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外滩、大梁子、老弯道、于家堡……原来是这么起的名!
滨海、塘沽、大沽、外滩、老弯道、于家堡……一系列闪光的名字都大有来头。在近代历史的演进进程中,天津滨海地区占据重要一环。地名就像是名片,既承载着历史文化,又预示着未来发展。滨海新区民俗学家李学韩一生都在研究家乡的地名文化。今天,我们与您一起,听他讲述滨海新区众多地名的由来及地名背后的故事。
“滨海新区”由来
滨海新区,这个在全国响当当的名字是有历史渊源的。清宁河县令关廷牧《戊戌夏望雨行》一诗有云:“梁城滨海地斥卤,石田荦确胥碱土。”“梁城滨海”指的就是汉沽和海河以北的塘沽地域。1965年,“上山、下海、大战平原”的号召发出,渤海石油勘探开始。大批石油工人来到塘沽,在东沽一带建立渤海石油公司生产生活基地。原来建筑稀少的海河入海口西岸建起滨海新村,一条2100米的柏油路被命名为滨海路,塘沽第一次有了以“滨海”命名的地名。自上世纪90年代始,“滨海”出现的频率渐高。1994年,天津市人大通过“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天津滨海新区”的决议。1995年,塘沽区人大通过《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城区总体规划方案》。2006年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09年11月8日,正式撤销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滨海新区。
李学韩告诉记者,塘沽原是海河边的一个小渔村,在现海河外滩公园一带,住着的王、史两家,以打渔为生。传说有一年发大水,海河上游漂来一口大钟,搁浅在这里,风水相搏,不时发出“堂-咕”的声音。当人们问及他们的住地,由于没有地名,他们就说住在“堂-咕”声处,久之,其谐音“塘二沽”或“塘儿沽”成为此处地名。1888年,清末洋务运动中,李鸿章以“便商贾,利军用”为由,奏准把中国第一条标准轨铁路从芦台延伸到天津,经过塘沽并建车站,即现塘沽南站。当时英国工程师金达,用英语拼写站名“塘二沽”、或“塘儿沽”困难,就简化拼写成“TANGKU”,从此中国版图上才有塘沽地名,距今才120多年。现在原塘沽站信号台还保留着这个英语地名。1949年1月,成立了天津人民政府塘大办事处,后改为塘大区,海河两岸始为同一行政区。1952年2月1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复,塘大区更名为塘沽区。
(图片来源:网络)
塘沽海河外滩公园
现代人也许想不到,塘沽海河外滩公园曾经是一片繁忙的码头。1860年,清廷与西方帝国主义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19世纪末,海河淤塞,“塘沽以上三十英里的河道几乎不能航行”。中外航商纷纷在塘沽建造码头,为利用唐津铁路交通条件,码头都建在海河北岸。因为地处海河下游的一个大弯,河面宽阔水深,此处码头密集,无一闲处。东面是法国的仪兴公司码头,紧挨着的是中国民族企业的上海轮船招商局西码头,西部是德国的东兴码头和德大码头。以前很多在塘沽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临河却难以见河,近水却难以亲水。2003年,塘沽把外滩公园打造成集休闲、娱乐、购物、美食于一体的现代城市景观经济区,作为一项“还河于民”的民心工程。但是外滩公园却是一个临时名字,塘沽区政府向社会公开征名。虽然取的名很多,但远没有“外滩”地名脍炙人口。经商榷,最终定名为“塘沽海河外滩公园”。
(图片来源:网络)
大梁子民国初期染色图 ( 来源网络)
民俗学家李学韩老师最早住在大梁子南卫里 他曾经介绍过大、小梁子的来历“六百年前,明初永乐年间,大梁子地域还荒无人烟,这里水塘遍布,沟渠纵横,只有海河沿岸的一块脊形高地处于包围之中。就在现渡口以南不远处,还能依稀可见。一百七十多年后,明万历年间,才有朱,李,温三姓人家迁移到此处定居,以打鱼为生。随后,捕鱼的人大增,芦苇帘子遍布,以至难以辨认。人们经常错收了别人鱼篓中的鱼虾,于是大家既定俗成,以一条土捻为界,这条界线大约在现老大楼和青年点(现在的卖饸饹面这一溜)之间。西面住的人家使用矮一点的芦苇帘子,东面住的人家使用高一点的芦苇帘子,以此区别。
