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笔下的夏天
老舍《北平的夏天》
天气是热的,可是一早一晚相当的凉爽,还可以做事。会享受的人,屋里放上冰箱,院内搭起凉棚,他就会不受到暑气的侵袭。
假若不愿在家,他可以到北海的莲塘里去划船,或在太庙与中山公园的老柏树下品茗或摆棋。“通俗”一点的,什刹海畔借着柳树支起的凉棚内,也可以爽适的吃半天茶,咂几块酸梅糕,或呷一碗八宝荷叶粥。
愿意洒脱一点的,可以拿上钓竿,到积水滩或高亮桥的西边,在河边的古柳下,作半日的垂钓。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像什刹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也可以一点儿也感不到炎热与薰蒸。而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北平顶多总不过九十四五度,这一种大热的天气,全夏顶多顶多又不过十日的样子。
池莉《武汉的夏天》
朱自清《扬州的夏日》
梁实秋《雅舍谈吃》
信远斋铺面很小,只有两间小门面,临街是一块黑漆金字匾额,铺内清洁简单,地道北平式的装修,进门右手方有黑漆大木桶一,里面有一大百瓷罐,罐外全是碎冰,罐里是酸梅汤,所以名为冰镇。因为桶大罐小冰多,喝起来冰泌脾胃。他的酸梅汤的成功秘诀,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舍不得下咽。很少有人能站在那里喝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
在这个夏天里,我最想吃的就是那美味的西瓜。
买到一种小如垒球的西瓜,皮色翠绿、果肉深红、清凉胜雪、滋味如蜜。
像我这么喜欢吃西瓜的人,每次看到有新的西瓜品种,总会迫不及待地买来吃,每次吃总有一些惊喜。二十年前第一次吃到黄肉的小玉西瓜、十五年前第一次吃到澎湖西瓜、十三年前第一次吃到无子西瓜的情景,都还历历如在目前。
在二十年前,台湾的人大概也难以相信我们的水果会有这么大的改良,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芭乐、莲雾、木瓜、杨桃、梨子、柚子、哈密瓜、芒果、荔枝、番茄等等,几乎没有一种不是改良的结果,并且样样都很好吃。
就好像小红西瓜,从前的人一定难以相信红西瓜可以这样小巧,这样好吃,而且一年四季都有。
我每次出国,最想念台湾的就是水果,在回台湾的飞机上,只要想到水果摊那红红绿绿的美丽画面,感觉就要醉了。
吃小红西瓜的时候——这西瓜的名字叫红菱——我不禁感恩那些为品种改良而奉献心力的人,有了这种感恩之情,感觉西瓜的滋味更鲜美、更元气淋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