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书柜|《全球化地图——认知当代世界空间》杜兰、马丁等著(2011年版)

《全球化地图——认知当代世界空间》(中文第2版)(法)杜兰、马丁 等著,许铁兵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全球化地图》作者简介


  • 玛丽-弗朗索瓦·杜兰,巴黎政治大学地理学教授,该校制图中心负责人。

  • 菲利普·克平斯齐,巴黎政治大学政治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巴黎政治大学讲师。

  • 伯努瓦·马丁,巴黎政治大学制图中心制图专家,法国奥尔良大学讲师。

  • 戴尔凡·普拉西迪,巴黎政治大学政治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同时在巴黎政治大学、法国里昂城市大学和里昂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 贝特郞·巴迪(序言作者)(Bertrand Badie)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和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政治学博士学位。他的学术生涯始于巴黎第一潘索恩·索邦大学,在此期间,他担任助理讲师(1974-77年),然后担任助理教授(1977-82年),之后成为奥弗涅-克莱蒙-费朗第一大学的正式教授。自1990年起担任巴黎政治学院的讲师,并于1994年至2003年担任该学院新闻收藏的编辑。他的研究重点是社会学和国际关系理论,比较政治,多边主义,国际舆论,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演变和主权以及政治文化。2006年至2010年期间担任国际政治科学协会副主席。贝特朗·巴迪撰写了近四十种出版物,包括《外交文凭》(2002年),《国际和平与发展》(2004年),《多边关系》(2007年),《国际关系》 《政治科学百科全书》(合集),2011年,《幽默的时报》。国际关系论(2014),《社会关系与世界报》(2016),《南方革命》(2018),《法国教书》竞赛(2019),《政治学手册》(2020年合集)和《重新思考国际关系》 是他的最新著作,于2020年出版。

《全球化地图》内容简介


如果说,全球化使得世界更加复杂,那么,作者们也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使读者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立即更为清晰,就像在一个信息流动中形成的图像定格。当然,世界变迁的速度也将使我们不停地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不断地深化自己的理解。本书设计成一种工具箱形式:采用对开双面结构,内容简洁、不仅是本图册,更是个真正的工具箱:由一位制图专家、一位地理学家和两位政治学学者集体构思,是巴黎政治学院15年专题教学的结晶,可谓“全球化百科全书”。由巴黎政治学院制图中心所制作的地图和图表无疑构成了本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参考资料。据译者的“译后记”说明,本书是巴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研究生“世界空间”课程的一本图册,译者“期待本书的出版能为中国国际关系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在方法论,在交叉学科和在国际视野上能够有所启迪和有所帮助”。

《全球化地图》序言 (贝特郞·巴迪)


从国际性到全球性

学界关于领土议题的激烈辩论也许已告一段落。已成为老调话题的全球化正在证实着以下看法: 地理距离不再是一种障碍,边界再也阻挡不住什么东西,而互相依赖性则使得距离和边界丧失了其含义的关键部分。如此,世界越来越不是威斯特伐利亚型的 (由排他性主权国家组成。——译者注), 不再像一套旧式的镶嵌工艺品 (功能齐全、自成体系的意思。——译者注); 如今,国家主权正在丧失其领土形式,而与此同时,国家利益正按着妥协交易和管理共同财富的复杂逻辑在重新界定和组合。

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仍然有人为了领土而丧生,不过不再是为了那种传统的征服或拓展领土,而是为了争夺领土属性的关键成分。虽然,领土已经至少局部地失去了其物质价值,但仍然保持着其象征意义和表述形式。这种矛盾其实只是表面的: 领土不再具有从前的工具价值性,但完整地保留着表述功能。所以,领土的终结并不能够与放弃对空间的整个参照混为一谈,比起以往任何时代,空间更处于社会科学的关注核心:  任何行动都离不开空间,但空间越来越非物质化,不再一成不变和被明确界定。

这种空间的“解放” (释放) 在当今世界许多层次上得到了证实,正如本书所详细描述和介绍的。今天,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以及对此的认知体现在多个层次上: 国家空间正在失去优先参考性,而与此同时,一方面是局部 (当地) 空间,另一方面是超国家地区空间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参考性。即便属性也越来越摆脱领土框架的约束,在越来越远离领土形式的多空间化层次中体现出来。