人们称西面为“小帘子”,东面称为“大帘子”,逐渐形成了两个自然村落,不知何时竟被人们叫成了小梁子、大梁子。”
老弯道与于家堡高铁站
京津城际高铁于家堡站邻塘沽南站,原名老弯道。1878年,李鸿章创办中国近代第一个机械化煤矿--开平矿务局。1886年,开平煤矿“积煤日多,欲运煤而路不畅”,李鸿章奏请组建开平铁路公司,把铁路延伸到天津。1888年3月,铁路修到塘沽,建塘沽车站(现塘沽南站),它经过老弯道,是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
(图片来源:新塘沽论坛)
李学韩称,光绪十四年(1888年)初建塘沽车站时,于站北设人字线,列车进站、首尾换项,机车转盘调头,运转不便。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今天于家堡站位置设弯道迂回线8.2公里,拆除了人字线。日本侵华时期,将塘沽站(现塘沽南站)由京山线上剔除,不再绕行塘沽站。剩余部分拆除,改称塘沽支线,并在塘沽站南铺设调车用6股铁路,塘沽人称“下六股”。原弯道路基上有人建房居住,称为“老弯道”。时过70余年,在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弯道遗址,将要建起现代化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于家堡车站。
(图片来源:网络)
“上八车”“中八车”
李学韩表示,如今并不显眼的黑猪河,曾有过一段参与洋务运动的历史。它南起海河下游的河头,北接北塘西的永定新河,全程18.5公里。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但长期以来,以人工土法生产,产量很低,不能满足作为洋务运动中心的天津近代工业生产的需求,如果从国外进口“洋煤”,不但价格高,而且供应困难。1876年,李鸿章命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勘察了唐山开平一带,发现了大煤田。1878年6月20日,李鸿章获准成立开平矿务局,在唐山乔家屯“采用西法”开采煤。1881年,开平煤矿开始出煤。开平煤质量好,尤适合轮船使用,加上价格低,很快畅销天津市场。不但终止了“洋煤”进口,而且远销上海、福州等地,并开始对外出口,塘沽是重要的运出港口。为开辟产地与塘沽的运煤通道,李鸿章在唐山、芦台之间开凿了一条运河,叫“煤河内运河”。开平煤可以经蓟运河运到北塘,在北塘蓟运河与塘沽海河之间又开凿了一条四十来里长、宽十二丈、深一丈五的运河,叫“煤河外运河”,连通蓟运河与海河。
(图片来源:网络)
1882年,运送开平煤的内外运河全线贯通,开平煤实现了河道运输。到1887年5年间,由该河道共运送开平煤约四十万吨,占同期开平煤矿产量的一半。那时这条运河上行驶着满载煤的船远远望去像一群黑猪,人们便把这条河俗称为“黑猪河”,这个俗称随之流传下来。
(图片来源:天津市旅游局)
人工开凿的黑猪河,还串起了两岸的鱼米之乡。人们利用黑猪河的灌溉条件,在四道桥一带创办了股份制的农场,它是现塘沽农场的前身。在黑猪河上开凿了一条支流四丈河,在四丈河上又开凿了多条支流,引来黑猪河河水灌溉周围田地。河沟纵横,使得周边出现了“头道沟”、“四道沟”、“六道沟”等地名。灌溉之利使这这一带稻田飘香,是滨海地区最早的水稻种植地区之一。南方使用的扬水机器水车也应用到这里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出现新的计算土地的单位,以一个水车所能浇灌的面积约15亩为一“车”,所以在这一带出现了“上八车”、“中八车”、“下八车”等地名。
来源:寻找故事的结局 记者:任东海 通讯员:李学韩 文:周伟 趣塘沽、新塘沽论坛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