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如何将立面设计的速度提高300%
来源:一只建筑精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只有我是最后几天一边渲染一边设计立面的吧!
隔壁室友:为什么不用参数化一键生成立面呢?
我: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空间可识别性在观感之中的美学原则……
隔壁室友:说人话!
我:我不会用Grasshopper……
我还不信了,难道不用参数化就做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立面吗?
▼
华盛顿高地上发生了件新鲜事,伴随着“激活校园计划”,医学院研究中心(Ps:就是医学院系馆)即将坐落于城市之中。它不仅要具备一流的实验室和模拟中心,也要展现高等教育学府的风貌,还要成为当地代表新生力量的、活力四射的新枢纽。
△ 场地平面图
■ 先看场地:
这么小一块地,旁边还有两个高层?体块上没有操作空间了,先顺应周边建筑的轮廓线起一个高层吧。
△ 体块
年轻人的建筑就应该有上升的姿态,因此我们将体块在临街一侧向上收缩。
△ 体块变形
■ 再看功能:
建筑的功能需求很简单,主要为教学空间(教室、实验室等)和公共空间(多功能厅、会议室、讨论室等)以及小部分的办公空间。那就有两种组合方式:
①垂直组合:根据私密性的需求,公共空间在下,教学空间在上。这种方式分区明确,但是公共空间与教学空间结合不紧密。
△ 垂直组合
②水平组合:根据教学空间,在同层配置相应的公共空间。这种方式空间联系性强,但是交通流线混乱。
△ 水平组合
两者比较一下,我们采用水平组合的方式。其问题也很好解决,垂直流线乱那就加一个交通体。两个交通体分别服务于公共空间和教学空间,形成环路。
△ 增设交通体
■ 接下来看平面:
我们将服务空间放在中间,被服务空间(教学空间和公共空间)位于两侧,并由两条走廊相连,保持联系的同时避免相互干扰。
△ 平面布局
再完善一下细节,很快啊!两分多钟以后,这个方案就做完啦。
△ 方案完成
■ 最后就是立面设计:
打开收藏夹挑几个好看的。
强化楼梯肌理?虚实结合?玻璃幕墙?
△ 各种立面形式
“造型还要再推敲。”这句话听起来熟悉吗?
生搬硬套不可取,我们先分析这个立面该怎么做。
很棒的分析过程,但这只是在第一层。
线形思维模式下,A导致了B,B导致了C,如果C有问题,那么就修改B。为了垂直连接上下层,我们设置了一些楼梯,但这只是在重复性上下台阶,单调又无趣,那我们就把不同的楼梯混合使用。
好像…没什么问题?
再举个例子:由于肾上腺素飙升,坐过山车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刺激,喜欢过山车的人绝大多数也会喜欢海盗船、大摆锤、蹦极等等。
激发我们感受的是物体的特点、功能,而不仅是形式。无论楼梯改成什么样子,其本质特点和基本功能是无法改变的。
毕竟楼梯不一步一步重复性上下台阶,还要三步并一步反复横跳不成?
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功能”,让它不仅仅是一个楼梯。
注意看,我要变形了!