只要属性联系与已建构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松弛现象,领土框架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适应属性 (建构) 方案。更糟的是,这类属性方案对于领土权而言,变得更具有破坏而且根本无法性,因为它不仅质疑已建构领土的合法性,做到与其他属性方案相对抗,除非是采取族群清洗的途径,甚至是通过大屠杀的极端方式。

如今,各种认同空间正处于海外侨民和移民网络的推动之中,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并随着焦点的流动更具收缩膨胀性,它们既彼此分离,又相互重叠,实际上呈现为触角扩散状或结晶网络化,是多种形式的和碎片化的。

企图把认同空间拘于边界关卡之内,依靠看守来加以屏蔽且严加防范,实际上意味着屈从于人为主观性,只会导致采取强制手段。这种行为本质上是违背全球化性质的,它忘记了如下的构思设想: 世界之未来恰恰就体现在人际网络、民众的流动和迁移上。

在这里,网络的概念以惊人的速度日趋深入人心并且得到证实: 这就是社会关系 (包括政治层次和经济层次) 的有效运作,更何况这种关系是非正式的、难以察觉和隐性机制化的。所以,网络社会关系是以一种否定领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它超越距离,透过世界,绕开封闭政策而自主地运作。网络社会关系以其自身方式重新解读着互济共性,成为新型暴力和新型属性的承载媒介: 对于一些人来说,它制造了隐性敌人;  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它却保障了异常复杂的调控管理。作为新型交换要素,它也使得传统对抗逻辑失去活力。

领土束缚的松弛并未能消除不平等现象,而恰恰相反,将其置于更大的可视度之中。在那些国家——民族规则强行划定政治界桩之处,空间化的现代进程 (或后现代进程) 更加显露出了社会不平等真相,却无力对此修正调整。按照美国学者斯卡拉皮诺 (Scalapino ) 对亚洲前景的看法,“天然经济领土” 将自然地胜出政治领土逻辑; 了解多个跨境增长三角区项目、注意经济特区的发展、观察台湾海峡两岸极为频繁的流通往来就能够比用旧式地缘政治观更好地理解今日东亚的结构变化。

回过头看,如今,所有的人都将处于其他所有人的空间之内,这不仅是由于有了新的传播技术,还因为各种利益日益相互依赖且非领域化,更在于空间是以流通和关系作为参照物,而不是以封闭共同体作为参照物。建立 (地域) 逻辑如今让位于交易逻辑,所以,空间更倾向于指一种交换的规模,而不再是指地域所在的规模。这种重大变化正彻底地改变着对于安全的看法,以及溯源向上对于冲突的看法。每个人的安全不再像以前一样,仅仅与其所在国的领土安全联系在一起,人们在其境内就如同生活在防守严密而又舒适的城堡之中。而现在,根据多种空间化的状况,安全是距离型的。对我而言的安全点对他人却成无安全点,我眼中的政治稳定点对他人则是缺乏卫生安全或是缺乏食品安全的场点.....

在这个新秩序中,国家安全观失去了原有合理性,而让位于集体安全观,后者又很快地演变为全球安全观。安全更受制于一体化进程,尽管一体化仍然显得势头薄弱,即便一体化进程还引发了某些紧张和暴力,但也绝不再是霍布斯、克劳塞维茨、韦伯或摩根索笔下的那种正面对峙性政治暴力。这些新型的国际社会暴力更令人想到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和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所指出的乱世无序逻辑或社会偏离逻辑中的新型冲突性,后者的分布完全不同于旧有形式,而是与社会的失落、排斥和侮辱边线相吻合的。

而与此同时,这些冲突也属于所有的社会成员,因为在实质上,每个人都与诸多行为体在国际舞台上的蔓延现象密切相关,昔日由国家所建立的那种垄断局面已不再为新型行为体所尊重。按照全球治理观的初步构想:  每个行为体都应当据此按照其功能去促进国际社会一体化的成功。然而,在这个更具有涂尔干式特征而不是韦伯式特征的世界内,比起单枪匹马的行事方式而言,互济共性式的运作显得更为有效,社会关系 (社会联系) 比起单边行为来说更具建构性,多边主义因而才更具有新型实用性并成为一种思考世界未来的崭新方式。

在本书的结论之处,作者们智慧地向读者们展示了对空间的另一种期望: 更加开放、更具吸纳能力的社会胜于关闭和排斥逻辑,在此,集体协商取代了单边行为。也许,这将是一个更多地在争议性中逐步建构的,而非单单由权力强化缔结着的世界.....

