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经济生活》主观题必背知识

第一单元(消费)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供求影响价格。

②价值决定价格。

③货币本身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其他因素:地区差异,市场垄断,消费心理,民俗习惯,不法商贩哄抬物价……

2.价格变动的影响

①一般情况下,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当某种商品的价格降低时,需求量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不同的商品影响不同。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变化影响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变化影响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④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稳定物价的措施

①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等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③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合理控制纸币发行量。

④依法打击不法分子哄抬物价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⑤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4.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①生产决定消费。经济发展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基础性的。

②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A.当前可支配收入;

B.未来收入预期;

C.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③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④消费心理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

5.提高消费水平、扩大消费需求的措施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总水平。(根本措施)

②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④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

⑤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规范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⑦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⑧企业要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产品,诚信经营,提高服务水平。

6.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

1.大力发展生产力

原因:

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是由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④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⑤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措施:

①经济: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②劳动者: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③科技: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④改革: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⑤在遵循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

①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呈多层次,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③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④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原因:

①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

③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求: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①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②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4.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

⑤实施企业兼并、强强联合和破产制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⑥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产品。

⑦要自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⑧要自觉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开展正当竞争。

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国家(政府):

①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②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③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改善劳动者的就业和自主创业环境。

④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⑤开展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⑥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人才信息的流通。

⑦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措施。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展壮大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劳动者:

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坚持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树立自主创业观念。

②提高自身素质及自主创业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6.解决就业问题的原因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②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利于解决我国主要矛盾。

③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④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⑤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⑥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⑦有利于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⑨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7.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因

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②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证。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拉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⑤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⑥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现,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8.劳动者维护合法权益的措施

国家:

①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②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③完善劳动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合同制度,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④加强社会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权益意识和法律意识。

企业: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者:

①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采用正当的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第三单元(分配)

1.为什么要重视收入分配公平

①收入分配公平是中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②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③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④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2.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①生产决定分配,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⑤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落实就业政策,扩大就业。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③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分配悬殊。

4.财政的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②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5.税收的作用

①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③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④可以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⑤可以引导企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⑥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

第四单元(交换)

1.发挥市场作用

①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发挥价格、供求、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②完善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③规范市场秩序: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④改善宏观调控:尊重市场规律,创新管理。

2.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

①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市场价格的涨跌,给供求双方同时发出信号。通过价格的双向调节,使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平衡。

②供求是市场机制的基础要素,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生产者、经营者根据供求的变化不断调节生产经营活动,引导人、财、物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

③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本质要素,是市场活动的灵魂。通过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发挥。

3.诚信建设(措施)

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诚信经营是无形资产,是否诚信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②国家要建立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和体系;

③企业要遵守商业道德,守法经营,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

④消费者要树立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4.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①经济手段(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引导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

A.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规划(国家的宏观经济计划)

B.经济政策,如财政、税收、国债、转移支付、补贴(财政政策),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货币发行(货币政策)、汇率、物价等等

②法律手段:(立法、司法活动、运用WTO规则和国际惯例)

③行政手段:(执行主体:行政机构

A.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

B.检查工作、行政处罚

C.行政审批、许可)(行政手段:减少、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使用;用好行政审批)

5.宏观调控的作用

①国家一般运用财政和税收手段,通过对商品价格的调控,引导企业生产。同时通过行政命令和立法,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经济发展方式:科技进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生产)

②再分配中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强化税收调节,防止两级分化。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分配)

③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国家通过调整货币政策,调控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调节社会供求的关系。(交换)

④宏观调控对个人消费的调节主要通过调整消费税,以及行政命令的形式实现。如提高白酒的消费税,提高奢侈品的消费税,降低小排量汽车的购置税,通过影响价格,引导消费趋向。(消费)

6.为什么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②公平公正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

③有利于维护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

④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7.如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国家:

①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②要建立健全有关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严格实施市场规则。

③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企业:遵守市场规则,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消费者: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遵守市场秩序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8.贯彻新发展理念

原因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②重要性: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措施

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④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⑤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有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9.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原因

①地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②必要性: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③意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务,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进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是适应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措施

①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②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③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④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⑤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0.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消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1.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措施

①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③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力。

④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

⑤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⑦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