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静”法门澄心遣欲,参悟大道一《清静经》赏析
长洲文徵明写像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其篇幅虽短,内容却很丰富,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无形”而定了全经格调。经文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而是要人从心地下手,以“清静”法门去澄心遣欲,去参悟大道。经中以发挥“清静”两字为主,简明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经文起始阐释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功能;而 道有清、浊、动、静,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因此,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接着说明,人神要常清静,必须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贪求、妄想与烦恼,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
《清静经》有杜光庭、王道渊、侯善渊、王元晖、白玉蟾、无名氏、李道纯以及默然子等多种注本,均收入《正统道藏》,如有兴趣可以上网搜索。
《清静经》原文及注释:
【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释义】
大道没有形象,天地得以生育;大道没有情感,日月得以运行;大道没有名称,万物得以长养。
【原文】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释义】
我不知其以何为名,勉强命名为“道”。
【原文】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释义】
大道之分,有清与浊、动与静之别。
【原文】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释义】
天为清,地为浊;天为动,地为静。男为清,女为浊;男为动,女为静。
【原文】
将本流未,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释义】
将者生也,本者始也;流者死也,未者终也。生之始为清,死之终为浊。从生到死,即由清至浊;从始到终,即自静而动。
【原文】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释义】
天为清,地为静。人能常清常静,自然合乎天地。如此则天地之炁(qi 同:“气”),皆可归与我身。
【原文】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释义】
吾人元神,本来清纯,可是往往被心念搅扰;吾人本心,原来贞静,可是往往被欲望牵缠。
【原文】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释义】
为了获得清静,就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和欲望。经常消除自己的欲望,自然本心贞静;经常澄清自己的心念,自然元神清纯。
【原文】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释义】
自然能够去掉“六欲”、“三毒”。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欲望,眼欲视则肝炁泄漏于外,耳欲听则肾炁泄漏于外,鼻欲嗅则肺炁泄漏于外,舌欲尝则脾炁泄漏于外,意欲思则心炁泄漏于外,身欲动则体炁泄漏于外。三毒指三尸阴神,居于人身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皆属阴气闭锁,阻塞吾人修炼之路。六欲、三毒皆为障道之魔,只有遣其欲、澄其心,才能降服魔障,清静修真。
【原文】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释义】
所以不能降服六欲、三毒之魔障,乃是因为心念未澄、欲望未遣的缘故。
【原文】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健见于空。
【释义】
能够遣欲澄心的人,就能产生这样的效验:往内观看自己的本心,本心归于虚无;往外观看自己的形体,形体归于虚无;往远观看周围的物象,物象归于虚无。明白了内在本心、外在形体和周围物象三者的虚无状态,则一切归于空空洞洞。
【原文】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释义】
以空空洞洞之心进一步观之,则空空洞洞亦无形象可言,仍是空空洞洞,而归于虚无;空空洞洞既归于虚无,虚无亦须归于虚无,而无虚无之象;虚无既归于虚无,则吾人本心元神湛然澄彻,常处清寂;澄彻清寂而不滞于澄彻清寂,则欲望岂可能够产生?欲望既不能够产生,自然就是真正清静,此既道家之“清静心”。
【原文】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释义】
用以上修持之清静心,再去应和万物,而能依然保持清静,则谓之“真常”。如此真常,则自然清静本性。真常之中,应和万物,而能常常保持清静不动,自然就是常清常静了。
【原文】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真者,可传剩道。
【释义】
如此常清常静,渐渐合于真道。既然合于真道,既可名为得道。虽然名为得道,其实并未得到什么。因为大道无形无象,得道之后还是没有形象可言。但是为了教化众生,所以名为得道。能够领悟这一道理的人,就可以传授圣道。
【原文】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释义】
上士、上德指修道的人,下士、下德指失道的人。上士之人与世无争,顺应自然;下士之人争强好胜,忤逆自然。上德之人淡泊名利,不以有德自居;下德之人执着求德,自以有德标榜。执着求德之人,其实并不真正明白道德的真谛。
【原文】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即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既生贪求;既生贪求,既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释义】
众生,指人们。人们之所以不能得到真道,因为存在违背自然妄求之心;既然有了妄求之心,就会惊扰自己的本性元神;既然惊扰本性元神,就会迷恋于外在物象;既然迷恋于外在物象,就会产生贪求之心;既然产生贪求之心,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烦恼和妄想,使人们的身心忧愁苦恼。于是遭受浑浊玷辱,迷失自然本性,流浪于生死之中,自心不能做主。如此常常沉沦于苦海之内,永远失去真正大道。
【原文】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释义】
真正常在之大道,能够领悟的人自可得到。悟得大道的人,自然就是常清常静了。
文徵明书法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
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凡37行,书于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十二日,时年68岁,其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书法首页为工笔水墨老子像,题蝇头小楷一行:“长洲文徵明写像”见上图。
总之《清静经》是言入道之理法,先静,寡欲为练己之起手。乃是学道的基石,所以也称为筑基。古今许多出家人有很多抱经自囚,不明真义,修心真无为,纵使《清静经》有人理解不能替天行道、尽为游手好闲“道外”之人而作的文字。理解种种如是,现今我们只能取其精华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