世界空间的概念就如此逐渐地形成起来。这一新概念不再仅仅把民族国家简单地罗列在一起,它拒绝把民族国家作为一种普遍和永久的论据,或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固定点,而是把社会因素重新引入世界博弈之中,观察各个社会对于服从边界逻辑的细微差异,更看重跨界层次上的流动性和流通,尤为重要的是,建构一个世界空间的前提无疑就是用相互依赖特征渐进地取代 (国家) 主权特征。

在一个日常人际交往更加密切、每个人都依赖于其他人的世界中,仅仅用竞争理由并不足以解释一切,特别是,这一点其实无法诠释当今世界秩序所承受着的主要病态:  国际一体化的匮乏或不足不仅成了新式暴力的源泉,而且也是导致产生沮丧和被辱感的根源,从而引发了所有的紊乱现象,例如,有些国家无力履行基本职能,甚至连传统上属于其本职的对公共财产的负责和管理都做不好。由于空间正在朝着一体化拓展,世界空间正在成为世界公共财产的存放保管者。

作为一种假设和一种理所当然地还处于未完成的组织建构,世界空间在实际内涵中包括一种国家间体系: 后者由来已久,具备着相应的规则和机构,且牢固实在,但是已经丧失了昔日对传统分析法界定的“对外事务”的垄断地位。同时,世界空间内也包含着一套复杂的属性参照体系,这个体系既不依照国家的轮廓,也不遵循世界空间的一体化模式来界定。这两个互相排斥又不得不共处的体系所产生的紧张形成今日世界秩序中的紊乱常态。

本书展开了对上述所有问题的探讨,是一种对国际研究方法的深刻革新,极好地阐述了在国际事务研究中法国学派的独特观点: 更多侧重社会学视角而不是单纯停留在政治层次上,更加关注多个行为体以及暴力和冲突的社会形式,更加突出互济共性和一体化而非拘于传统战争观和已经不合时宜的“权力政治”学说。总之,这种观点的核心在于对空间的审视解读观,空间不再是传统地缘政治类的和正统领土型的。

显然,这种新型国际背景要求人们在智力、科学和教学法上都有一个深刻的转变。应当从流动性、相互依附性和其一体化视角来考虑和认知当今世界,这就有别于习惯的国家框架和关注眼前利益的政界视野观。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应当掌握对波动性的表述并作到概念化展示,摆脱那种对敌人、边界和排他性属性的传统理解方式之束缚;  应当超越政治层面去了解社会;  更应当具有足够的胆略——尽管并不常见——去重新讨论各自学科的研究范畴。而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更需要提出新的见解,不仅应当超越旧式地缘政治学观,而且还必须努力超越传统国际关系学说,也就是说,不仅仅局限于停留在民族——国家之间关系层次上,而且是足够地正视和重视那些每时每刻地、直接或间接地、有意或无意地参与世界空间活动的社会群体和行为体,乃至个体。也许,未来世界空间的期望之处和不确定性就在于此。

贝特朗,巴迪 (Bertrand BADIE)

巴黎政治大学教授、国际关系学硕士课程负责人

2009年

《全球化地图》导言


世界之空间时态 (略)

全球化并非由于柏林墙的倒塌应运而生,它其实是不同时态与不同空间交错背景中具有多重形式的一个复杂进程,它也不会因为当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而停止下来,尽管全球化常被人们指责应当对这场危机负责。

