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美社:变奏
* * * * *
或许你还没有猜出这首曲子 却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她深深打动……
或许在一遍遍的聆听中你已不再对探究她的名字耿耿于怀,而只是一遍遍的听,一遍遍的听……
好吧,不卖关子了,让我再来细细品味一遍这首乐曲……
开篇,三个依次渐弱、渐强、渐远的提琴短音拉开了乐曲的帷幕,它象征着某种变化的开端与起点,一个特写。背景里微弱的不易察觉的弦乐连续音与其呼应,形成对比,象征着这种变化的普遍性。可见整个大地都在蠢蠢欲动。随之而来那一汩汩涌出的音符由钢琴奏出,如水般活泼灵动,你甚至你能听到那一次次水滴的声音。可见,刚才那三声弦音应该是冰雪的消融。引子至此。
之后圆号那浑厚有力、宁静辽远的音色勾勒出远方依稀朦胧的山的轮廓,随着曲调的的起起伏伏,你仿佛看到了真实的山就在那里,几支圆号的配合使得山峦的层次也愈渐清晰,——东方泛红了。
期间,钢琴那活泼的音符又再次出现,同时还多了一分不屈与顽强,仿佛是要冲破山石的阻挡,奔向哪里……
对,奔向那倾泻而下的洪水,——随着弦乐的再次出现,并被呈现到前景,你会真切感受到那种势不可挡,却也经历了蜿蜒曲折的滚滚洪流。此时朝阳已现,阳光洒满大地,壮丽的山河历历在目,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无处不在的温暖与幸福。随着冰雪的融化速度越来越快,背景中的钢琴仍在不遗余力的给予歌颂。
镜头再次转向融化的冰雪,因为未来已经非常的明确,所以有别于第一次,这次钢琴里流淌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异常地坚定而完整,因为每一滴水都知道自己的方向。
又是开篇的那三个提琴短音,它意味着之前比较“顽固”的那些冰川也禁不住开始融化了。接下来是以钢琴为主,弦乐、圆号交替配合的一段,钢琴的节奏明显慢了下来,这是最最厚硬的那些坚冰。虽然坚硬,虽然厚重,但最终也在温暖大地的怀抱中,伴随着钢琴那再次流淌出的欢快节奏融化并汇入那滚滚东去的洪流中了。用心,你能听到那些巨大坚冰融化前的微妙时刻。
整首乐曲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希望与憧憬,能够让你真切的感受到那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发自心底的快乐与幸福,——而且是越来越……
蕴含在音符中的这种情感基调常见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革结束后的一些影视作品中,比如《女大学生宿舍》、《巴山夜雨》、《死神与少女》、《杨帆》等电影。
那个年代,情感被压抑得久了,一旦得以释放,你便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真诚,——不光是电影的音乐部分,从文本的内容,到演员的表演,镜头的调度,你都能感受到那种久违的真诚。
真诚,恰恰是那个时期文艺作品的价值所在。而我们今天所听到的这首曲子,改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显然也受到“后文革时期”文艺风格的影响,而且深得要义。
那么现在我告诉你,这首乐曲改编自罗大佑的《恋情1990》,你信么?对,就是那首“乌溜溜的黑眼睛……”再回过头去细细品味,你会找到些许《恋情1990》的曲调片段与元素。
你或许会抱怨这首曲子把你心爱的《恋情1990》改得面目全非,但你若也被《恋情1990》真正打动过的话,那么这首乐曲带你我的将是一种交织的感动。
顺便说一句,这是中央交响乐团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作并演奏的实验作品。我把这样的创作方式定义为“变奏”。
而这种“变奏”其实早已出现在你我天天喝的那道“普洱茶”中了:一个易武产区,不同的村寨所表现出来的共性与差异,不同品牌易武产品所表现出的品牌特征,同一款易武茶不同仓储陈年环境下所表现出的那种异同,乃至于同一款茶通过控制冲泡过程所表现出的那种共性中的个性。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变奏”。
而有能力欣赏“变奏”的前提则是你对“共性”是否建立了认知。
好了,让我再一次完整的欣赏一遍这首经典的“变奏”吧,提醒你,——带上耳机……
我是空山,下次见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