楼梯由梯段、平台、扶手三部分组成,先看看它们可以怎样变化。
■ 在平面上:
通过加宽平台,可形成活动、休憩空间,比如活动区、观景台;通过加宽梯段,可形成停留、观演、阅读空间,比如看台、多功能厅。
△ 楼梯平面变化01
△ 楼梯平面变化02
■ 在空间上:
中间平台将楼梯划分为三个高度不同的空间。0.5层高,可用来做储物室;1.0层高,可形成错层的效果;1.5层高,可用做门厅等放大节点。
△ 楼梯空间变化
这些方式被应用到立面设计之中,只需要4步就可以完成一个立面,四舍五入就算是一键生成立面,没问题吧。
第一步,细化空间布局
按照从下至上空间活力和私密性逐渐增加的方式,将教学空间和公共空间分为四个区域:
① 公共区:主要为各类教室,是建筑中使用最频繁的区域。对应的公共空间为门厅、礼堂、活动室等人流量、体量较大的空间。
② 实验区:主要为模拟中心等实验室,考虑到研究人员的临时讨论与放松,对应的公共空间为独立自习室和观景台。
③ 学习区:主要为办公室,对学术氛围有较高要求,对应的公共空间为共享学习研究大厅。
④ 交流区:主要为研讨教室,是建筑中最活跃的区域。对应的公共空间为酒吧、观景台和休息区。
△ 内部空间划分
第二步,选择楼梯形式
好空间都是浪费出来的,首先排除布局紧凑、效率最高的平行双跑楼梯。由于两侧走廊都需要到达公共空间,尝试剪刀楼梯。但是剪刀楼梯占据的空间较大,而且实在太容易迷路了,不适合闲逛。
△ 剪刀楼梯
我们删除部分楼梯,再尝试直行双跑楼梯。此时楼梯的排列方式对空间影响较大,灵活性较强:既可以交叉布置,达到快速通行的目的;也可以并列布置,增加内部空间的人流量。因此我们选用这种方式。
△ 直行双跑楼梯
第三步,调整楼梯位置
根据楼梯与内部公共空间的关系,将对景观要求较高的空间前置,强调楼梯的连接性;将自身功能完整的空间后置,保持空间的连续与完整,使楼梯成为观景走廊。
△ 功能体块
第四步,丰富游览路线
调整楼梯的位置、方向与形式,并结合通高空间。各分区内楼梯集中与外部,且与公共空间结合紧密,为“强连接”;各分区之间楼梯多位于内部,为“弱连接”。
△ 游览流线
经过一系列操作,我们就得到了一个这样的空间。
△ 内部空间设计
△ 内部实景照片
最后根据空间私密性与透光性的需要,选用陶瓷玻璃组装玻璃幕墙。
△ 结构与材质设计
搞定!打包,上传,关机!
△ 设计完成
什么,还有其他三个立面?
花里胡哨不可取,有主有次才能突出重点,再说这都几点了,收工!
△ 鸟瞰实景照片
这就是 Diller Scofidio + Renfro(DS+R建筑事务所)在纽约华盛顿高地的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 ,让我们再来看一遍全过程。
△ 生成全过程
▼
建筑精有话说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通过对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分析,在这里想聊聊立面设计,也就是建筑表皮。
建筑学中,“表皮”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表皮最基本的作用是边界,它划分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在由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到后现代建筑,再到后信息时代的过程中,其发展呈“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的趋势。
1.古典建筑中,表皮依托于结构
阿尔伯蒂认为,建筑首先是被裸露地建造出来,然后才披上装饰的外衣。表皮是结构的结果,并掩饰着结构的本来面目。
由于建筑主要为墙承重式结构体系,四周都有厚重的墙体。所以这一时期的“表皮”更倾向于“表层”的含义,即附着在承重墙上的、具有装饰性的浮雕、彩绘和花纹,它们和门窗一起组成了建筑立面。
建筑立面同时具有了“功能性”(承重墙)和“装饰性”(表皮),基于此,森佩尔提出了“墙的衣饰”的概念,认为是装饰物而不是墙体塑造了空间,自此表皮成为了建筑设计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古典建筑立面的特点为:强调正立面、线脚、花纹与装饰。
△ 古典建筑立面
2.现代主义建筑中,表皮依托于空间
伴随着工业革命,钢铁、玻璃和钢筋混凝土使得墙体从承重结构中解放出来,表皮失去了其功能性。现代建筑师们反对古典建筑中冗杂的装饰,如洛斯提出的“装饰即罪恶”。在这个过程中“空间”的地位被无限制地提高,表皮被要求作为内部和功能的展示,变得越来越轻薄、透明,又失去了其装饰性。这也标志着表皮不再具有独立的地位。
现代建筑立面的特点为:连续的表皮,玻璃和钢的运用,表皮展现空间。
△ 现代建筑立面
3.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表皮和功能地位相当