在欧洲,尤其是法国,若干因素导致了各方面对此进程认知的困难。从工业革命时期起,随着海外市场的开拓和殖民主义的对外征服,社会上产生了对世界知识的需求,结果是以唯意志论的方式同时形成了若干类型的地理学:  一种是科学意义上的地理学,一种是国家政权的地理学;  一种是学校教授的地理知识,一种是社会流传的通俗地理观。在义务制和免费的公立学校中,地理课和历史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的是通过将相关知识本国化来强行进行国家建构和塑造国民属性和公民身份 (特别是在1870年法国败于普法战争之后的第三共和国时期)。在这种持续的世俗教育中,同时形成了一个通过叙述激荡历史来承载价值的文本,和一个既是有益的工具也同时被工具化了的、具体介绍世界各地物产和民众的地理学。这些基础知识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深深地植入了民族、领土、国家的概念。而所有涉及从区域到全球的流通、流通连接的产物、物质化或非物质化交换物、对于相异性和交融性的意识,在这种民族/国家概念中几乎全都被忽略不提。而所有那些涉及增长和发展的行为体 (公司、企业家、商人或者社团组织) 只是在介绍中被一带而过。正是这种对过去全球化的遗忘 (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下半叶) 使得人们在理解全球化现象突然加速的当今世界时显得知识如此匮乏。

1648~1945年: 长期时态,并不同步的经济和政治

从文艺复兴一直到冷战结束,政治思想家和地理学家总是依据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体系来描述和构思一个领土世界:  每个君主在其国境内保障臣民的安全;  各个并存国家之间的关系通过强国之间的平衡来得到调控,这一平衡要么是或多或少的稳定状态,要么是或多或少的暴力状态。然而,从15世纪和地理大发现起,全球化进程就已经开始编织其各种网络,开始制造远距离的稳定流动,从而将新的空间纳入其中。西班牙和葡萄牙主导的第一次殖民主义浪潮中,参与的行为体不仅仅是王室和君主,同样重要的还有贸易公司、商人以及冒险家们,他们把所发明的领土国家模式和商业资本主义传播到欧洲以外,勾画出了一种新的世界建构。

随后,19世纪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两次世界殖民主义扩张浪潮实质上是一些规模更大的兼具经济性和政治性的计划,其后果是把数量更多和类别更繁杂的各种社纳入“经济世界”体系之中。一方面是领土国家,另一方面是财富、人员的流通和社会政治模式的传播,这两者的并存形成了人类漫长历史的建构因素。(略)

结合不同学科、空间和时间,从六个关键视角认识世界

从1989年起,巴黎政治大学就采用跨学科的方式,教授“世界空间”这门研究生课程,从多/跨学科的角度不断深化,不论是地理学、历史学、政治社会学,还是经济学和法学,每门学科都在其中占有相应的位置。本书内容就是教学小组和本校制图专家的最新成果,当然,它既非夸张,亦非纯客观。

为了更加清晰地剖析全球化进程的复杂性,掌握其变化轨迹,更准确地对其不寻常的动力加以思考,并展开深入辩论,本书分为六大篇章。每篇章相对独立,但又与其他章节内容连接,互为参考。对于本书选用的地图和图表,读者必须进行对比,相互结合,注意数据之间的差异,同样也要了解不同的制图法和识图法——也就是所选用展示方式的变量和类型——才能够完整地加以理解。

(1)全球多类差异空间:  列举了南方与北方之间的巨大多样性和多类别的差异;
(2)世界之地区一体化:  介绍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民族——国家范围和在世界范围之间,以不同的速度、不等深度进行着的新型领土建构;
(3)各类型跨国行为体:  展示了那些相互交织、相互矛盾的,其分量不断上升,通过跨国网络进行活动的行为体;
(5) 在和平与战争之间:  剖解了当代冲突通过不同形式的持续存在、深重后果以及暴力的扩散;
(6)共创人类共同未来:  归纳了旨在面对复杂世界,试图对此治理的新型政策倡议。(略)

《全球化地图》目录


《全球化地图》封底荐语


  • 认知世界空间:全球化是由多个复杂进程构成的一种交织。处于实时信息浪潮中的每一个人,不论是获益者还是失利者都很难准确界定自己在其中的位置。了解这些进程需要新的认知理念和新的解读方式。

  • 行为体与网络:世界仍显规模过大,而国家层次日渐偏小。面对这一格局,地区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更何况对于这种处于世界和国家之间的中间水平界定不清、认知不一,而且未必总受欢迎。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宗教网络,还有犯罪集团:谁是在世界空间内展开活动的新型行为体呢?

