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会引起病人的皮肤毛孔收束起来,病人完全没有汗,嘴巴讲好冷,摸身体是滚烫的,热能散不出来,但是病人感觉是冷的,这种就是。有一种是病人会流汗,但是汗流出来,病人的症状并没有抒解。怕风,就是不喜欢吹到 风,就是恶风。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暂且不管,“必”,就是一定有的症状,一定有恶寒,体痛,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这就叫作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这在临床上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因 为人的体质不一样,体质好的人,得到伤寒会发热,体质不好的人,看不到发热,病直接进到里面 了,但一定有的症状是恶寒,怕冷的现象。水停在表面上,会感觉到冷,水停滞,造成温度下降。
     人的神经,血脉系统,都是一直在循环、突然这部分被寒束到,产生障碍,神经没有好的营养去供 应,病人会感觉到痛,这个痛就是因为压力而且冷,所以要把水排掉,如何把水排出去,同时把病 毒排出去?因为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水分,如果攻的太过,结果感冒好了,人也脱水了,所以在排水的同时,要把丧失的津液同时补足。

为什么会「呕逆」?一般来说,当病情进入少阳经以后,会有呕逆的现象,但在这里并不是进入少阳,而是病人本身肠胃有问题的人才会产生的 现象,或平常肠胃很好,而大饱大饥之后或吃坏肚子上吐下泻的时候,感冒进来,才会呕逆,呕逆就是东西吃不下去,并不是每个人得到伤寒都会有呕逆的现象。脉阴阳俱紧,阴阳脉,过去有两派说法,一说左手为阴,右手为阳;左手为血,右手为气。一说轻轻摸到表面上跳得紧数强,重按 到骨边,跳的更强,表是阳,里是阴,这二种说法皆可。现在我们来做个总结,所谓阴阳脉,所谓寸为 阳、尺为阴,这在临床上是最有用的,所以临床上摸到寸脉与尺脉都是又浮又紧,就是脉阴阳俱紧。
    太阳病,有一种会流汗,没有恶寒,但风吹的很难过,病人会发热、发烧(中风),有一种没 有流汗、恶寒、怕冷、全身骨节酸痛,这是因为水排不出去(伤寒)。中风为什么不会骨节酸 痛,因为水排得出去,所以滤过性病毒千百种,只分这两种就好了,按症处方,就是辨症论治。

若以节气来看,“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在霜降到春分这段期间,被寒气所伤,就称为伤寒。因为寒气乃是冬天的正气,所以被冬天的 正气所伤而产生的伤寒,并非疫病,所以不会传染。
     在南方一样有伤寒证,在美国佛罗里达很多,例如长时间在冷气房工作,或是游泳突然跳进冷水中,都可能出现伤寒证。如果是身体很强的人,吹了冷气,可能只是皮肤痒一下就好了, 所以平常要保养身体,除了食物选择以外,就是要把肠胃保养好;人体要清灵、天是虚灵,人是清灵的意思,就是食物进入身体,二十四小时就要排出去,新陈代谢很好,就是“清”而能够“灵” 动。我们临床使用麻黄或桂枝,就是看病人有汗或是无汗,就是中风与伤寒这两种病症的区别。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一开始初得病,是在人体的表面,也就是太阳,如何知道病有没有入里,如果是进入阳明,就是肠胃,阳明无死证,也就是病进入阳明就停住,不会再进,到此结束。如果是进入少阳,就可能 继续进入太阴、少阴、厥阴。一日,是一候,差不多不足七天,正确算起来,足足六天,为什么六天?人和大自然是相通的,
     中医的观念是天人合一,在风水地理上,有节气,从立春到雨水,这中间相隔十五天,如果把十五 天当定数,每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果把四十五天定数,每四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 下元如此累积起来,在易经八卦来讲,这是宇宙间的东西,在节气上也可以看到,台风来的时候, 没有连吹五天的台风,也没有连热五天,到第六天还没改变节气的。
      大寒,也没有连冷五天的, 到第六天一定会热起来,阳会回复过来,这是自然界的现象,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在转变中间,超 过六种转变,所以易经是六个爻,所以一候,是阳六,人的阳数回复回来了,人也是这样反应。脉静者,为不传也,脉静就是脉没有变化,如果摸到脉是浮缓,到第六天还是浮缓,这病不会传经,一 直停留在太阳上面,不会再进入里面了,静就是脉没有变。若脉数急者,为传也,如果脉本来是浮 缓的,突然跳的很数很急,就是往里面传了,传到少阳或阳明或少阴,不一定的,为什么不一定?临床上绝大多数都是心脏受到影响而使病情传经,例如情志受到影响,因为人的情志不一样, 如果正好感冒,却遭小偷,被吓一跳,恐伤肾,就进入少阴了,如果正好感冒,跟老公吵架,怒伤肝, 就进入厥阴了;这就是传经,传到那一部位不一定的。还有一种是被西药所伤,例如吃了抗生素,结果舌苔变成地图舌,就是心脏功能受损了。所以保持平常心,不要吃西药,就算病进来了也 只能在表,「百病风之始」,所有的病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风引起的。

(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太阳症状,分「中风」和「伤寒」,太阳病进入身体的时候,有的时候是进入少阳再进入阳 明, 有的时候是进入阳明再进入少阳,阳明证主要的症状是「但热不寒」,在太阳少阳的时候,有时候还会觉得冷、寒,进入阳明的时候就看不到寒证了,全部是热证。少阳,就是「往来寒热」, 好像打摆子一样,忽冷忽热,一下冷一下热,这是主证。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一进入一条经的时候是一候,就是六天,如果经过了二三候,本来是伤寒无汗关节酸痛,看 不到阳明证和少阳证,代表「表证」还在,并没有传经,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很想呕吐、烦 躁,少阳证的时候,胸胁苦满,如果想呕吐,有吐的症状、恶心感觉的时候,这就是少阳证才有的 症状。阳明证,因为是但热不寒,病人一定会烦躁,烦就是心情郁,心情很不好,压力很大的感觉, 躁就是情绪很不稳定,看到人就很火大,很容易发脾气,动作上没有办法定下来,情志上没有办 法安定下来,晚上失眠反复,通通可以称为烦躁。所以看到颇欲吐,就是少阳证,看到烦躁的,就是代表阳明证。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所以温病跟时疫有关系,譬如夏天的霍乱疟疾,在中医再推衍到冬天伤于寒,冬天本来是要保护收敛的,结果不小心伤于寒,病没有好,到春天就变成 温病,这是内经上讲的。如果我们用二十四节气来计算,从霜降到来年的夏至之前,这一段时间 发出来的有热证的病,是因为伤于寒所产生的温病;如果是夏至以后所发出的有热证的病,才能算是热病、或湿热病。临床上看到,如果大量汗流失的时候,例如运动完或工作环境大量流汗的,在这身体水份很少的时候,得到的感冒都是温病,像小儿感冒多是如此,因为病的来源就是跳皮了,小儿好动 所以津液流失很多。
    所以张仲景治疗温病的处方,一定都加上很多生津液的药,把津液补足, 病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自身津液本来就不够了,滤过性病毒进来的时候,残余的津液都跑到表面上去了,而津液就是我们的抵抗力,为什么发热而渴?因为津液跑到表面来和病毒相抗的时候,体内津液不够就会令人觉得口渴。

