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70年,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七十年前的7月,美国作家J.D.塞林格(1919—2010)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作为全球卖出7000万册的“青春文学”,七十年来一直被广泛地阅读或误读着。

《麦田里的守望者》看似一本“叛逆少年手记”,甚至满篇大白话和“粗口”,晦涩程度在评论家眼中却是A+级。作者塞林格并不在乎别人怎么读他的书,甚至希望真意只留给少部分人,甚或是只留给他自己。他生前要求出版方删除书中脚注、导读、作者简介,一切,只印刷作品本身。他对作品的态度,一如他的生活态度,隐居避世,拒绝接受任何采访。

塞林格肖像

塞林格沉迷印度哲学及日本禅早于正式步入文坛,《麦田里的守望者》爆火之后,每当被追问作品含义,他都只一句:“没什么可说的,都写在书里了。”言毕拂袖而去,俨然一位禅师,作品则像他抛出的一则“公案”,不同人从中看到了不同,甚至相反的东西。

有趣的是,塞林格与东方的缘分是双向的,他的“知音”也多来自日本。村上春树早年模仿他,被西方媒体称为“日本的塞林格”,后来村叔如愿重译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依稀把霍尔顿译出了“海边卡夫卡”那味儿,还写了一篇长文解读,自然是被“塞翁”拒了。村上不死心,单独出了一本谈塞林格的书,把自己的解读收进去才算完。日本大导演押井守、新海诚,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或“变奏”塞林格和他的作品。

塞林格和他作品的魅力何在?我们尽量长话短说。

日本粉丝带村上春树译《麦田》打卡新海诚《天气之子》,读后观影快乐加倍

在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相仿的年纪,塞林格参加学校社团演音乐剧,为校歌填词,编辑校刊,帅气幽默,颇有人缘。战前父亲强迫他学做生意的那几年,他曾在奥地利受一户犹太同胞关照,那家的女儿是他的初恋。塞林格二战中曾给海明威写信道:“多想再次为一位少女穿上冰鞋。”说的就是那女孩,而她早已在1938年死于纳粹集中营。

塞林格是1942年主动参军的,诺曼底登陆、赫特根森林血战、解放集中营……《麦田里的守望者》前六章手稿陪他挺了过来。他曾在信中说:“我看到的场面太骇人听闻,以至于无法诉诸文字。”后来他深陷战争创伤应激障碍(PTSD),但拒绝军医提前退伍的建议,甚至延期服役。

《麦田里的守望者》从构思到成书跨越十年,起笔时塞林格还是一个幽默的文学青年,完稿时他已是一个从人间地狱归来的32岁退伍军人。

塞林格中士

70年了,继续只把《麦田里的守望者》当青春文学读就有些浪费了,毕竟塞林格在小说开头就借霍尔顿之口提醒过读者:你这辈子都不会见到我这么厉害的假话精。带着探秘解谜之心重新走入这片麦田吧,也许会看到截然不同的东西。

《麦田》封面从左至右:1951初版、塞林格亲定版、70周年中文版

第一个谜:

死与生——藏在日期里的哀思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的塞林格书信中,他曾对友人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而塞林格的儿子也谈到:“父亲就像霍尔顿……我仿佛能看到父亲裂变成无数个自我,出现在不同的小说里。”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确是塞林格的分身,他那个曾“当兵四年,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小说家哥哥D.B.显然也是。有研究者称,D.B.是Death & Birth的缩写。死亡与新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关键词之一。

电影《麦田里的反叛者》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塞林格在战中写作

这种猜测的根据就是小说首版日1951年7月16日。日子是塞林格跟出版商指定的。它与小说中唯一的具体日期1946年7月18日、霍尔顿弟弟艾里病亡仅隔一天。参考塞林格在写作中常把现实事件的日期推后一到两天的习惯手法,可知7月16日, 确实是作者有意设置。难道是谁的忌日吗?

其实,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就在1945年7月16日。塞林格在小说开篇还用原子弹发明者奥本海默(Oppenheimer)的谐音,命名伪善的殡仪馆老板奥森伯格(Ossenburger)。原子弹意味着战争和大规模的死,选择在这一天出版作品,,塞林格或许意在纪念战中的逝者。

塞林格传记电影《麦田里的反叛者》剧照

第二个谜:

假如人生是那样的比赛,我只想退赛

小说开头,主人公霍尔顿独自“高高地”站在操场旁的小山顶上,远眺球队在场内厮杀。他本该带队参加击剑比赛,但把剑弄丢了,不战而败。而紧接着出场的历史老师对他说:“孩子,人生是场比赛,你得遵守比赛规则。”霍尔顿对此嗤之以鼻。换言之,他退出了比赛,他质疑周围成年人“假模假式的”人生,拒绝加入那种人生,拒绝长大,而是选择做一个局外人,或者用书中的话说,做一个站在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

