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县向城镇淑济桥碑记——宋鸣梧
淑济桥达于向城镇之阳。初镇阳邃沟横亘如玉带。有徒杠而隘,夏秋雨集骤盈,商旅坐困。异日,兖东兵宪李公每巡,水溢乘桴,冠裳沾濡,余季叔闻之矍然,矢建淑济。募好义者蠲资。共伐石百余丈,ト吉X土。
会壬戌妖陷邹、滕袭峄,东睨向以窥琅琊,违向三十里,势且岌岌。郡父母晋公,前期檄诸生为兵首以固圉。于时、余别驾伯暨孝廉诸文学、振旅于向、合兵五千余。地散无依,余季叔乃蠲石筑墉。设险塞隘,以距妖旅之来。侦首擒而贼果不敢逞,今其镇阳新门是也。
越明年癸亥,余自平凉役竣,季权复举旧谋。经始方殷,除夕前七日,工窃资以逃。同事者请待岁稔,季叔不可。乃募土著石工仆力而寡能者二十余人,昼夜董视。五阅月遂讫大工,长若干,广若干。为券者三,高丈二尺而丰。其上漫石,坚厚密致,践之碎碎,蹬磴有声。旁则石栏,前象物而为之镇,望之嶟嶟,翼翼有威。其两岸甃石。各长百步,向之病涉者,恍然脱泥涂而即康衢矣。
桥成,命某记焉。某惟镇北阳明桥,先曾祖之所创也。尝有志镇阳而未果。是举倘亦克绳祖武之意乎。且关于王政者三:昔薛宣以桥梁卜彭城,单襄以道茀料陈国。雨毕除道,水涸成梁,行旅无畏。一劳永逸之道也。于上为美政,琅琊之丰歉视西南,西南之郡会视向镇。兵火不扰,余资竟劝,轻徭薄赋,化日舒长,于下为美俗。昔孟津桥成,至劳六飞临会。向北控青、济。南振徐、淮,漕粟飞挽。兵宪之所时巡也。执戟无滞,司里获免于罪戾,于公私力兼济。此之谓三善。
季叔曰:“余不敢掠众美为已力,且记,非颂之谓。夫问子爵姜姓,炎帝之裔也。昔在春秋,齐、鲁、吴、楚,屡来会盟。区区蕞尔,何以重上国而勤四方?国有人焉,世降代邈。山川形胜。未有迁易,而人才逊古远甚,试登桥而北望,则曾晰故都:东望则左史遗冢:南望则望之之子孙守闾;西望则匡衡凿壁耀光处也。今吾向风俗,隆节、尚齿、右守、姱宠厚,无愧于古。而人才逊古远甚,子曷书之碑,使览者可以采风,而后学者可以踵武,其济不愈乎?
鸣梧唯唯退而为之记。
白话译文:
淑济桥是贯通向城镇南的一座大桥,过去镇南这条深河,好象玉带一样横在这里,以前有个非常狭窄可以步行通过的木桥,夏秋季节,河水横溢,过往商旅,无法通行,往日,东兖道兵宪李公,常巡视到此,因河水很大,只好坐木渡河,衣被水沾湿了,我七叔宋日振听说以后,瞪着两眼,又气又急,决心建个“家济桥“以利行人。于是借同好义者共同捐募资财,采了百多丈石头,已经选定吉日,准备破动工。
正在这时一一天启壬戌,白莲发动起义,攻陷了邹县,滕县,袭击峄县,起义军先锋部队,距向城仅三十里,眼看就要来到,以窥伺琅琊,形势非常危急,前个阶段,知州晋承眷,曾下达过公文,号召诸生组织民团,以巩固边境,当时我
伯父宋日就,在龙门别驾任上回家,和当地举人,组织了五千多人的民团,因地势散乱,没有屏障不易守,我叔父就将石头捐上筑了墙,并堵塞险要隘口,以抗拒义军,结果敌人侦首被擒,起义军没敢前来侵扰,这就是现已筑成的向城镇南的新门。
第二年癸亥,我自平凉办完公务回家,七叔又计划修桥,正在积极筹备动工,不料于月二十五日,请来的一位工头,将修桥资金偷去,带着逃跑了。一起筹备修桥的同事,请待年景丰收再修,七叔不同意,只好召集了当地砌石工匠二十多人,他们都能出力气,但手艺不高,起早贪黑,努力修筑,七叔又认真监督管理,五个多月的时间,大工全部告成。桥长若干丈,宽若干尺,桥身砌了三个拱洞,高一丈三尺有余,上边漫的石头,坚固厚实,紧密平坦,在桥上走起来,脚步声蹬蹬碎碎,非常好听。桥的两边,建有石栏,栏杆的前方雕有麟凤龟龙四灵物,镇守在桥头,使整座桥显得高大雄伟,桥的两头,还用石头铺了一百多步长的引桥,一向过河非常困难,现在居然无泥无水,成为康庄大道了,
桥既已修成,乃命我撰写《碑记》。我想镇北的“阳明桥”是我先祖创修的,他想再修这座桥而没有办到,现在修成,算是能承祖先遗志了。关于王者之政有三条:汉代的薛宣,看到徐州的桥梁,就知道彭城治理的好坏:单襄看到草秽塞路,就料定国家以后的兴衰。雨后修筑道路,水干建筑桥梁,这是便利行人的一劳永逸之道,在国家来说,是个美政。其次,琅琊的丰歉,主要看西南收成的如何,而西南最大的郡会,就是向城。这里在发生兵祸时,能守土抗敌,有了余资,能劝作善事,减轻役,薄征赋税,教化一天天开展,在村镇来说是个美俗。远在晋代,杜预修成孟津河桥,至劳皇帝车驾巡视。我向城镇北控青州、济宁,南振徐州、淮海,是漕米运输的重要途径,兵宪时常来巡视的地方。护卫官员,走到这里,不至被河水阻住而耽误公务,乡绅地保,得免于罪责,于公于私都有好处,这就叫做“三善”。
季叔说:“这些都是众人做的好事,我那能夺众人之美,当作自己的功劳。同时作《记》也并非歌功颂德,咱向城在古代是子爵向国的国都,君主姓姜,炎帝的后裔,春秋时期,齐、鲁、吴、楚,屡次在这里会盟。区区一个小国,为什么受到大国的重视,有劳四方国家,都来这里会盟呢?主要是国家有人才。到了后代,山川形胜,没有改变。而人才却比古代差远了。如果登桥远眺,北望是曾晰的故乡,东望有左邱明遗冢,南望兰陵,是萧望之子孙居住的家乡,西望峄县,是匡衡凿壁借光读书的地方。我们向城历来尚高风亮节,尊老爱幼,廉洁奉公,世代沐浴着皇恩,生活富裕,风俗醇厚,这些都无愧于古代,而人才却比古代差得很远。你何不将这些写在碑上,使看到的人可以采访风俗,让后来者,励志承先贤,则此桥不独济人,还可以济善,意义不就更大了吗?
鸣梧连声答应,退而写了这篇《记》。
(据《临沂县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