为什么不恶寒?人的身上,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和百分 之三十的血,人的体温都是在血里面,所以如果失血过多的时候,会发冷,所以血量不足的时候, 会怕冷,如果血里面的水不够,病人会发热,就不会恶寒了。所以太阳病分三种,一为「中风」, 一为「伤寒」,一为「温病」。

(7)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如果人一直流汗,体液一直在丧失,摸他的身体很烫,这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就是「风温」。过去环境不同,是因体力透支造成,例如,我在佛州有一个案例,一个木工在伤寒快痊愈的时候,结果因为工作出汗很多,于是得到风温。现在看到的风温,多是医生开给病人发汗去水的药 太重了,补足津液的药太少了,才会看到这种脱水的现象。

(8)「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
     若发汗,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阴阳脉都浮起来的时候,代表病在表,是风温,病人津液本来就比较少,血比较多,在水分少的状况,病人会出现表热,所以阴阳脉俱浮的时候,左右手的脉都浮缓,病 在表上面,而且是热;人的水源,当吃了食物到胃里面去的时候,因为胃很热,所有的水会气化掉 了,胃是土,土生金,肺主皮毛,水气到了肺,马上就发到表面了,所以喝水、喝热汤的时候会流汗, 另外成形的食物会到小肠去,食物中的水到达小肠之后,才能被吸收成为血液循环系统中的营养成分。
     治身之重,为什么身体感觉到很重?脾脏主四肢、主肌肉、身重是脾脏受到影响了,水和血是同源的,身体里面的水有一定的比例,要由水来带动血里面的营养,到身体的关节组织末稍去, 如果水不够、血的循环速度就会减缓,人就会感觉到身体很沉重,精神下好,睡觉会打鼾,话都懒的讲了,这就是为什么多眠睡。西医只有验血报告、没有验水报告,所以光看验血报告不是很准。
    中医如果看验血报告来看病,也是不对的。伤寒论里有汗、吐、下三法,当病在表的时候,属太阳证取汗法,如果病在里的时候,取下法, 吐法用的不多,一般病在膈上,就是胸膈以上的时候,才会采用吐法。若发汗者,小便不利,如果这时候再发汗、病人的水本来就已经不够了,汗流太多,当然津液 不足,尿就少了。

若被下者,直视,失溲,张仲景伤寒论的精神是,病人有表证的时候,一定是先解表再攻里,发表发太多的话,津液会伤到,攻里攻太快的话,津液也会伤到,没先解表却先攻里,结果把胃、小 肠、大肠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清出来,营养顿失,一下子身体里面的营养都没有了。保持在身体的食物一直在消化,一直在提供我们能量,人的身体在慢慢用它的能量,一下子清出来,源头没了就会没有体力,病人眼睛就直了,小便流出来,失溲,这小便,不是小出来的,是漏出来的,肝主血,肝藏神,肝在管眼睛。我们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这血不是固定在里面,而是一直在循环的,突然源头没有了,肝血就枯掉了,眼睛能看到,都是靠肝脏的血供应的,结果眼睛就直直的不会转动了,很危险的。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北方的人睡在炕上,如果生病了没有用药,用火烤一烤让汗出来,烤出来的汗和用药攻出来的汗是不一样的,用火烤出来的汗。只有津液出来了但是病毒还在里面, 所以不要用烤的,火一烤,病人的皮肤表面发黄色,看起来是黄色,其实是血的颜色,血管里看血液是红的。经过一层皮肤,看到的血液的颜色会是黄的,这就告诉你血里面的水没有了,透过皮 肤看到的是血的颜色?所以这种发黄,不是肝胆病的发黄,不要弄错了,这种是失水导致的发黄,严重的话,津液丧失太多的时候,脑里面得不到正常的血来滋润,会发惊痫。肝主筋,筋也靠血来养,没有充分的血来供应,就会抽筋,会时瘛瘲,抽搐一下又松开来,抽搐一下又松开来,瘛就是筋松开来,瘲就是收紧。若火熏之,一尚引日,再促命期,错了也罢,还可以救,如果再用火去烤他,血里面的水如果完全没有就完了。打点滴,只能暂时缓解,水还是会从小便流失,一定要从嘴吃下去食物中的水,由肠胃吸收后人体才能受用。

(9)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如果白天得到的病,就是发于阳,过一个晚上,就是第二天了,所以如果足足六天之后,也就 是第七天的白天会痊愈,所以说“七日愈”。如果晚上得到的病,就是发于阴;到白天了,才开始算天数,所以得病的隔天才算是第一天,足足六天之后,也就是第六天的半夜,会自己痊愈,所以 说“六日愈”。不管是阴病或阳病,得到感冒,正常的话,六天一定会好,所以如果感冒不吃药, 一个礼拜会好。
    「阴阳」二字释义颇泛,以寒热分「阴阳」,寒为「阴」,热为「阳」。以表里分「阴阳」, 表为 「逆阳」,里为「阴」。以脏腑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以上下分「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以左右分「阴阳」,左为「阳」,右为「阴」。以气血分「阴阳」,气为「阳」, 血为「阴」。以实虚分「阴阳」,虚为「阴」、实为「阳」。其它以身体组织之内分泌液、水份、 血浆等有物质者谓之「阴」,身体之抵抗力、细胞之新陈代谢力、各脏腑之自然机能等无形 者谓之「阳」。

(10) 治「太之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 不传则愈。
     头痛,如果自己会好,一个星期就好了,感冒到第七天还没好,就要赶快去看医生了。太阳病, 有时候传阳明或少阳,或从阳明进入少阳,或从少阳进入 阳明,不一定的,如果太阳病,在还没到足阳明之前,先扎足阳明本穴「足三里」就不会传了,在还没到足少阳之前,先扎胆经的本穴「临 泣」就不会传了,如果到了第六天满第七天还没好,可能传阳明或少阳了。如果小孩到了第七 天还没好,变成恶心呕吐就是传少阳了。阳明热就是大肠经,因为津液干了,大便会堵在大肠里, 如果小孩变成烦躁,不吃、东西乱丢,晚上发狂奔走,捻衣摸床,就是传阳明了,阳明壮热其 实就是大便的浊气跑到脑子里面去造成的。

(11)「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因为病在阳,六天足尽,到第七天的中午,事实是足六天,就是巳时到未时,中午的时候解掉, 所以开给病人处方的时候,如果是太阳病,晚上九点吃药下去,十点的时候,症状都去掉了,还有 一点头昏,到了明天中午的时候,精神完全恢复回来,就是病完全好了,如果是病在阴,譬如少阴 证,到晚上三更半夜,开始找东西吃,就是好了,如果是病在阳,到第二天中午,胃口大开猛吃,就 是好了。

(12)「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如果得到伤寒中风,吃了药,表证去掉了,病人还不了了,也就是精神萎靡,很不爽,精神还没完全恢复,如果不吃药,十二天会好,如果吃开心汤,心情好,病马上就好了,所以情志上要注意 一下。