退出人生赛场的霍尔顿,想起自己丢了剑的同一秒,一眼看到了商店橱窗里的红猎帽。这里是隐喻的切换。霍尔顿买来红猎帽戴上,感到自在。红帽象征着他的自我,也是贯穿整本书的重要符号。

霍尔顿的红猎帽

霍尔顿的红帽子和弟弟艾里的红发呼应。艾里在棒球队是捕手,他在自己的手套上写满了诗歌,当别人比赛时,他在场地外缘读诗。好一个退到了比赛(人生)边缘上的棒球捕手。书名原文The Catcher in the Rye,“Catcher” 便是“棒球捕手”。艾里死后,霍尔顿珍藏着他的手套,发愿要做麦田里的“Catcher”,带着“继承遗志”的味道,再次确定了艾里与霍尔顿形象的重叠。

艾里的棒球手套

我们可以把艾里视为霍尔顿少年的分身,他无法长大,11岁就夭折;而哥哥D.B.则是霍尔顿成年的分身,学会了迎合世俗,在社交圈如鱼得水。霍尔顿处在两者之间,不知何去何从,他想回到过去而不能,又不愿走向未来……

霍尔顿

第三个谜:

守望麦田=守望纯真

小说22节,霍尔顿和妹妹说起一句歌词,“如果有人抓到别人在穿越麦田”,妹妹提醒说,应该是“如果有人碰到别人在穿越麦田,是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诗。”霍尔顿听罢,说自己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由此引出了本书的书名。

小说里没交代这首诗的下文,其实它源自一首苏格兰民谣,原词说的是一个女孩在麦田里遭遇了某件事,失去了贞操。守望麦田的含义清晰了。霍尔顿想在麦田里抓住孩子,防止孩子们“不看方向”乱跑而从悬崖上“跌落”,是要守望孩童的纯真,从肉体,到心灵。

接着,小说24节出现了很多人选择性忽视,但堪称全书最诡异的一幕:霍尔顿信赖的男老师在他睡着时抚摸着他的头发,被发现后淡定称自己只是欣赏漂亮男孩。霍尔顿惊慌之下逃离老师家,称“从小到大经历了不下二十次这种变态事”。

他逃到了自然历史博物馆,这是一个时间停滞、充满着“过去”的地方,他说:“博物馆最好的一点是,里边的一切都保持着原样,什么都不会变。你可以去十万次,小鸟还在飞向南方,鹿还在饮水,角还那么漂亮,印第安女人还在织同一条毯子。什么都不会变,变的只有你……”17岁的霍尔顿不得不变、被改变。这让人想起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的那句:唯有死者永远17岁。

《一本好书》中牛骏峰饰演霍尔顿

然后霍尔顿来到木乃伊墓室。还记得小说开头他和历史老师的见面吗?老师要他多想想自己的未来,但霍尔顿不关心未来,他的目光朝向过去,他历史考卷上唯一的答案是关于木乃伊,与这里呼应。木乃伊是在时间中静止的死者。霍尔顿感叹只有墓室才是“安静的好地方”,他以为唯有死去才能永葆纯洁。结果,低头就看到那句脏话“Fxxk You”又出现在墙上。

霍尔顿气愤地走出墓室,突然晕倒在地。晕倒是一种隐喻,它是一种小型的“跌落”。无处不在的、擦不掉的脏话,意味着净土并不存在。此时霍尔顿意识到守望麦田的不切实际,连他本人都避免不了跌落,更何谈守望孩子?

《麦田里的守望者》看似随意的叙事,节奏逻辑其实相当严密。塞林格总是这样悄悄埋下炸弹,不留神的话,读者甚至会忽略炸弹的响声,但会滞后地感到它的杀伤力。

1968版《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亲定设计

第四个谜:

骑马跨栏VS.旋转木马

《麦田里的守望者》全书出现过两匹重要的马,但都不是真马。

跨栏的赛马,出现在小说第1节霍尔顿被学校开除时。学校招生广告上画着一个骑马跨栏的男子,广告语:“我们致力于把男孩(boy)培养成优秀聪敏的年轻人(young man)”。从男孩到男人。霍尔顿激烈地表达了嘲讽和反感,这和他对“穿越麦田”的焦虑指向了同一件事——在各种意义上变成大人。作家苗炜的评论正中靶心,他说:“他(塞林格)的小说中没有性描写,主人公的性意识处在觉醒和未觉醒的边缘……他的一生都定格在孩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相交的那个点。他迷恋纯真,这是他最深沉,至少是最执着的主题。”