后现代主义出现的目的为反现代主义,他们认为现代主义的设计都是冷冰冰的功能体块。建筑除了功能之外,还应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展现在地性和人情化。这促使了表皮的第一次崛起,具备了“象征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表皮与功能的关系从“附属”变为了“联系”。而现代主义牺牲表皮基本功能来达到最小厚度这一方式显然无法承担复杂功能空间的需要,因此表皮开始形成了多个层次,厚度也在逐渐增加,甚至出现了表皮空间。
后现代建筑立面的特点为:象征含义,复合表皮以及表皮空间。
△ 后现代建筑立面
4.后信息时代中,表皮与功能的对应关系解体
建筑业的发展往往与时代进程密不可分。网络的蓬勃发展缔造了今日的世界,媒介成为人类感官的延伸,特别是图片数量的爆炸式增长直接影响了建筑设计。我们已经习惯了从图片来认知与设计,思考建筑在哪个角度拍照“好看”。
“颜控”直接推动了表皮的第二次崛起,也形成了两种设计理念:
第一种认为,表皮塑造了建筑形象:因此其与内部空间完全可以是不同的逻辑,甚至可以脱离内部空间而独立存在。
△ 表皮建筑立面01
第二种更为激进,他们认为表皮的可能性被完全低估了:表皮可以是结构,可以是屋面;表皮可以形成饰面,形成楼层。表皮是建筑的主导因素。
△ 表皮建筑立面02
5.小结
或是觉得好看,或是不知道如何设计立面。参考几张图片后,方案被包装成一个玻璃盒子,通过窗台和悬挑来强化线条,接着就是反复修改开洞与虚实关系。
这时便会疑惑,找的参考图片明明很好看,怎么总是站不住脚呢?我们常常思考“如何做”,而忽略了“为什么”,而且对于建筑的评价是很主观的。就像福斯特都决定不了自己的建筑被叫做“子弹塔”还是“小黄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立面,怎么能感动其他人呢。
其实各种立面设计理念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提高立面设计速度,关注的重点要从“我这个表皮怎样做好看?”,转换到“我想要什么效果?选择哪种形式的表皮?”剩下的就是不断不断不断不断不断地积累呀!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你是怎样看待表皮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呢?欢迎留言来和阿精一起讨论~
▼
图纸 & 实景照片
△ 1层平面图
△ 2层平面图
△ 5层平面图
△ 8层平面图
△ 10层平面图
△ 11层平面图
△ 12层平面图
△ 14层平面图
△ 实景照片01
△ 实景照片02
参考资料:
[1] 陈镌,莫天伟.从建筑表皮到表皮建筑[J].新建筑,2008(05):50-56.
[2] 陈志毅.表皮,在解构中觉醒[J].建筑师,2004(04):16-19.
[3] 冯路.表皮的历史视野[J].建筑师,2004(04):6-15.
图片来源:
1. 图27、图28、图31、图38、图39、图40、图41、图42、图43、图44、图45、图46、图47、来源于谷德设计网。
https://www.gooood.cn/medical-centers-new-roy-and-diana-vagelos-education-center-columbia-university-by-diller-scofidior.htm
https://www.veer.com/photo/149718890?utm_source=360&utm_medium=imagesearch
https://baike.so.com/doc/6251326-6464737.html
https://www.veer.com/photo/148668172?utm_source=360&utm_medium=imagesearch
5. 图36来源于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758cbe0100pv1t.html
6. 图37来源于archgo建筑网。
http://archgo.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96:nordwesthaus-by-baumschlager-eberle&catid=81:activity-center&Itemid=100
7. 图4、图26、图29、图40为作者改绘。
8. 除上述外所有配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内容与所作评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案例拆解与分析源于作者个人主观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