(13) 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条就是中医在辨症「寒」与「热」,如果摸病人,身体很烫,病人还要穿衣服,就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这是“真寒假热”,表面上是热,其实里面是寒,表示病是往里面走的。人的身体里面是纯阴,纯阴里面有阳,六天以后,阳会复出,所以纯阴中间还有阳在里面。如果滤过性病毒跑到很深的身体里面,元阳就会往外散了,造成里面会更冷,因为体力往外散,外面就成为热。人的身体能保持一定的恒温,就是阴和阳协调,简单说阳多阴少就会发热,阴多阳少就会发 寒,这是「阴阳」的观念。如果寒在里面,里面的阳会往外走,因为阳被挤出来了,所以热在皮肤, 寒在骨髓,所以这时候摸病人会身体很烫,而病人还要穿衣服,这是因为冷在里面。如果身大寒, 摸病人的身体是冰的,而病人不要穿衣服,要脱掉,就是热在里面,这就是「表寒里热」,热在骨 髓,「真热假寒」的现象。
     鉴逆别真寒假热:面色:两颧色红,界限分明,红部虽鲜艳,而不红部则白中带青。口鼻气:呼出气不温,且不急促,气亦不臭。
     舌形:舌虽干而质淡,或红而质润。脉象:脉虽浮数,按之则无力。
     按之胸腹:胸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不如平人,不觉甚热。
     真热假寒:面色:面色表虽冷,面色虽滞,两目则炯炯有神。

口鼻气:呼出气必温,且急促,或有不臭。
      脉象:脉虽沉细,必兼数急。
     按胸腹:四肢虽寒,胸腹必热,久按且蒸蒸有热气感。

以后我们会常看到「上寒下热」,而不用「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看到「上热下 寒」,就是告诉你去热和去寒的药必须同用。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谈阴虚内热,他用的是阴盛、阴亡,阳盛、阳亡,所谓的阴盛就是阴实,阳盛就是阳实。

温病派的医生看到每个人都是阴虚,都想到用补药,但是张仲景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他治病的时候小补的时候用炙甘草,中补用大枣、白芍,大补的时候加人参,补阴的药顶多就是这样,反而阳药用的很多。所以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那什么时候吃补药?身体健康的时候才吃补药。这与温病派的观念完全不同。

(15)「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金匮中的方剂,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这个汤方是古代圣贤历代相传的经方,张仲景将它归经到治疗太阳中风来使用。

读伤寒金匮的时候,会遇到三种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什么时候用汤剂、散剂、 丸剂?汤者『荡』也,就是说扫荡的力量很强,取它的迅捷之性。当我们要涤荡五脏六腑的病邪的时候,通关活络的时候、阴阳不平衡的时候,这些情况都用汤剂。

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就是阴阳不平衡;或者是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也是阴阳不平衡, 例如十个人吃虾子,结果九个人没事,一个人有事,那一个人就是阴阳下平衡。如果倒过来,吃了虾子,九个人都拉肚子,一个人没事,那就是虾子有问题,或者是那一个人做了什么事。

学中医跟侦探一样要有 commonsense。还有,病情沉重的时候、病人有痿症、肌肉枯槁的时候、皮肤干枯的时候、要增益气血的时候,都用汤剂。例如桂枝汤,如果做成桂枝丸,结果桂枝丸吃下去等很久才会发汗,桂枝汤一喝下去就发汗,不一样的效果。煮汤也有技巧,大火煮取其“气”,小火煮取其“质”,发表的药,例如桂枝 汤要用大火煮,所有发表的药方都用大火煮。

攻里的药、温里的药用小火煮,取其“质”。散剂用在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风湿的痹症、或者表里游走的病,都可以用散剂。丸剂 最主要的可以逐破积聚,或者不进饮食的人,胃口不好的情况下,可以用丸剂,丸剂药缓力专,效力缓慢,但力量专一,可以集中于一处病灶,所以如果病邪扩散全身的时候,就要用汤剂才有办法。
    例如要打虫的时候,用到乌梅丸,集中攻击一个定点,引诱虫来吃,如果做成乌梅汤,乌梅是 用醋泡过两天,乌梅汤又酸又辣又苦,怎么喝?勉强喝下去结果虫没吃到,只有你吃到,虫没事 只有觉得很爽。以后会慢慢介绍方剂的运用,有很多技巧在里面。
    阳逆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代表病在表,脉浮在表面上就是热自发,代表身体的免疫系统 出来和病毒相抗,阴弱者汗自出,阴弱就是身体素虚的人,本身身体常年不好、瘦瘦的、肠胃不 好,身体的固表能力不够,就不能保持身体的津液,而一直往外散,流出来的就是汗,汗是从血里 面的水出来的,血因为有水,可以很容易的在身体里面跑,来供应身体里面的能量,表不固的时 候水散出去了,相对的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影响,病人就感觉到啬啬恶寒,一阵一阵的冷,淅淅淅恶风,风之吹得很难过,翕翕发热,一阵一阵的热,要发烧也是一阵一阵的热,鼻鸣、干呕者,这些副 证,桂枝汤主之,张仲景的第一个方剂。
    为什么设计这方子?因为仲圣知道病人津液不断的在丧失,所以桂枝汤证一定有汗,「桂 枝汤」的主证是病人有汗而且恶风,如果无汗,病人感冒发烧高热且完全没汗,就不是「桂枝汤」 证,因为有汗,所以体液一直在丧失,要赶快利用红枣补足,肠胃里面有很多黏液,体液一直在耗散的时候,胃、小肠、大肠的黏液都会跟着出去,红枣表面是红的,里面是黄的,火生土,而且红 枣煮出来的汤液黏黏的,所以喝之后,等于是肠胃的津液,举凡在肠胃的津液快干掉的时候,要 赶快用红枣补足。
    为什么用「甘草」?「本草」里面写甘草解百毒,但解释不清楚,病人得到 伤寒可能已经一段时间了,在感冒的这段时候里,胃口一定不好,因为本身的能量跑去抵抗外邪,能量减少了,肠胃的蠕动就减缓,有很多食物就会坏死在里面,而甘草可以解百毒,可以把食 物分解掉,好的留下来坏的分解掉。
    为什么用「生姜」?因为肠胃蠕动的能源都跑到表面了, 生姜下去马上刺激肠胃所以生姜有发阳的功能,阳就是动能,它能让肠胃马上蠕动,这三种大 枣、甘草、生姜下去,跟感冒没有关系,只是固本。

桂枝这药可以壮心阳,所以心脏病的药一定会用到桂枝,桂枝一下去的时候,心脏的阳,也就是心脏的动能会加速,血一加速,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全部出去了,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但是 不能光让动脉加速流动,还要让静脉加速回来。

所以为什么用「白芍」,在「神农本草经」里面 说:白芍轻用的时候,可以补血,重用的时候,可以活血、破血,就是破瘀。所以张仲景只要病人 有腹痛,肚子痛,妇人的肚子痛,通通用白芍,芍药重用的时候可以活血化瘀,所以芍药在静脉里 面走,可以让静脉的血加速流回心脏。
   「桂枝」、「白芍」这两味让血液循环加速,一加速把免疫 系统带出去,很快的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但是加速产生的后遗症是排出汗来,为了怕津液丧失掉,后面又加了三味药同时补足它,并可以同时把肠子中已经坏死的食物分解掉。因为人身上的动脉和静脉是等长的,所以桂枝白芍用等量,胖子用五钱,桂枝白芍等量,都用五钱,瘦子用三钱,小孩子可以开半钱。如果阳不足加重桂枝、阴不足加重白芍,所以可以调 阴阳。生姜开两片,不用开三片会太辣了,桂枝已经很辣了,不过辣些也无所谓,辣一下让肠胃的 蠕动加强起来。

