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读书会才知道,不是每一本书都只有鸡汤
最近做读书会做的有点多,比如今晚,冒着严寒,在2020年最冷(目前)的一天,去给一所公立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做了一场关于个人成长的读书会。周末还有另一场。
一件事情一旦做得频繁了,你就会从中发现很多问题。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
首先是自己的。做一场活动,每个细节都会影响成效,进而影响客户体验,结果导向影响后期的工作推进。
今晚在茵茵带领活动的时候,我突然才想到应该加入之前读书会的照片给大家作介绍,因为今晚的对象是全新的,从来没接触过读书会,对阅读也相对有些困难,为什么要做,来的目标是什么,能得到什么,没有说得特别清楚,导致大家没有跟着节奏走。
其实对于一群没有强烈成长需求的人来说,梳理目标非常重要,不然谁会在忙碌了一天拖着满身疲惫来听你的一场无关痛痒的分享?你成长你发财关我什么事呢?我又不可能得到这样的成长。
自嗨不等于大家嗨,一场分享,戳中痛点并给出积极的解决方案,可以真正持之以恒有效实行,才是真的达到标准。于是我赶紧趁茵茵分享的时候当场改课件,这其实不应该出现的。
最近接触到很多人,线上线下都有,每一次拆书,都发现读者的共同点是:把每一本书都看成鸡汤了。
无论看什么书,输出的都是书里的金句,再无其他。
然而一本真正有用的书,最好的价值是可践行的办法,而不是金句。
通过读一本书,反思自己,列出践行清单,逐条执行,这本书才算完成它的第一次使命。
如果看书只是为了摘取鸡汤,根本不必要看,网络上一搜一大堆。
然而还是有很多人喜欢这样做,一是摘取鸡汤很容易,看起来似乎也很有价值,让人特别有认同感;二是有成就感,还不用实际操作,这么看书,轻松快乐。
但是这真的是在浪费时间,如果这本书只有鸡汤没有方法论,那就是一本垃圾书,大家时间都这么宝贵,何必浪费在一本垃圾书上面呢!刷刷某音追追剧可能还更香。
如此一感触,真的觉得,我们的共读营是时间出现了。怎么找出方法论,一起监督践行,把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高效地获得一本书的方法,并有人陪你跟进执行,想想就浪漫美好。
这么一想,我今晚可能又要加班了,明天共读营海报得出来呀,估计很多人等着报名(自我感觉良好)。
回归到今晚的读书会。
今晚的对象是年轻的一群幼儿园老师,相对来说大家工作压力比较大,来自家长、幼儿、社会的各种不理解,还有薪资相对较低,大家的幸福感并没有这么高。
如何提升幸福感,找到工作的价值?
有老师在便签写了很多心得,却没有勇气举手分享,是因为长期的不自信还是因为暂时没找到方向?
其实幼儿园老师有很多特长,我就见到过有把幼儿简笔画做成系统课程的,也有人把育儿过程写成指导丛书的,工作其实只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如果你把经验当成财富,那积累经验其实就是积攒财富,这么一来,工作就快乐了。
每一场读书会,目标不一样,主题不一样,方法就不一样,用户得到的价值却应该是一样的:获得从未有过的体验,得到翻倍的价值,这才是运营的成功。
愿今晚参加读书会的幼儿园老师有一个关于明天和将来的好梦,感谢茵茵同行倾情陪伴,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干活充满收获感。
晚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