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现场:大气压强
一旦茶泡得不好喝了,总会有人把原因归罪于“心情不好”。那我多句嘴:
“您心情怎么不好了?”
“……每个月总要有几天心情不好么!”
“哦,看来您这二十多天心情一直没好过……”
幸亏我躲得快,那杯茶没有泼到我脸上。
相对于姑娘们,我没有这个先天的借口,于是我只能寻找它最本质的原因。
之前的那篇《 鬼天气 》中提到,阴天让我把好几款生熟普洱泡得是各种难喝,——汤薄水寡苦涩重,——偏偏却又是最后那个乌龙茶的表现让我多少挽回些心情。
至于具体为什么会是乌龙茶受到天气的影响最小,恕我才疏学浅,还没有打探出个究竟,但天气对于普洱茶冲泡汤感的影响,我倒是深有体会。
所谓的“阴晴雨雪,天气影响”,说到底其实就是“大气压强”的高低所导致的。
先解释概念:
大气压强——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1654年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人们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 然而早在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就在一根1米长的细玻璃管中注满水银(汞)倒置在盛有水银的水槽中,发现玻璃管中的水银大约下降到760毫米高度后就不再下降了。这760毫米刻度之上的空间无空气进入,是真空。托里拆利据此推断大气的压强就等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标准大气压为:1.013×10^5Pa(帕斯卡),等于760mmhg(毫米汞柱)
影响大气压强的因素——
温度:温度越高,空气分子运动的越强烈,压强越大;
密度:密度越大,表示单位体积内空气质量越大,压强越大;
海拔高度:海拔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强就越小。
湿度:湿度提升,压强下降;温度下降,压强上升。
天气:阴天云层厚,气压低;晴天万里无云,气压相对要高些。
——以上内容来自“度娘”
明白了吧,这就是“大气压强”。那它又是怎样作用于冲泡过程的呢?
基于我的感性认知,发现正常气压下,标准冲泡,内溶物析出充分,汤感饱满,层次表现、起落变化表达清晰,最终叶底较舒展。而低气压下,内溶物析出不甚充分,汤感沉闷、混沌,较寡淡,稍重压则苦涩明显,无论生熟。汤色表现较浅些,最终叶底不甚舒展。
以上经验如果得到印证,那么“低气压试茶”就注定成为一个错误!
记得我曾经有好几次就是在阴雨天试生茶,结果都给出了极低的评价。甚至于同一个品牌价位上相差一个“0”的两款茶我都没喝出明显的差异。还有去年一直很好喝的一个秋茶,忽然判若两人,沉闷难喝。我还在奇怪这么快就进入了转化期?!回想起来应该也有天气的原因。
如此一来,低气压试茶将难以得到客观公正的表现与评价,——回想过嘴的那些茶又有多少是“死在了”天气手里?细思极恐……
为此,我总结了2016年12月~2017年1月期间我关于气压影响冲泡的经验:
1030hPa为达标,正常冲泡能够达到标准汤感;
1040hPa为优秀,正常冲泡汤感表现优异;
低于1020hPa时不太适宜试茶,尤其是生普、熟普、红茶类,但对乌龙茶影响不大,或选择煮饮。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青藏高原喝茶都是以煮饮为主,莫非就是因为海拔高、气压低导致水不开,泡饮析出不充分而不得已的选择?
潮汕地区功夫茶偏好焙火的茶品是不是因为当地温暖、潮湿,不太容易把较清淡的茶泡出滋味来呢?
同样温暖潮湿的四川,茶楼里以多以绿茶、茉莉花、川沱为主,要么香高要么味重,少闻这边的茶友品咂茶汤层次变化的,是不是也有这个原因?
昆明平均海拔1891.4m,年平均气压808hPa,还没上1000hPa,在那儿能够表现出普洱的真味么?
这些都有待我们去探究……
但不管你怎么看,反正我是会为了一道好茶而去等待一个好天气的。比如那“2016年老曼娥古树生熟对冲”我就硬生生从1010.84hPa(这个气压下的茶泡得极难喝!)就等到了1033.49hPa时才开汤的,而且这等待我认为是值得的。
我们来算一下,
∵ 1033.49hPa-1010.84hpa=22.65hPa=2265Pa=2265n/m²,
1kg=9.8n
∴ 2265n÷9.8n/m²=231.12kg/m²
又∵ 标准盖碗口沿直径10cm=0.1m,口沿水面受压面积为3.14×(0.1÷2)²=0.00785m²
∴ 231.12×0.00785m²=1.814kg
也就是说两个气压下,小小盖碗上的液面压力差就将近两公斤,汤感没有差别才怪!
如果你也对泡茶时气压的影响感兴趣,请多多互动与反馈,让我们共同把这个问题弄明白!
今天就到这儿 … …
我是空山 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