如果病人得到感冒比较久了,甘草就用重一点,五钱,如果只两三天,就用二钱, 甘草尽量少些,因为甘草会把其它药的药性减缓下来,甘草在「本草」里写有缓和的作用。所 以有时候为了让药走的快些,不加甘草,炙甘草就是把甘草用蜂蜜炒过,甘草炙过后「性」很热, 所以甘草炙过后可以增加发汗的力量,就会进入胸阳,胸是诸阳的通路,所以炙甘草马上跑到 肺上面,马上把阳气发散到四肢,如果小孩吃「桂枝汤」太辣了,红枣可以加个十枚,让它甜一 点?如果不用红枣,吃完桂枝汤后容易便秘,因为汗都发掉了,肠胃里的津液不足,所以后面三 味完全是为了保持肠胃功能而设计的。
    根据清代名医王朴庄的考证、汉制的八两约等于现在的六钱,所以汉制三两约等于现在 的 2.3 钱。汉制的一升王朴庄说是“六杓七杪”,约是现代的五钱。

网址提示:桂枝汤方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 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 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 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用七碗水,用大火煮,古时候升柴火煮汤药,柴火的“微火”等于现在瓦斯炉的大火、煮成三碗渣拿掉,等温了再喝,一次服一碗。服了以后,等一下再喝热稀饭一碗,来帮忙药力。然后, 被子盖起来,躺一时,差不多二个小时,全身微发汗。最好,把感冒病毒从汗排出来了,但是没有伤到体内的津液,这样刚好。如果药开太重,一下子大汗出就不好了。汗出了以后,不能当风, 也不能烤火,都不好。如果第一碗下去,好了就好了,不要把剩下的药喝掉。如果不流汗,再喝一碗,还不流汗,服后小促其间,就是缩短服的时间,就是三到四小时。 
     半日许,令三服尽,十二小时喝三碗,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就是每四小时喝一次, 日夜都服,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再去煮,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喝桂枝汤中间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臭恶就是腌制的东西、臭豆腐腐等,为什么要禁?

「桂枝汤」是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药,就汤剂来看,桂枝壮心让动脉的血流出去,白芍让血流 回心脏,所以心脏的力量加强,火生土,土就是脾脏,所以桂枝汤喝下去,脾就充满了血,脾在胃的 下方,脾一充血,胃下面很多血管,一充血,胃就开始收缩,就肚子饿,想吃东西,所以桂枝汤是让胃口恢复的药。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些东西都是容易腐败的。
    吃了肉类,会有浮热产生,对病情恢复有影响;如果吃了生冷的东西,会抵消阳药发汗的效果,因此 都要避免。

喝完桂枝汤,为什么喝热稀饭?在中医的观念认为稀饭、白饭是最好的营养,肠胃 最能吸收的是稀饭。平时吃蕃薯稀饭可以保护脾胃,蕃薯与稀饭各一半,对养生很好。桂枝汤最明显的表证就是有汗,代表皮肤毛孔没病的,是滤过性病毒在肌肉里面,因此桂 枝汤是解肌的。如果滤过性病毒在皮肤毛孔,皮肤毛孔就封闭起来了,就会没有汗。红枣:「朱雀」,就是保护胃的,红枣的加减很重要,红枣是甘饴的东西,很甜,平常肚子(中 焦)湿热比较盛的人。如果加了红枣会增甘加腻、遇到这种情形,把红枣拿掉。

网址提示:长沙药解“桂枝”

(16)「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证就是这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有汗,恶风,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因为病在肌肉上面的时候,肌肉被束缚住了,皮肤表面的能源(固表力)没了,所以吹了风会很难过,风的「性」 是「阳」的,阳都是往上走,所以感冒的时候病人会头痛,人正常的阳气一直往上走,如果得了桂 枝汤证,肌肉被滤过性病毒束缚住,使正常的体温无法往外散,阳出不去就往上冲,所以会头痛。发热,是一种本身的抵抗力和滤过性病毒相抗的现象,这四个症状出现肯定是桂枝汤,两个症 状出现就可以了,如果临床上听起来是桂枝汤,但里面的病是淋病、梅毒,不一定的,如果症状是 这样,桂枝汤下去就好了,只要是症状一样,汤剂都行得通。

(1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项背强几几,脖子绷得很紧,绷得很紧表示此处的代谢循环系统不是很正常。平常感冒进来的时候,桂枝汤就可以了,管里面是热的,离开血就变成冷的,肌肉里面有一定的水,表水有时 候没办法排出去,就会陷在肌肉里面,等于不正常的水在肌肉,就会硬绑绑的,感觉背后到项部 冰冷冷的,这时候靠葛根把水提升上来,然后靠桂枝把水排出去变成汗,这样子肌肉中的水就 能正常代谢出去,于是项背强几几就解除掉了。
     葛根这药可以升水,这水除了把肌肉的水提升到表面上发汗发掉以外,最重要的是葛根 可以从肠胃里面一路通出来,还有喉咙很干燥的时候,葛根也可以生津,让下面的津液往上走, 上到喉部来。

「本草」写葛根可以通痹、发痈;通痹、肌肉麻痹没有感觉,用葛根;发痈疽, 可能是长肿瘤在里面,可能只是发炎在里面很深的地方,不在皮肤表面上,葛根可以把它推出 来 所以葛根很好用。葛根可以升水 把水升到头面上来 所以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肌肤麻木不仁,处方里面一定加葛根,葛根可以通痹,让肌肤活络起来,把肌肉抒解开来,所以葛根功能是 往上升,在头、面、颈、脖子的部份。葛根有升引水气,解散凝滞之力,故葛根有通痹、解毒、 排脓、破血诸功。如果用针灸,下「后溪」、「申脉」,「大椎」放血去热,上下强硬处再拔火罐。只下「后溪」、「申脉」也可以。

网址提示:长沙药解“葛根”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葛根四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 将息,及禁忌法。
    不需要喝稀饭,因为葛根发阳的力量很强,所以就不用稀饭来加强发汗。桂枝和芍药等量, 葛根要加重,所以如果桂枝三钱,葛根就要用四钱,如果桂枝五钱。葛根用六钱。如果葛根用的比较轻,葛根就无法发到背部,就被桂枝芍药带到四肢上去了。如果要葛根到脸部就要重用, 譬如面部中风、口歪眼邪、在对侧「合谷」下针先麻醉,再「地仓」透「颊车」,矫正后,针「人 中」、「承浆」定位,再开「桂枝加葛根汤」给病人 服用,如果桂枝三,葛根重用到六,吃下去,第 二天全部回正,麻感会全去掉的。临床上,小孩子的感冒,常常都见到桂枝加葛根汤证,因为小孩子很跳皮、很好动,流汗很多的情况下吹到风,因为津液流失很多,所以也需要用到葛根。还有一种情形,体力劳动工作的人, 冬天劳动的时候,汗出的同时伤于寒,到了来年夏至以前,发为温病,可能用到桂枝加葛根汤或 是葛根汤。
    临床上,看到扁桃腺发炎,针灸用少商、商阳放血,扁桃腺点刺放血;配合列缺、照海。汤 药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加上连翘、银花、浮萍、蝉蜕,这里的葛根用到四钱就好。

