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势、级别、划分—缠论视界

这节内容主要对前面讨论过的内容进行一个梳理,同时对前面涉及到的一些关节点进行扩展性的论述。由于走势和中枢存在定义上的嵌套关系,所以在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体现出来之后,从整体上进行一次总结和梳理,应该会有助于在整幅地图的视角上去看某个地区的内容,也就是在有了理论基础的整体框架后,再去看其中的一些组件。
理论的核心就是走势必完美,而理论必完美对于固定级别来说,就是该级别的走势必然可以被分解为同级别的上、下、平走势的连接,并且任何一类方向的走势都必然会结束,同时结束后必然只能转化为其他两种中的一种。在多个级别系统中来看走势必完美,则意味着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在完成时,必然包含至少三段次级别走势,同时某固定级别的连续三段以上完成的走势也将叠加出更高级别的走势。这是原理,属于对走势客观规律的总结,前文举了“生存必完美”的例子,这种客观规律是不患的,不需要逻辑去推导。
因为走势必完美的必然性,才有了任意级别任意走势拥有至少一个中枢的必然性,因为连续三段完成的走势类型,只要有方向,则开始的那一段和结束的那一段必然是同方向的,这样的连续三段完成的走势类型必然有重叠区间,该重叠区间就是中枢。(重点的重点啊),一语道破天机。类中枢何尝不是中枢,只不过没有正常说的中枢那样复杂而已,但仍是是多空交战的价格空间。
根据中枢,对某级别某完成的走势类型进行完全分类,则可分为:只有一个中枢,有不止一个中枢。这样的推导也是不存在任何其他可能的,因为走势必完美决定了任何完成的走势必然有至少一个中枢。对只有一个中枢的走势,定义为盘整走势类型,对于不止一个中枢的走势定义为趋势走势类型。由此,走势必完美中的上、下、平的走势,就只可能是盘整走势类型和趋势走势类型来实现,其中趋势分为上涨和下跌。
盘整走势类型和趋势走势类型被定义了之后,就可以根据二者围绕中枢的定义,进行该走势类型被破坏的定义,也就是盘整的第三买卖点,趋势的中枢级别走势类型回拉趋势最后一个中枢范围内这两种。而这种结束点,由于盘整被破坏后有三种分类(趋势、新走势类型、原中枢扩展),而趋势只可能有一种,所以趋势的结束点被定义为标准的第一类买卖点。
第一类买卖点之后,就是趋势结束后的三种分类(反向趋势、最后一个中枢扩展、更大级别盘整),同时根据走势必完美可以推论第二类买卖点,也就是同级别走势的次级别第二段。根据走势必完美,该级别新的走势类型必然有至少三段次级别走势类型,那么第二段的结束点就是第二类买卖点,后面必然有上涨走势或者下跌走势,即便是横盘也会有高低点出现。(不懂,自己明白就行)
而级别,就是走势中的中枢级别,其实就是该段走势中,多空双方对某个价格的暂时认同区间,例如在下跌中,多方认为该回升了买进,空方认为价格还没跌到位继续砸,这时就会有中枢出现,在走势能量视角中,其实就是多空纠缠的区间。而所谓的级别,就是这种纠缠的复杂程度。对于中枢的状态,一个中枢出现之后,只有两种可能:保持或者被破坏。保持的情况,就是次级别走势始终围绕这个中枢区间进行震荡,而破坏就是第三买卖点了,这方面的定义也是根据中枢的定义来反推的。自然,震荡多了中枢级别会上升,根据中枢的定义,三段完成的走势类型重叠区间就构成高一级别的中枢,所以连续九段次级别走势类型有重叠区间的情况,就可以被拆分为三段盘整走势类型。
不过,七段次级别走势类型重叠出来的中枢,虽然理论级别上和三段次级别走势类型重叠出来的中枢相比是一样的,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就完全是一回事。在下跌+盘整+上涨的同级别走势连接中,盘整还可以八段次级别走势类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八段次级别走势类型,显然在级别上与九段次级别走势类型的中枢更加接近。这种定义的方式,是理论搭建的需要,类似于我们考试,59分就是不及格,60分就及格了,虽然只差一分,但分为了两个档(重点中的重点),这种情况在任何数学化的理论中都会存在,而这种分类的根据其实与走势没什么关系,而是人通过数学化的推演而得。在理想情况下,三段次级别和四段次级别也可以分一个级别,那就相当于三段到九段之间存在7个子级别系统,不过实际上并不需要,定义的级别已经足够应付绝大多数情况了,就好像最精确的笔应该是从分笔交易上去递归,但太过繁琐并且毫无必要。
套用康德的思想,理论就相当于人对走势的认知过程,走势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因为人的定义而有任何改变,理论的作用就是更加清晰的去描述走势,而这些通过人的“知性”而进一步对定义进行“理性”拓展的过程,就是我们用来指导操作的部分了。(重点)我们对铁等金属元素的认知、对石油的认知、对数量的认知过程中,对这些客观存在的物质进行了定义,根据定义去推演并且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事物,于是有了笔记本电脑。显然,大自然是生长不出来笔记本电脑这种东西的,但人通过自己的知性和理性,更加高效的利用了自然。
