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祛邪为主,恢复期扶正为主”(附方药)
王某,男,70岁。2012年5月3日初诊。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遂伴舌强语謇1天。
现病史:患者1天前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舌强语謇,急入我院治疗。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史5年。查体:神清,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伸舌偏右,右侧上下肢肌力均为Ⅱ级,右侧巴氏征(+)。血压190/100mmHg(1mmHg=0.133kPa)。头颅MRI示左侧基底节脑梗死。刻诊:右侧肢体活动不遂伴麻木,舌强语謇,头痛目眩,咳痰多,腹胀,便秘,数日未行。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脑梗死;高血压。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痰热腑实证)。
治法:通腑泄热,息风化痰。处方:星蒌承气汤加减。生大黄10g(后下),芒硝6g(冲服),全瓜萎15g,胆南星12g,枳实10g,丹参15g,红花10g,天冬15g,牛膝30g,赤芍15g,钩藤15g(后下)。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二诊(2012年5月6日):3剂尽,解大便5次。语言稍好转、患肢肌力好转,仍头痛、痛有定处,伴头晕,失眠烦躁,喉中痰多。舌质微红、苔薄黄,脉弦涩。后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处方:钩藤30g(后下),天麻15g,泽泻30g,益母草30g,川牛膝15g,女贞子20g,墨旱莲20g,桑寄生15g,玄参15g,半夏12g,胆南星10g,生姜为引。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三诊:(2012年5月14日):患者服完10剂后,大便通畅,眠可,头痛眩晕减轻,患肢肌力达Ⅲ级,伴少气,乏力。舌质暗、苔薄白,脉涩小,尺部无力。改用六味地黄汤合补阳还五汤化裁。处方:黄芪30g,赤芍12g,当归12g,桃仁12g,川芎15g,红花12g,地龙10g,生地黄20g,山茱萸30g,炒山药30g,川牛膝15g,杜仲15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1个月后,右侧肢体肌力已达Ⅳ级,出院后嘱其继续院外康复治疗。
按语: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中风病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中经络者多神清,轻;中脏腑者多神昏,重。临证时,暂不顾病情轻重,只要没有脱证的表现,急以祛邪为首要,或活血化瘀,或涌吐除痰,或泻下除火,或平肝息风,或通络涤痰,或破血祛瘀。证尤未尽,法尤未备。
王教授临证时,或用一法,或一主一次,或二法、三法兼顾。正如程钟龄《医学心悟》所载:“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病之后期,机体往往一派虚象,或健脾以除痰之源,或补肾以壮其根,或补气助血行血,以培机体亏损之元。王教授在治疗中风病中、后期,补肾健脾活血法往往贯彻其中。
在急性期(发病至2周内)以祛邪为主。王教授常用的方法有:
一是化痰通腑法,适用于中风腑气不通,浊邪上逆,蒙蔽清窍诸证。方可选星蒌通腑汤加减。正确辨证灵活运用化痰通腑法,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二是活血化瘀法,此为治疗缺血性中风之主法,适用于气虚无力行血而致瘀滞者(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亦适用于气不虚而因血液浑浊致瘀滞者(桃红四物汤加味)。该法可化神明之府之瘀滞,开气血经络之闭塞。
三是解毒通络法,此法为针对中风病病因而设,祛除外中之邪毒(如风,寒,热之邪)方选大秦艽汤加减,祛除内生之邪毒(如瘀热,痰浊之邪)方选涤痰汤等。
恢复期(发病2周至半年以内)以扶正为主。王教授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是益气养血法,适用于气血素亏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方选四君子汤加藤类及活血类药物,如鸡血藤、络石藤、当归、川芎等;
二是养阴生津法,适用于素体阴虚内热者及中风病恢复期津亏肠燥者,方选麦冬汤或增液汤加理气活血类药物,如佛手、陈皮、当归、川芎等;
三是温肾助阳法,《类经附翼·大宝论》曰:“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万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中风病恢复期患者常见一身之阳气不足的一面,故治疗当着重补益肾阳,方选肾气丸或右归丸加减;
四是填精补肾法,《景岳全书·非风》曰:“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故治疗当着重补益,方选地黄饮子加减,更适用于老年患者,久病气血亏虚者;
五是健脾养胃法,脾胃荣,则营卫昌;脾胃衰,则气血败。此亦为治本之法,包括西医所谓易患中风病的基础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的治疗,也可用此法从根本上进行调治,方选补中益气汤加涤痰活血类药物等。
王教授在调治中风病恢复期患者时,也常配合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怡情移性,养心安神,并同时告知患者自主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病至初期(约发病3天内),邪势汹涌,当祛邪为要,如大黄、芒硝、瓜蒌、胆南星之属;病至中期(3天至半月内),邪势大去,当补泻兼施,如大黄、赤芍、当归、党参、黄芪之属;病至后期(半月至半年内),邪去正虚,当着重补益,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龟甲胶、鳖甲、女贞子、墨旱莲之属。随病势之盛衰,调治法之补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