(18)「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下可与之。
       张仲景立法:第一原则,有表证时不可攻里。张仲景讲的汗、吐、下、和,有表证的时候, 就是刚开始感冒,病还在表的时候,也就是在「太阳」的时候,要解表用汗法,有表证的第一禁忌, 绝对不可攻里,也就是不可攻下,所以太阳病解法是发汗,下之后,就是医师误攻下,本来是桂枝 汤证,如果误用了承气汤,在大下时候,血会往下集中,也就是血往下的力量会很强,往下的力量很强,它回头的力量也会很强,流回心脏的力量也会很强,一流回心脏,气就往上冲,下去很快,回来也很快,就代表心脏的力量很强,肠胃很强,体力很强,再给桂枝汤,没关系,此误下未伤也。

第 二,如果不上冲,被下而气不上冲,此误下成伤也,这时候就不可以给桂枝汤了。

但是在临床上的情形,有时候,发表与攻里可以同时使用,例如病人现在有表证需要发表, 但是已经便秘了两三天,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开两个药方给病人,告诉他先吃这帖药,等表证去 除之后,再吃另外一帖药把便秘治好,省得病人舟车往返。如果遇到病人已经一个礼拜没有大便,现在有表证,也许是中风证或伤寒证等等,我们也可以把发表的药与攻里的药同时开在一 个药方里,发表与攻下同时进行。张仲景误下的必辨证:

一、表寒下陷 如果表面是寒证的时候 误攻下会造成利下不止。

二、表热下陷,就是表阳下陷,会造成胁热痢,就是大便很脓稠很臭,就是病往肠胃里面跑了。

三、寒热并下,表同时有寒热,攻下的以后,造成大小结胸,用陷胸汤。

四、表寒,攻下后没有痢下不止,就停在胃的地方,心下就是胃,造成心下痞,用泻心汤。

(19)「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视其脉证, ,随证治之。
    一般的原则来说,当病邪在表,例如有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恶寒、发热等,我们用汗法,当病在上膈,例如吃坏东西、胸腔痰涎很多、鼻黏膜痰很多,我们想要把病邪清掉,用吐法;当病邪堵在下焦,我们用承气汤类攻下,也就是下法。如果是太阳中风,给桂枝汤了,已发汗以后,如果医师再误用吐法、下法、温针,结果病人病一直不解,此为坏病,桂枝汤就没用了,这时候要看它的脉证,到底有什么问题,照理原本桂枝 汤就可以解掉了,但被吐、被下、被温针,所以这时候桂枝汤证已没有了,随证治之,随所变之 症状依法治之。临床上,有时候处方与治法是对的,但是病人的症状没有解掉,这时候要想到 可能有别的问题在里面,要做到「 ,随证治之」,就要熟悉金匮治疗杂病的原则。

(20) 「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风束肌的状况,就是病人有恶风,有流汗的现象,所以小孩感冒,一摸有流汗,就是桂枝汤证。如果病证在肌,就会有汗,如果病证在皮肤表面上,寒束到表面了,这时候一滴汗都没有 的。这就是寒证,若其人脉浮紧,浮就是表,紧代表寒,寒就代表痛。脉分上、中、下,上就是 皮表,就是诊他浮,中就是皮肌,皮和肌肉之间,下就是肌骨,骨和肌肉之间。按到骨边了,就是 沉,如果按到骨边,就是沉,如果按到骨边,发现脉很紧,这就是沉紧,沉就是里,紧是寒,就是里寒。若这人脉浮紧,就是表寒,不是表风,因为表风会有汗且脉浮缓,表寒,发热,汗发不出来, 病人感觉冷,寒都在表,这是「伤寒」,应用麻黄汤,误用桂枝汤,桂枝汤是解肌的,让血液循环加速,桂枝的力量达不到皮肤表面,力量只能达到肌肉,结果血只到达肌肉,不但汗不能出来, 病人会更烦躁。因为血出去更多,血都集中在四肢上,胸口的血液减少,病人会觉得胸 闷甚至气喘。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所谓酒客,就是平常喜欢喝酒的人,酒喝多了,胃的神经都被酒麻痹了,成了习惯以后,吃饭之前一定要先喝酒,等酒精浓度够了,胃才会开始蠕动,所以酒客一定先喝酒才吃饭。酒客 一定 不喜欢吃甜的,因为酒本身表热里寒,酒喝下去的时候感觉很热很热,这是当时感觉起来热,实际喝到身体里面酒是寒,这就是酒「性」。阳热跑到上面,就是胃阳跑到上面了,造成胃阳不够,当化水的力量不够的时候,水会停在胃里面,水停久了,就变成湿,桂枝汤里面有红 枣,红枣黏黏甜甜的会增湿增腻;酒客喝酒多伤到胃以后,吃到桂枝的时候胃会感觉到很不舒 服,内经中有苍朮加泽泻可以解酒,治酒客病;那如果酒客得到中风证,能不能把苍朮、泽泻 加到桂枝汤来治疗?还是不行。因为他已经伤到胃了,桂枝汤加上苍朮、泽泻还是会让胃不舒服。所以喜欢喝酒的人,最好不要用桂枝,这里的『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这里的『甘』指的 是桂枝,不是炙甘草。
     酒客的病人,一喝桂枝汤会吐出来,喝桂枝汤会吐的一定是酒客病或是有胃癌、胃长肿瘤人或胃溃疡,所以喝桂枝汤会吐的人,胃一定有问题。酒客不给桂枝汤,可给「葛芩连汤」, 黄芩黄连化湿热,酒量的大小,可看舌苔,如果舌苔浊腻,乌乌浊浊的,又黄又厚,这种不用桂 枝汤,正常的舌头的颜色是很红清很亮,很新鲜的感觉,舌头上一层薄薄的白苔,舌苔薄白就 是胃消化能力比较强的。
    平常桂枝汤可做补药,张仲景认为药就是药,所以张仲景的处方,大多开的是「药」,因为 人的「阴阳」是平衡的,「阴」不足的时候,不用滋「阴」要壮「阳」,阳一壮就把「阴」拉 起来了,「阳」不足的时候,也是要壮「阳」的。所以张仲景都是在「阳」上面治疗,不管病 在哪里,开的大多是用阳药。

(22)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厚朴、杏仁的量和桂枝一样就可以了,杏仁可以加多,李子和杏子的果仁都可以用。喘家, 就是本来就有咳嗽,喘包括咳,咳久就变喘。只要是主证是桂枝汤证,有咳嗽或气喘。就先想 到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如果得到桂枝汤证,就是太阳中风、有恶风、有汗、头痛,开桂枝汤吃,结果病人喘气,咳得很厉害、就代表这人本来就是其它问题,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为什么这样? 这病人的中焦素有湿热,这湿热是平常累积起来的、就像喝酒的人一样,不用「葛芩连汤」, 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也可以。所以舌苔很黄就是很热,热就是发炎,舌苔很厚,口水很多 黏黏的,就是湿,平常就有这种病的人,得到桂枝汤证的时候,桂枝汤喝下去。病人会喘,这时 候的处方要同时开「去湿」、「去热」的药,有会喘就是肺有问题。