  • 属性及其忠顺:如今,人类社会再次面临忠顺选择问题和共享普世价值问题。个体和集体认同标记的丧失实质上引发了属性/身份的重新建构(或多或少地以粗暴的方式进行着),导致了对多样性的管理更加复杂化。

  • 治理以及调控:这个世界更具流动性,更加可辨析,但同时也被深刻地碎片化。暴力的蔓延迫使人们超出军事和地缘战略观的视角,对经济、社会和政治各个因素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思考,力求作出集体回答,并进行调控治理尝试。

  • 全球化中巴西:巴西作为农业和贸易强国,充满着矛盾,不乏社会不平等。如今,这片土地上正尝试着种种创新:鼓励着公民参与,体验着民主制度,完善着多元文化,继续着族群融合,展开着文化创新。

  • 独具特色研究:《全球化地图》不仅是本图册,更是个真正的工具箱:由一位制图专家、一位地理学家和两位政治学学者集体构思,是巴黎政治大学专题教学的结晶,可谓“全球化百科全书”。由巴黎政治大学制图中心制作的地图和图表无疑构成了本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参考资料。

新理念书柜

新理念书柜|《哈佛经济学笔记2》陈晋 著 (2011年)

新理念书柜|《美国人的性格》费孝通 著 (2013年版)

社会学硕、博选读系列(随意排序):

藏书精选|《人文类型》雷蒙德·弗思著(1991年版)

藏书精选|《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迪尔凯姆著(1995年版)

藏书精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英克尔斯著(1992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社会问题》弗·斯卡皮蒂著(1986年版 )

精选|《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著 1994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文化的经济基础》(谢帕德·克拉夫、西奥多·马伯格著1989年版)

藏书精选|《自由、市场与国家》(詹姆斯·布坎南著1989版)

藏书精选|《美国阶级结构》(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卡尔著1992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透视:个人主义及其困境》(罗伯特·贝拉等著1992年版 )

藏书推介|《父贵子荣》克洛德.泰洛特著(1992年版)

藏书推介|《自我论》伊·谢·科恩著(1986年版)

藏书精选|《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艾伦·布鲁姆著1994年版)

藏书精选|《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亨廷顿著1989年版 藏书推介|《街角社会》威廉·富特·怀特著(1994年版)

藏书推介|《马克斯·韦伯》弗兰克·帕金著(1987年版)

藏书推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著(1986年版)

藏书推介|《生育制度》费孝通著(1981年版)

藏书推介|《跨出封闭的世界》王笛著(1993年版)

藏书推介|《近代上海黑社会研究》苏智良、陈丽菲著(1991年版)

藏书精选|《代沟》玛格丽特·米德著(1988年版)

藏书精选|《东方专制主义》魏特夫著(1989年版)

政治学硕、博选读系列(随意排序):

藏书精选|《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利普塞特著(1993年版)

藏书精选|《论民主》卡尔·科恩著(1988年版)

藏书精选|《论国家》弗兰茨·奥本海著(1994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政治》维尔著 (1981年版)

藏书精选|《国家的作用》罗伯特·赖克著(1994年版)

藏书精选|《国家间的政治》汉斯·摩根索著(1993年版)

藏书精选|《比较现代化》西里尔·E·布莱克编(1996年版)

藏书精选|《当代比较政治学》阿尔蒙德 & 小鲍威尔著(1993年版)

藏书精选|《比较经济制度》格鲁奇著(1985年版)

藏书精选|《公共选择》丹尼斯·缪勒著(1993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的权势集团》伦纳德·西尔克、马克·西尔克著(1994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人: 建国历程》(丹尼尔·布尔斯廷著1993年版)

藏书推介|《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刘绪贻主编(1987年版)

藏书推介|《美国文化和美国哲学》罗志野著(1993年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