所以,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读客观存在的走势,并利用这种更好的解读方式来更好的指导具体的操作。但是在描述中,对于一个事物的描述,必然会加上其他一些其他的词汇来尽可能的完善的表达,这种情况就是哲学里的“延异”,解构主义里面就包含了这部分的认知。例如我们对一个没有见过K线图的人去描述走势是怎么一回事,就必然要用这个人所能够理解的表达来尽可能的解释,这种情况往往会让对方越来越迷糊。但关于走势图的描述,本不应该存在这种问题,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K线图是什么东西,但在理论对走势进行更加精确和细致的描述时,就会发生一些陌生的认知过程。
所以理论是理论,走势是走势,走势不会因为理论上如何定义就有任何不同。对于盘整和趋势走势类型而言,换个名字称之为走势类型A、走势类型B,其实说的都是同一种东西。对于级别也是如此,我们从笔和线段一层一层的递归上来,一直递归到30分钟级别走势类型,那么这个走势类型就是30分钟走势类型吗?所有的定义都要在一个固定的范畴内去讨论,对于这个30分钟级别走势类型,其固定的范畴就是:对这个走势类型级别的认知,是建立在从一分钟笔和线段向上递归的基础上。而在其他的递归系统中,这段走势就不一定就叫30分钟级别走势类型,而可能是日线级别或者5分钟级别,又或者重新定义一下叫苹果 级别,更大级别的名字叫西瓜级别,但走势还是那段走势,和名字没有什么关系。
而走势的划分,一般都是同级别划分,因为根据走势必完美,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图本来就可以被划分为N段同级别的走势类型。但走势类型的划分有个麻烦的问题就是如何选取开始点和结束点,例如一个盘整走势类型,该走势类型的开始点到结束点走势下跌了80%,这是明显的下跌,但后面又跟着一个盘整,上涨了五倍,并且这两个盘整走势类型的中枢都没有第三买卖点,同时各自的中枢区间还有重叠,这种情况下如果站在更大级别的视角中,这可能就是一个大盘整的一部分,但在本级别的视角中,这明显就是两段走势,根本就不需要第三买卖点去区分了。
理论上来说,走势的结束和能量的衰竭有关,(重点)例如向上的动能不足,也就是背驰。背驰也是因为有了走势必完美原理才可以被定义,围绕某个价格区间的走势力度,显然要有至少三段次级别走势类型才具备背驰的比较基础,这三段中间有个重叠区间,第一段和第三段就是围绕这个重叠区间的离开。(重点)这其实有点像航天火箭发生过程中要考虑的三类宇宙速度,第一速度是要脱离地表,也就是一个上升走势从开始向上运动的第一阶段过程,然后遇到地心引力也就是中枢区间,那么再次向上脱离中枢区间就需要比第一阶段上涨更大的力度才行,也就是飞行器以更高的速度摆脱地心引力的过程,如果速度比第一阶段还小,那当然摆脱不了。在这里,地心引力对从下往上的运动是一个阻力,可以用速度来表达,从地心引力向上的运动,地心引力具有着和阻力一样的吸引力(经典而形象),也就是走势中枢对从下向上的阻力,以及从中枢向上运动摆脱的引力是相等的。这种情况下力度不够当然就会被拉回到中枢区间内,除非有个再次加速的过程,也就是第三买点后以更大力度上涨最终摆脱背驰。(重点)
所以,对于走势的划分,一般参考两个方面,第一个是高低点,也就是开始点和结束点,第二个就是背驰点,也就是走势力度衰灭的地方。(重点)这种对走势类型的划分,后文中会遇到很多。对于实际应用而言,如何根据当下的走势,进行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分析分类的走势段选取,这就属于无法明确定义但很决定分析结果的事情。(重点)

图2-17
图2-17中,从26到37是明确的上涨趋势,但第二个中枢33-36后面并没有第三买点,(这里看到陈老师并没有强势三买这里理念及说法,否则33-36中枢的36-37段中间的一个小中枢是强势三买的)36-37又明确的向上新高,后面的37-38、38-39、39-40三段与33-36中枢又重叠在一起。根据走势来划分,37-40既可以是一段独立的走势类型,也可以是33-36中枢的延续,分解时就存在选取的问题,而这部分内容,是不太好精确定义的。
前文从K线的包含到分型,再到笔和线段,再到最小级别中枢和中枢的演化,这部分内容是纯逻辑的,并没有什么需要灵活处理的地方,走势类型里面的盘整、级别、趋势、三类买卖点也不存在模棱两可的问题,这些其实都是理论上的基础概念部分,也就是后面的内容说起来某个名词知道说的是什么。但从走势类型的划分开始,唯一性就不一定了,同一段走势,在当下进行的划分,完全可以有好几种可能,这就是走势的多义性,类似图2-17中的问题,在具体走势中会遇到很多。
这种选取问题,涉及到走势的多义性和同级别分解,那是后面一个章节的内容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