网址提示:长沙药解“厚朴”

所以这热一定是热在肺上面, 咳嗽痰黄黄浓浓的,舌苔黄的,就是肺家太热了,  这时候加「杏仁」,杏仁的功能在【本草】上 写它可以去肺热,第二能够化痰,第三润肤,杏仁会使皮肤变得很光润,因为肺主皮毛,皮肤毛 孔的润泽是靠肺来的,杏仁润肺,所以杏仁是很好的保养的药。去湿药「厚朴」,厚朴能去脾 脏的湿,脾本身就主湿,脾有一定的湿度,湿太过了,用厚朴去收敛它。张仲景的意思就是,如果这人有桂枝汤证,吃了桂枝汤,桂枝汤证清除了,变成咳嗽有点气喘,再拿桂枝汤给他吃,里 面加厚朴杏仁,就可以了。反过来说,如果有桂枝汤证还有气喘咳嗽,且咳黄痰,就吃桂枝汤加 厚朴杏仁,如果喝完酒回来,得到桂枝汤证,就是酒客病。于此可见仲景之治病,注重新病,其 旧恙则兼及之而已。如果本身的旧病没发现症状就不管它,以新病为主,吃药后发起来了,就 顺便治。所以有「主证」、「兼证」同时出现的时候,以「主证」为主就好了。

网址提示:长沙药解“杏仁”

(23) 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
    吐家,没事会呕吐的人,常常会恶心呕吐的,肠胃不好,没事吃完东西会呕酸的人,不要开桂枝汤,因为吐家可能是胃破了,桂枝汤一下去,桂枝芍药发阳的力量很强,血液循环会加速,本来只是胃溃疡的小洞,变成大洞,就吐血出来了,所以桂枝汤不要吃。有胃癌、胃溃疡者, 其平素会有胃痛欲吐之证,所以没事胃隐隐作痛、恶心想吐的人要小心注意,不要给桂枝汤。

(24)「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 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些都是桂枝汤的变证,如果开药量太过,或喝太急,应该二小时后才喝第二剂,造成汗流太多止不住,汗一直往外流,这病人有恶风,因为表虚,毛孔都开着,小便难,小便少了,因为 水都被汗排掉了,所以病人脱水,津液不够了,造成四肢微急,因为四肢都靠水份血液来营养 它,一旦不足,就会有抽筋的现象,所以难以屈伸者,这时就用「桂枝加附子汤」。
    附子就是「玄武」,这里的附子是「炮附子」,附子本身是在中药里最黑最咸的药,附子是乌头的根,平常三年采收的就叫做附子,附子是非常阳热的药,所以叫附子为「玄武」,附子 入肾,生附,就是附子采收后,用明矾泡一下、晒干就入药;附子有毒,因为附子的表皮上黑黑 的毛会黏在气管,造成一直咳,所以要刮皮,或用棉布包住。「生附子」是通经温里寒的,此经 指的是全身的血脉神经的经,一吃下去,全身的血脉神经都会打通。

「炮附子」专门温肾阳的, 肾阳不足,小便就会很清白、腰酸、遗精、脸色白黄得很虚弱。肾阴不足,就是肾水不够,精 子就不是很好,肾和膀胱相表里,膀胱经是人身体中主「表」的最大的一条经脉,所以炮附子 除了温肾阳还能固表,所以一吃下去,皮肤毛孔马上收起来,一滴汗都不流出去,汗会马上止 掉。但是单吃炮附子是不行的,必须加在桂枝汤中,靠桂枝的力量把炮附子带到皮肤表面,才 能发挥固表的作用。破八片大约三钱,这是救逆的,平常两钱就够了,像十岁小孩五分就够了。炮附子就是生附子皮剥掉切片,直接在铁锅上面干炒。二四条这人就是发汗太过了,表里两虚,汗流不止恶风,就是表虚了,小便难,四肢微急,就是里也虚了,这时可用桂枝汤加附子。
      临床上有一种情形,从北方寒冷地区来的病人,天生毛孔腠理比较密实,结果开了麻黄汤 给他,他不会发汗,一直在小便,这个时候我们不必硬要发汗。

网址提示:长沙药解“附子”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适寒温。等温了再服,若一服汗止,停后服,吃完一服后,汗停了就不要再喝了。

(25)「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
    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张仲景说「太阳病」就是「太阳中风」,就是「桂枝汤」证,发表就好了,如果医生开错 了,开成攻下的药,造成病人脉促,胸满者,促脉就是搏动数时一止,就是一下跳得很快,突然 没了,脉摸不到,过一下又回来了,胸满,因为攻下的药一下去,身上的血大量往下走,往腹腔 走, 回流逆的力量会增强,一回流到心脏的时候,第一个会胸满,就是心脏有胀满的感觉。
    为什么脉促,因为下去的速度很快。而心脏的血来不及喷,下面的血已经走了,这时候中间有间歇性的停下来,所以脉会跳跳跳很快,突然停一下,遇到这种情形,病人桂枝汤证还在,就把桂枝汤 的芍药拿掉,否则静脉流回来的太快了,心脏喷出去的力量不够,所以桂枝去芍药汤,用桂枝 加强心脏喷出的力量,拿掉芍药让血回来慢点,整个平缓下来。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如果病人除了刚刚的现象还有点怕冷,怕冷代表阳虚了,阳就是人身上的 活动力,新陈代谢的力量、生命力,这恶寒,是从里面冷出来的,病人身体里面一阵一阵冷,就是心阳虚了,因为攻下,津液伤太多了,这时候加些附子下去、补心阳的药,所以心脏病的药里 面绝没有芍药,只要有胸满的症状,张仲景一律去白芍。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恶寒止,停后服。若一服恶塞止。停后服,吃完一服后,恶寒停了就不用喝了。

脉法:一、胃:病人的脉摸上去,如何知道病人的胃气,就是消化系统好不好,正常的脉一息四 至,代表有胃脉,不管摸到表面或骨边胃脉都是要一息四至,像癌症的病人脉一息九下十下, 急数壮热,就是胃气没了,所以第一要有胃脉。

二、神:就是脉弹起来要有力,脉管是中空的,摸下去弹起来要有力量,摸脉的表面上就是摸「气」,摸脉就像摸水管,要压压看,摸到脉里面就是知道血足不足,如果摸到芤脉,感觉 就像摸葱,扁扁的中空的,就是贫血了, 所以脉的弹性就是「神」。

三、根:摸脉的时候,寸脉关脉都没了,尺脉还有一点点,就还有救,病人还不会死。
     正常的脉,要常年的一息四至,冬天,如果摸到弦脉,而且是一息六至,肝有问题,弦脉多 胃脉少,就是肝有问题,如果摸到毛脉,轻飘飘的轻按才有,重按就找不到了,像羽毛一样,肺有问题了。如果摸到洪脉,很洪大速度很快,或一息二三至,心脏没有力了,心脏有问题的时候, 寸关尺的脉会变得很洪,脉形变得很大,但是如果是夏天摸到洪脉,且一息四至就是正常的。如果摸肾脏的脉,它是沉脉,结果春夏秋冬都沉在骨边,如果跳的速度很缓,表示已经没有胃 气了,如果一息四至,代表肾脏功能很好。如果一息六七下,肾脏有问题了,肾结石,尿毒 。

