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70 | 你所不知道的人情——
人 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人情这个话题不好说,这次是因为涉及人情所以不得不说,当然我是乐意的。
何为人情?简单来说,人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情义。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与人打交道,一个人只有与人交往才能成为人、才有社会、才有国家以及才会有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禅宗有则小故事,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情”存在的价值以及对于修道者的意义。有个普通家庭供养一位修道多年的禅师,某天为了验证禅师修为情况,女主人让自己的女儿坐在禅师的怀中,然后问禅师是否有感觉。禅师说心静如水,没有任何感觉。女主人马上把禅师赶出去,还愤愤不平地说:修道多年,没想到你修成个木头,从此不再供养。有不少修道人士认为“情”是修道的阻碍,情感去尽六根才能清净,但佛家也有“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的名言。一般来说,文人墨客似乎更合适谈“情”,又或者说女性更容易动“情”。管鲍之交是“情义”的千年典范;范蠡助力勾践复国又急流勇退,三次舍弃家财,无非是读懂“人情”二字。儒释道都谈修身,其实是在“谈情说爱”,佛祖之所以是佛祖,圣贤之所以是圣贤,他们不过是把“情”放大,把爱自己之“情”扩大为爱家人、爱身边人乃至爱天下人,没有“情”者既不能爱自己,也不能爱他人,更不能爱天地万物,还修什么呢?了凡先生通过行善积德改造命运,也是把“情义”扩大,把“私”缩小。没有“情”者,非人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人情很重要,并非中国才讲究,古今中外没有人能够抛得开人情。但在很多时候,“人情”二字是贬义,是无奈,当然也可能是某种向往。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惜他不愿意利用家族曾经的“施恩”、曾经的“人情”,所以晚年活得很凄凉,或许他明白“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所谓“人情”,有时候给人感觉就是“利益”,“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所以说所谓的“人情”是靠不住的。不过这里有个问题,我们说每个人都是有“情”的,但为什么由人组成的社会就无“情”了呢?社会常常存在“墙倒众人推”的做法,我们习惯了“人情如纸薄”,所以对此不以为然,看到“富贵多士,贫贱寡友”的情况,内心甚至还多一分坦然。谁之“情”?谁之过呢?
没有人情就没有社会,社会似乎是依赖人情而建立,但社会真正的进步依靠的并不是人情,反而是对人情的克制。社会大机器的正常运行,需要制度,人情有时候不过是润滑剂。在生活中,常常说“有熟人好办事”,但要是办事完全建立在人情的基础上,问题就大了。因为我们所有人认为“情义”有轻重,爱有亲疏,假如有熟人才能办事,没有熟人便不能办事,社会便乱了套。但制度是死的,人情是活的,让活的人情适应死的制度,好像是不通“人情”。但大多数人都知道,此路不通换条路,总有通罗马之路。制度也不会是“死”的,但一定有“死板”的人。
恋爱中的男女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说法,说明时间长了,另一方终于动情了。有人说“所有的人情,都是建立在世故的基础上的”,所以希望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份生活的诚信,少一些人情的世故”,因为“世故多败笔、人情多浮华”,也因为需要“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菜根谭》说“道义路上无炎凉”,每个人由于先天和后天各种因素,人与人有巨大的差异,但只要这个人是真诚、真挚的,他的“情”便没有大小高低之别。当然没有人说自己是虚假的人,因为这也是“人情”。假如“人情”让我们做不到爱天地万物,那就努力爱自己、爱家人以及爱身边的有缘人,这应该是我们需要坚持的,因为这是最基本的“人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