第二匹马是小说末尾妹妹菲比乘坐的旋转木马,是书中仅次于红猎帽的重要象征。旋转木马不前进,不跨栏,只会在欢快的儿歌中转圈。妹妹的名字里还藏着一个哑谜:菲比(Phoebe)希腊神话的一位女神,对应罗马神话的“处女神”狄安娜,英语to be a Diana表示“终生不嫁”。还记得那个塞林格没能再次为她穿上冰鞋的少女吗?小说中的菲比碰巧也是一个爱滑冰的女孩。

霍尔顿深知自己无法让时光倒流,重返童真年代,拒绝了菲比一起乘坐旋转木马的邀请。但他看着马上的菲比,心中的痛苦倏然消散,感到莫名快乐,仿佛得到了终极救赎。如果我们擅自猜测菲比多少是塞林格那个奥地利初恋的化身,那么结尾那场大雨中的狂喜,就好理解了——未成年便死于非命的恋人在故事里转生成了纯真女神,常驻光明里……

写下这段的塞林格,是一个劫后余生的人,试图用文字魔法,让时光停驻、倒流,让死者复活,从而让残缺的自己获得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麦田,幻想中的净土(制作:张栖宁)

同样在这一节中,霍尔顿的态度突然变了,他说:“对小孩儿就该那样,他们要是想抓金环,你就让他们抓好了,别说什么。他们摔下来就摔吧,可你要是对他们说什么就不好了。”这就暗示着,此时他已放下,不再执著于回到童年,他认识到人必将长大,“跌落”是必然,也并不那么可怕。读懂了这一层意思的读者也就不会奇怪,新海诚《天气之子》的主人公为何最后放弃了拯救人间,从云端的悬崖返回阴霾的城市。导演想表达的意思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一致——少年们终将长大:“一个不成熟的人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卑地活下去。”

新海诚《天气之子》海报,该片片名和灵感来自塞林格珍藏的一本古老的儿童书The Weather Children

小说结尾,霍尔顿选择继续去上学,不再追求“轰轰烈烈地死去”,而是“谦卑地活下去”。麦田里的守望者,最终回归了人生赛道,学着与悬崖下并不纯洁但也并非一无是处的成人世界和解。

但塞林格本人似乎并没有回归,他一直隐居在僻野,几十年关在斗室中写作不停,但拒绝发表一个字,称“只为自己而写”。他的心像一艘逆流的小舟,在现实和神秘的界线上摇摆着倒退,最终驶去了另一个世界。

《海街日记》原作者吉田秋生在动漫作品《BANANAFISH》中致敬《麦田里的守望者》

加美财经招聘

加美财经是为全球华人提供财经与商业新闻的新媒体,我们相信华人理应获得高质量的新闻资讯和分析,我们相信华人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故事值得认真报道。

以下全职均按规定提供各种保险与福利,表现优秀者,公司会提供额外的商业保险。

国际新闻编辑(加拿大,优先大多地区,兼职要求每天至少四小时工作时间,能够按时上线进入工作状态,并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工作能力:

有较好的英文基础和中文写作能力,能阅读和翻译各种外媒新闻稿,且译完后的稿件符合中文表达方式和华人阅读习惯。

有较强的国际新闻敏感性,能判断新闻价值。有责任心,严谨、认真、细致,能规避译稿中的常见错误。

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能与写手和同事们高效沟通。能适应快速、紧凑的工作节奏(加东时间,早11点到晚7点)。

教育和经验:

新闻学、传播学、财经等相关教育背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2年以上编辑、记者及媒体相关工作经验,条件优异者可放宽。对国际时政、经济、金融、商业等领域长期关注者尤佳,经常关注阅读外媒(英文)新闻者尤佳。

财经、生活记者(多伦多,全职)

岗位职责:

努力拓展业界采访资源。收集所负责领域的选题。

报道所负责领域的新闻信息,挖掘新闻故事。撰写快讯、消息、综述、分析以及深度报道。

任职要求:

中英文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俱佳。学习研究能力强,愿意积极接触并拓展业界资源,乐于采访和提问。具有一定的政治、金融市场及商业知识。

责任心强,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抗压性好,能够适应紧张的工作环境和弹性工作时间。

教育和经验

新闻学、传播学、财经等相关教育背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对国际时政、经济、金融、商业等领域长期关注者尤佳,经常关注阅读外媒(英文)新闻者尤佳。

公号高级编辑(办公地点可在武汉,北京,多伦多)

岗位职责:

策划与写作国际资讯公号选题,与同事一起努力提升用户量。

任职要求:

希望有三年以上的新媒体经验,有独立策划选题的能力。

有自学能力,长于搜索,并整合资料,能逻辑清楚的撰写解释性报道。熟悉北美时事与生活最佳。

细致,对文字水准和版式美感有要求,能够与同事有效沟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