(26)「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 ,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 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得到一段时间以后,如疟状,就是忽冷忽热的现象,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发热,又会怕冷,热比较多,寒比较少,就是这人的抵抗力比较强,其人不呕,清便欲 自可,病人不呕,且大小便很正常,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言及病在刚开始的时候,所得的是太阳病治。如果病进入少阳的时候,病人马上会产生呕,病进入阳明的时候,病人会便秘或燥渴。所以如果有呕。病就是进入少阳了,如果口渴,大便有问题了。就是进入阳明了。所以其人不呕, 清便欲自可,就是这个病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病还在太阳。
   一日二 三度发,有的时候一天两 三次发,突然发热,突然发冷,如果脉微缓者,「脉」慢慢缓下来了,本来脉是浮弱俱紧,现在一息四至,为欲愈也,表示这人快好了。望诊上可看眼睛的眼白,某一段开始黄,就是身体要恢复 了,黄是脾胃的颜色,胃气回来了,只有一点点黄,就不用吃药,让他慢慢恢复;如果脉微而恶 寒者,此阴阳俱虚、脉跳的很弱,一息二三至,跳得很慢,代表身体的内脏功能消弱了,而且感 到身体里面一阵阵冷出来,这是阴和阳都虚,身体虚掉了,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发汗、或攻下, 或用吐的。面色反有热色者,就是脸色发红发赤,这病还没有解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因为不能得汗出,所以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条说如果要用汗法的时候,一定要先确定病人有 足够的津液,体力很够,才能去发汗,病人脉很微弱,代表病人津液都没了,本身身体很虚,再 去发汗,他会更虚弱,面色反有热色者,还有热就是感冒还没完全去掉,代表还需要服药,为什 么不能得小汗出,就是汗已经离开汗腺,但是还没离开皮肤表面,停在皮肤下方,风吹一吹,皮 肤毛孔封到了,就开始痒了。

所以洗完澡或平常没事,风吹皮肤会痒的,其实在痒的时候,发微 汗就可以了。张仲景设计「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汤发汗的时候,不会把正常的津液发掉,只 把皮肤下面的多余水排掉,所以会用到桂枝麻 黄各半汤的,一定有发痒的现象,就是表汗没有 发透,光用桂枝汤,力量达不到皮肤,这是就把麻黄拿出来了,所以是桂枝麻黄各半汤。有时候 我们也用发汗的方式来利尿,就好像用吸管吸水,一旦把上端放开,下端的水就流出来了。发 汗的时候都是用热药,更热的药例如说硫磺,消水肿的力量更强。麻黄又名「青龙」,麻黄在药房中,拿出来是一节一节细细的,像牙签一样,青色的,麻黄有节枝的,麻黄的节可以止汗,节要拿掉,麻黄的枝可以发汗,所以用于发汗的时候,要去节, 像当归一样,当归的身补血,但是当归的须是破血的。所以怀孕的人吃当归身事补血,吃当归 须是堕胎。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一两 生姜一两 甘草一两 麻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 六合。
     先煮麻黄一二沸,因为麻黄太强了,吃下去会阳亢,把上面的白沫去掉,上面的沫就是安 非他命的来源,再把其它药加上去,现在不用先煮去上沫了,白水煮服,取微汗。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就是分成三次喝。

平常我们可以剂量加重一点,然后让病人用九碗水煮成三碗,如果是治疗表证,隔三小时一碗,第一碗还没发汗,才吃第二碗,依此类 推。如果内科病,就早晚各一碗。然后第三碗隔天早上喝。这是桂枝汤里面加两味药,麻黄和杏仁,桂枝比芍药多。桂枝三,芍药二。因为要加强心脏动脉喷出的力量,因为要发汗,麻黄和芍药的量是一样的。如果处方开给胖子桂枝用三钱,芍药两钱,麻黄两钱,麻黄和芍药的量相等,杏仁四五钱都无妨。
     桂枝和芍药是一组,麻黄和杏仁是一组,麻黄入肺,在【本草】上写麻黄可以宣肺,麻黄一 下去,肺的气管全部打开,肺是诸阳之会,所以心脏的力量会加强,因此麻黄有兴奋剂的作用。

为什么加杏仁,麻黄宣肺,因为肺主皮毛,所以麻黄下去直到毛孔,毛孔打开的动能是靠肺。如果光治用之麻黄没有杏仁,肺会干掉,太热,所以加杏仁把不足的津液补足。

桂枝汤是解肌的,入脾脏的,入肠胃的,所以加生姜大枣来补津液,作为后援部队,所以皮肤没事会痒的人,可用桂枝 麻黄各半汤,会微微的发汗。如果反着开,麻黄重,桂枝少,汗会大量出去。

有没有汗,在治病的时候很重要,例如治疗肾脏病,我们由五行知道,必须先治心火、再治肺金,肾脏的功能就会渐渐恢复,汗为心之液,能否正常流汗,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好了没有,所以肾脏出问题的人,因为影响到心脏,所以再怎么走路、天气热的时候,也不会流汗。

(27)「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如果太阳病,开桂枝汤吃,没好,结果病人反成烦躁,先刺「风池」、「风府」,再给桂枝汤就好了。

为什么会烦躁?因为病人本身就是虚的,虚在心脏,吃了桂枝汤之后,桂枝是发表的, 结果发表的力量不够,就停在这地方,头是诸阳之会,所有的阳都会在头部,身上所有的阳气,动能出来的时候、一定先给头部,到头部之后,才会灌到四肢上去,到头部的力量不够,就停在 胸口,扎「风池」、「风府」,就是通关活络,让它能通上去、让桂枝汤能发表。

汤剂内服,每见有烦、或闷、或眩、或惊惕、寒战等现象,有两种情形:

一、为药不对症 而引起之变病。

二、为服药而起之「瞑眩」现象。所谓药石不「瞑眩」,厥疾不瘳,此种「瞑 眩」症状,为正邪相争之现象,药证相合。

所以如果处方开得好,药吃下去,头不「瞑眩」,病 不会好的,感冒,吃完药,胃气大多在白天恢复,如果是阴证,病人「瞑眩」的时候,大多在晚上 半夜的时候,半夜胃气恢复,「瞑眩」就像针灸引起的「晕针」,这种状况出现时,表示一次就 好了。

(28)  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了桂枝汤之后,没有流汗,脉反而洪大的,这就是桂枝汤的力量不够,病人心脏的力量 不够,要发发不出来,力量发不到肌表,还在胸腔里面,脉管变大,血一直往外冲,遇到这种病 人再给他桂枝汤吃,如果出现如疟,就是忽冷忽热的现象,就是风寒都有了,桂枝汤证是不会 有忽冷忽热的现象,桂枝汤的症状是有汗、恶风、头痛、日再发者,一天发一次的,汗出必解, 这时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如何区分:

如果病人发热发冷的时候差下多,发热一个小时完就开始发冷一个小时,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如果病人发热的时候比较多,发冷的时候比较少,代表病人的元阳很足(免疫系统足), 这时桂枝加重,麻黄减少,所以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三,芍药二,麻黄一。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去皮尖及双仁 甘草一两二铢 大枣五枚劈

