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道总裁智瑶: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俗话说,一力降十会。当绝对力量足以压倒对手的时候,就不需要拐弯抹角,搞些偷偷摸摸的小手段了,所以强者的信条永远是这六个字:简单、直接、有效!

春秋时代,晋国大族的智瑶是强者,也是这个信条的重视信徒,所以,当他垂涎韩、赵、魏三家的土地时,直截了当地伸出手来,笑嘻嘻地跟人家说:“拿来!”

第一个遭到智瑶勒索的是韩氏,当时韩氏的家主是韩康子。

史书关于韩康子的记述少之又少,所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有办法清晰地描绘出来。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相对于以硬碰硬的赵无恤,韩康子是个易于屈服的“贵柔”之人。

来自智瑶的最后通牒就摆在桌子上,韩康子对此一筹莫展,不住叹息。

把地交出去吧,自己舍不得。谁能保证这是智瑶的最后一次索要?

可是如果断然拒绝,说不定这头老虎马上就要把自己吞掉。真是进退维谷,愁煞人也!

韩康子手下有个叫段规的谋士这时站出来为他分忧,段规对韩康子言道:“以实力论,我们万万不是智氏的对手,而以智瑶的贪暴性格,若不答应他的无理要求,恐怕会立即加兵于我韩氏,而剩下两家见有利可图,很可能趁乱出兵,瓜分我韩氏的土地。如此一来,我们腹背受敌,后果堪忧,所以不妨先应允智瑶的要求。照我看智瑶不会就此止步的,他肯定会接着向魏、赵两家索要土地,我们不妨因势利导、静观其变。”

韩康子听段规说得有理,于是“痛快”地将土地割给了智瑶。

正如段规所言,获得土地的智瑶并不满足。

所谓食髓知味,一次成功足以诱发第二次尝试,更何况这“尝试”原本就在智瑶的计划之中呢!

于是智瑶肥腻的大手又伸到了魏氏家主魏桓子的面前。

魏桓子和家臣任章又重复了韩康子和段规的“演算”,于是也“有荣与焉”地献出土地。

而当智瑶的手摊在无恤的面前,无恤给韩康子和魏桓子上了一课: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妥协和屈服,更有奋发和抗争!

“想要我‘皋狼’之地,真是无耻极矣!凭什么?我偏偏不叫你如愿!”无恤心里火冒三丈,脸上仍是那副波澜不惊的表情。

被无恤拒绝后,智瑶只有立刻发兵,将赵氏击垮打服。

无恤对这一切早有预料,也摆开了死战到底的架势。

不过让他大跌眼镜的是,在他与智瑶的斗争中,韩康子、魏桓子这两个被智瑶欺负的“受害者”竟然再次站到了智瑶的一边!

其实,韩康子、魏桓子虽然愚蠢,但他们也有自己的逻辑。

在智、赵两家的大对决中,他们显然更加看好实力绝对占优的智氏。

所以这才与智瑶达成协议,组成三家联军,希望能够在灭掉赵氏后三分其地,壮大自己。

韩、魏两家的如意算盘打得响吗?

面对三家联军的滔天气焰,勇敢果决如赵无恤亦只有暂且退避。

他能退到哪儿呢?无恤想起了父亲赵鞅临死前的嘱托:若有事可退守晋阳!

赵鞅之所以如此看重晋阳,是有道理的。

董安于是赵氏的家臣,最得赵鞅倚重。

晋阳向来是赵氏一族的根本,赵鞅当然不敢疏忽,所以当他挑选修筑晋阳城的工程负责人的时候,就选中了董安于。

董安于的先祖就是大名鼎鼎的“古之良史”董狐。

董安于主持修筑的晋阳城十分特别,都是用炼化的铜来作宫殿的支柱,而宫殿里主体部分都是砍伐山上的荆木搭建而成。

这在当时确是一个创举,因为这样建城,花费的成本太高,且容易因“奢侈”遭受讥讽和批评。

人们会说,宫殿是用来住人的,你为之耗费如此物力财力,有必要吗?

