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收藏:教你判断银锭价值
银锭在中国历史上曾是长期用于流通的货币,亦是最坚挺和最重要的储存手段。因此,此枚光绪五年老银锭十分值得收藏,而且未来还会继续升值,真可谓古钱币收藏中的一匹“黑马”。
一件小银锭的每两市价会比一件较大的银锭为高. 这是因为小银锭的总值, 相对地较大银锭的低很多. 因此当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的时候, 每每有较大的空间, 将小银锭的每两平均成 交价, 推至远比大银锭的每两平均成 交价为高. 反正小银锭所需款项较少. 铭文一件有铭文的银锭, 其价值要比一件没有铭文的银锭超出好几倍. 收藏家通常都会愿意付出较多钱, 去购买一件有较多铭文和印记的银锭, 不管那些铭文印记是否重要. 不过, 一件有齐帝号(或日期), 地名和匠名的银锭的价值, 确实是要比祇有一两个铭文的银锭高出几倍. 而铸明用途的银锭, 如税课或库银等, 也至少把其商业价值增加一两倍. 罕见的, 或有历史意义的印记, 更要增加数倍. 形状通常这是指某一种形状的罕有程度而言.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最 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
看有无丝纹和微凹,银锭底面的气孔或蜂窝也是鉴别手法。由于各种银锭成型时氧的释放,当浇铸银水时,所产生的气体逸出,就在银锭侧面或底部产生了气孔。气孔不太美观,但是却成了我们鉴定真伪银锭的重要依据。气孔较深,孔内圆润光亮、有神,说明成色高;反之,则成色较低。铸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气孔,一般都是口小洞大,深浅不一。伪造的银锭的气孔,口大洞小,深浅均匀,一般较浅。另外,从孔的大小上,也能鉴定出银锭的铸造年代。大体上说,宋元时期的气孔要比明清时期的大。
白银作为货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东汉以来黄金逐步退出流通,白银地位日益提升,银锭成为古代基础货币之一。银锭在宋朝以前称银铤,银铤大约出现在三国和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已日益完善,唐代白银货币的形制以银饼和银铤为主,一般是长方形条状,同时有饼状和船形;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白银货币的使用范围更广泛。宋代白银货币形制以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形态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两个圆弧呈束腰形,辽、西夏、金的银锭形制与宋差异不大;元代铸造的银锭形制则沿袭了金朝的银铤形制,弧首束腰,正面略凹,周围有多道丝纹。
明代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而且连小生意也都用碎银交易,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成了大额交易用银、小额用铜钱和碎银并行的货币制度。
目前见到的大多为錾刻铭文。錾刻铭文又分錾刻阴文和阳文,时间大致以清代雍正时期来划分,以前的多为阴文,以后的多为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