右七治味之。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服 。

(29)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以后,病人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就是由 太阳证进入阳明了,病人原是桂枝汤证,喝第一碗时,就好了,结果把剩余的药都喝了,可能炙 甘草、生姜、大枣剂量不够,造成津液丧失了,也就是服用桂枝汤过量,产生之后遗症;也可 能是病人太晚喝桂枝汤来发汗,结果病邪进入阳明而化热,或是病人来找你的时候,已经快要 进入阳明了,所以喝完桂枝汤,就转成白虎汤证。

桂枝汤利用肠胃的津液来发汗,因为里面已 经用炙甘草、生姜、大枣来补肠胃中的津液,因此不会使体内津液耗损而产生白虎汤证;但是如果是服用麻黄汤过量,或麻黄汤中的杏仁不够,使得肺中津液不足,就比较容易转化成白 虎汤证。阳明证分「经热」和「腑热」,经是血脉神经,腑是肠胃消化系统,如果力量过强于是发汗发太多,造成血管里面的水不足了,便产生经热,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发汗的时候,把肠 胃里面的津液都发掉了,造成大便干掉了,就是腑热,也就是「承气汤证」。

白虎汤的「白虎」就是「石膏」,石膏是清凉润肺,阳明经热的时候,用来退热的,病人进入阳明后,病人显现的阳明症状一定是「但热不寒」,持续的发烧,不会有冷的现象,不管是 经热或是腑热,尤其是在黄昏的时候,下午三点到五点,病人开始发壮热,看舌苔黄黄黑黑的, 整个嘴巴干的、如果没有大便,就开承气汤,如果大便很好,就知道腑里面没有热,热在血里面, 就用白虎汤,所以血里面的水不够的时候,用白虎汤去滋润。由于人身体的体热在血里面,所 以手术失血的时候或大量失血的人,会发冷栗,一般状况,如果发烧、嘴唇干裂,白虎汤就好了, 烧就退了。
     大汗、大烦渴、脉洪大,方书称为「阳明经病」;谓「阳明」主里,「阳明病」即主病在 里,且主实热。故以「白虎汤」清高热为主治,加「人参」防心脏之衰弱,补助津液之消耗。「阳明病」有「经证」,有「腑证」。经证者,热在神经血液二系,肠胃未结实。经证以「白虎 汤」为主方,本条是也。腑证者,病在肠已结实,则以「承气」为主剂。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里 甘草三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二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知母在在【本草】上写是除烦止渴生津,因为白虎汤证的病人,嘴巴很渴,血里面的水不 足的时候,喝水都没用的,这时候用知母来除烦,胸腔里面没有水气的时候,肺就像云,一旦云 没了 ,太阳直射,当然烦,这时肺整个干的,口会很渴,想喝冰水,喝下去的水一下就干了,根本来不及,白虎汤吃下去的时候,有个特殊的现象,烧一退的时候,病人也是流汗,这汗是把病人 的病毒排出来的。石膏是非常辛寒的药,寒凉的药一吃下去,马上进入血脉,把血的温度下降下来,当病人之壮热、高热的时候,用到白虎汤时,石膏就是至少一两以上。

【本草】石膏微辛而寒, 于清热中,具有散热之性,为退热之专品,惟宜生用。
      炙甘草主要是健脾健胃,当脾阳不足的时候,就是脾脏的蠕动太慢,压迫到胃,胃口就没 了,炙甘草能让脾阳恢复的很快。甘草清热消炎滋液。
      粳米就是平常用的糯米,最主要是为了取它的黏液,肺上面有很多肺泡,在壮热的时候,整个干掉了,取粳米的黏液来保护它,让它清凉下来,肺的津液靠粳米补足,肠胃的津液靠红 枣、人参。粳米、甘草滋润各组织之黏膜。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四味合用成为清热除 烦生津止渴之专剂。
      张仲景在用人参时,都是肠胃不好的时候,所以人参是最好恢复肠胃功能的药,人参很贵,可用党参、花旗参取代,现在的高丽参不纯,是浇硫磺长大的,张仲景用的是野参,【本草】写人参是甘苦微寒,味道一点甘一点苦一点寒,人参是比较凉的药,所以白虎人参汤是生津止渴 的专剂。有一种糖尿病,渴饮千杯不能止渴就是白虎人参汤证。所以上消糖尿病用白虎人参 汤,所以大汗、大烦渴、脉洪大,方书称为「阳明经病」;谓「阳明」主里,「阳明病」即主病 在里,且主实热。故以「白虎汤」清高热为主治,加「人参」防心脏之衰弱,补助津液之消耗, 当小肠火足够,将大肠里的水气化上去到肺,才能够生津止渴,否则光是喝很多水不够的,这 就是人参与粳米的作用。病人发高烧的时候,但热不寒,大便正常,我们用白虎汤退烧,不用人参。

网址提示:长沙药解“人参”

(0)

相关推荐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二)

    伤寒论第26条辨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个条辨的意思就是说,服了桂枝汤后,出很多的汗,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症状的,为邪传阳明, ...

  • 海厦伤寒论笔记(五七)

    伤寒论第四十八条原文: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 ...

  •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五)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

    第一个讲的就是痉,所谓痉,讲的就是脑膜炎:湿,讲的就是风湿:暍,就是中暑.对痉湿暍,也就是脑膜炎,风湿,中暑,如何来治疗. 不要看短短的一篇,这短短的一篇,把所有的病都治完了,这就是经方,只要会用,药 ...

  • 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本质区别

    51. 医圣张仲景说:脉浮,病在表,(如果病人无汗,身体疼痛,脉比较充实)可以发汗,适合用麻黄汤. 52. 脉浮,而且脉数,跳得快,如果病人无汗.身体疼痛,可以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53. 如果病人经常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二)

    麻黄汤里用到了杏仁,我们在第六节里讲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中讲到了杏仁,杏仁有润肺止咳除痰,润肠通便的作用,杏仁在麻黄汤里的作用就是润肺的,因为麻黄遇到桂枝就会发表,麻黄会把肺里津液发散掉,所以,加上杏仁就 ...

  • 伤寒论讲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重点内容思维导图

    伤寒论讲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重点内容及思维导图 辨治总纲 1.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发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2.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 ...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m.liuxue86.com/guoxue/)查看. 辨太阳病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6)

    (164)「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4)

    [保命集]曰:产后日久,虽日久而脉浮疾者,宜服[二元汤],即本方合「四物汤」(又名柴 胡四物汤).就是小柴胡汤里面加四物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真正滋补的时候用生地不是熟地,而且大剂的用,瘦子当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3)

    (72)「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伤寒,如果吐了又大下,肠胃就伤到了,结果心下逆满,就是胃的地方感觉到胀满,气 ...

  • 00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

    四七:「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这条辨的意思在说:治病是以脉证为重,时间再久,如果还是「桂枝汤」证,照样开「桂枝汤」,不是只有七天,病情不一样,所以北极的人和非洲的黑人得到 ...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全文,翻译赏析

    问曰:病有结胸①,有脏结②,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注释] ①结胸:候名,主要症状是心下硬痛. ②脏结:候名,症状与结胸相似,而性质不同,为脏气虚寒而结. [译文] 问 ...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译文] 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不能自如俯仰,且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太阳经脉不利表实的症治.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 ...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①,头项强痛②而恶寒③. [注释] ①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②头项强痛:头痛项强.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③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