不过,董安于如此作为并非多此一举。

首先,若赵氏后人退守晋阳城,又遭敌军围城,那么矢尽弹绝的时候,赵家军就可以拆除铜柱,炼化之而铸造箭头。

而宫殿主体的荆木非常的坚实,“虽劲竹不能过也”,所以又是制作箭杆的好材料。

可是,董安于没能看着它一手规划的晋阳城修筑完毕。

他的智谋实在太过厉害,屡屡为赵鞅出谋划策,助赵氏摆脱危难,所以被有心吞并三家、独霸晋国的智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智瑶屡次向赵鞅施压,要他处决董安于,不过都被赵鞅给顶了回去。

直到赵午违背赵鞅的命令,赵鞅在董安于的建议下将其诛杀,引发了范氏、中行氏之乱,这才给智瑶抓住机会。

智瑶将董安于定为始乱祸首,而这时经过经年战争,赵氏已经元气大伤,赵鞅再也顶不住来自智瑶的压力,但董安于与他感情深厚,且为他赵家立下汗马功劳,要他杀死董安于,他是无论如何也下不去手的,于是左右为难、日夜忧虑。

这时,董安于再次挽救了赵家,他的方式就是牺牲自己的性命。

传说他临死慨言道:“唯有我死,赵氏才可以获得安宁,晋国才可以获得安宁,我死得太晚了!”其忠勇刚烈真叫人感叹。

董安于虽死,晋阳城却要修下去。

在撒手尘寰之前,他向赵鞅推荐了下属尹铎。

赵鞅十分信任董安于,于是任命尹铎为晋阳城主管。

尹铎并非一个因循之人,而是有着强烈的全局观。

他问赵鞅:“晋阳最终要建成什么样子呢?是要它成为一个以生产为主、提供粮食赋税的都邑,还是把它建成一个危急时用来保命、可供守卫的城池?”

赵鞅心想董安于果然没有看错人,于是欣然答道:“我要把晋阳城修建得固若金汤,让他成为这广袤大地上的一个坐标、一个丰碑,屹立万世而不倒!”

尹铎有了计较,开始不计代价,放手修城。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了,钱粮如同流水一样花了出去,而尹铎的晋阳城建好之日却遥遥无期。

这时赵鞅派人告诉尹铎,要他拆去永远也建不完的围墙,而这些围墙在50年前董安于就开始着手修建。

尹铎对赵鞅的命令置之不理,仍是盯着那个“固若金汤”的终极目标,一步步稳稳地走下去。

这种不服从命令的行为自然激怒了赵鞅,为怒气所裹挟的赵鞅甚至想将尹铎杀死。

这时众大夫开始劝说赵鞅:“尹铎时刻保持警惕,曾说:‘思乐而善,思忧而惧,人之道也。’他加高城墙是防患于未然,是为了赵氏尽忠,还望将军三思而后行。”

赵鞅恍然大悟,不仅不再责怪尹铎,反而嘉其忠勇。

得到肯定的尹铎进一步减免赋税,将四方之人都吸引到了晋阳城。

(0)

相关推荐

  • 晋国内斗总决赛:三家分晋,春秋落幕

    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92年,由赵氏家族内部矛盾引起的晋国六卿内战,最终中行氏和范氏落败,被淘汰出局. 自从中行氏和范氏被灭之后,晋国就只剩下了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四家卿族,其中要数智氏的实力最为 ...

  • 通鉴道场2•智氏之亡

    智氏,晋国大夫之家,实力强大到可以控制国家命脉. 智氏亡于智伯,故事从智伯的爸爸选接班人讲起. 一,选谁做接班人 智伯的父亲智宣子打算让智伯(另一个名字叫智瑶)为他的接班人.智氏的族人智果劝谏,说不如 ...

  • 资治通鉴第一卷 决策术

    决策术 在管理中,决策是非常有用的技术.管理大师西蒙曾经说,管理就是决策. 智瑶要求韩康子向自己贡献土地,韩康子不想给. 段规劝道:"智伯追逐利益又刚愎自用,不给他土地,他一定会带兵攻打我们 ...

  •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三家分晋 豫让刺赵襄子

    故事从晋国的智宣子开始. 他想让智瑶做继承人.家人智果劝他说,智瑶哪里都好,就有一样,很不仁厚.要是让他做继承人,智氏宗族会消亡在他手里啊. 但智宣子不听.智果一看这情形,就赶紧脱离了智族姓氏,改姓为 ...

  • 晋阳之战探微:对比智瑶与赵无恤,是时候抛弃过去的刻板人设了

    司马光的论述 在论及晋阳之战智瑶以胜取败的原因时,人们大都依照儒家的传统,将其与吴王夫差等人相提并论,认为他们"不行仁义而务广地",是"极武而亡"的典型.到司马 ...

  • 败家子智瑶,三家分晋

    春秋末年,晋国智家选了智瑶为嗣子.一些族人急忙脱离智家,说:"有他,智家要大难临头."智家还真的毁于他手. 智瑶果真不靠谱吗?史书上记载智瑶身材高大,长得帅,能射箭能驾车,还有文化 ...

  • 【晋国智瑶|本是天下之主,最后唏嘘落寞,...

    [晋国智瑶|本是天下之主,最后唏嘘落寞,谁是幕后推手?] 晋国曾经有个君主,叫做智瑶,这个人的品德很差,有一次,他在宴会上戏弄韩康子,并且轻慢韩康子的策士段规,当时,智瑶的同族智国听到这个事情后便规劝 ...

  • 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

    相关合集 四大刺客 共4个词条7阅读 专诸 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 聂政 战国四大刺客之一,刺杀韩相侠累 豫让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 查看更多 人物生平 知遇之恩 豫 ...

  • 三家分晋:智伯瑶费尽心机,为什么最后棋差一着

    春秋末年之际,晋国的内讧在不断的上演着.当时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番乱象,本来实力比较强劲的晋国,因为这些内容最终大权都已经落在了他人之手,而势力也逐渐的衰微了下去.当时有6个有实力的家族,在一瞬间拔地而起 ...

  • 春秋时期的“木马计”,晋国的智氏以铜钟灭了邻国

    智氏之所以一跃而成为晋国的第一强族,是因为此前消灭范氏.中行氏的时候,智氏将两家的土地全部占了. 那个时候,智瑶已经做了智氏一族的当家人. 无恤是赵家的庶子,继承赵家基业存在诸多阻力. 智瑶却是智氏的 ...

  • 春秋传奇:郑简公朝晋暮楚,智武子分军疲敌

    公子婴齐死后,楚共王进右尹壬夫为令尹.壬夫性情贪鄙,索赂于属国,陈成公不能堪赂,于是派辕侨入晋请服.晋悼公大合诸侯于鸡泽,再会诸侯于戚.吴子寿梦亦来会好,中国之势大振.楚共王怒失陈国,归罪于壬夫,杀之 ...

  • 【南阳人文】躬耕旧地 书院春秋——卧龙书院:智圣流芳

    卧龙书院:智圣流芳 书院春秋 屋檐装饰 展开剩余77% 古风古韵 观赏游览 书院一角 教化传承 故城西南,有卧龙岗:武侯祠中,有卧龙书院,又称"诸葛书院". "王佐奇才, ...

  • 三家分晋,智伯瑶水淹晋阳反被淹,战国时代开启

    晏子 晋国衰落,封建社会萌芽 晋国到晋景公时,国力开始衰退,晋国六卿逐渐强大,把持朝政.,其中,以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最为强大,兼并大量土地,形成了最早的地主阶级,出现了雇农阶层,封建社会逐步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