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朴素的三句话,却对我的育儿观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

总有很多妈妈会给我留言说,大J,每次自己带孩子心情不好或者特别累的时候,我就从你文章里汲取力量,看你的故事好励志。真的从来没觉得自己的故事励志,也许只是比较真实吧,一个最最普通的妈妈,之前完全没有医学和教育背景,带着一个“小蜗牛”在慢慢走,边走边学,和你们所有人都一样,有开心也有难过。

但每次看到这样的留言,我总会想起自己在纽约遇到的那些人和那些话。他们也特别普通,但当时他们说的一些话却在某个特定的场景给了我莫大的力量。

我母亲小时候就是这么对我的

我一开始绝对是个菜鸟妈妈,只要小D一哭,只会抓瞎,更不要说想起书里讲的道理了。

有一天,我带小D去家楼下的游戏室玩,那天里面就只有一个1岁多的孩子和一个大学生保姆。他们玩了一会,大学生提醒男孩要走了,结果小男孩不乐意了,立马躺倒在地上大哭耍赖不想走。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目瞪口呆,那位大学生处理的方法就和我当时刚看完的《这么说,孩子才会听》书里说的几乎一模一样:陪伴-共情-命名情绪-说明理由。

我真的太惊讶了,我敢肯定她没有孩子,但她做起来非常自然。于是我好奇地问,你怎么会知道这么做的啊?女生愣了一下,好像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回答,“我也不知道啊,我母亲小时候就是这么对我的。”

说实话,彼时的我,身上还有不少以前工作学习时带着的浮躁和小聪明,育儿书随便翻翻,总希望找些捷径或者期待孩子慢慢大了自己会好。而且那时自己还有点心高气傲,每次带娃受挫了,我还会自我安慰,我就是上班的料,带娃不行。

那天,这个大学生的这句话,却让我震撼了,第一次我认识到了作为母亲的使命感原来我现在怎么对待小D,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这几年,也许可能会是几代人。我当时想象过,等小D长大了,也有了孩子了,她也许就不需要像我现在这样辛苦地去学习那么多育儿知识,执行时还各种别扭。也许她只要回想一下,我当时是怎么对待她的就好了,就像这个大学生一样,一切都是这么的自然而然。

这个故事我曾经在一次语音讲座里分享过,但那时我没有说后半段,总觉得自己的这个想法透着一些幼稚的理想主义。但正是这样的一种理想主义,或者说是使命感,让那时的我踏实了下来,愿意沉下心去学习各种育儿知识。有句话说的一点没错,“习惯成自然”,一开始读书是好难,但当思考学习成了习惯后,后来真的就慢慢越来越轻松了。

直到现在,每次想懈怠的时候,我还会时不时想起这句话。妈妈,是个特别神圣的工作,所有的“静待花开”背后都是我们的“默默耕耘”作为基础的,也许我们现在的努力,还可以影响几代人的。

你必须要试一试,妈妈也是人

经常看公号的妈妈们知道,我特别喜欢跑步。但有了小D后,我每天早上只是推着她去中央公园散步一圈,看着很多人跑步只能羡慕。也知道有那种跑步专用的宝宝推车,但我总有一个疑问,跑完后回家洗澡,小D怎么办,不得一直哭啊?

有一天早晨,我在中央公园遇到了我家邻居,她推着两个孩子在跑步,看到我后就停下来打个招呼。我当时脱口而出,你这样跑步,回家后要洗澡,你孩子们怎么办?

这个问题她似乎从来没想过,被我问了后一愣,想了想,告诉我,大的我就让她坐餐椅吃点心,小的我就放进摇篮里,放好音乐,她自己就可以玩一会啊。然后她补充了一句,当然,洗澡时间肯定不像以前那么长了,但是绝对是可以做到的。说完,她又跑了起来,跑了几步后,回头冲我喊了这样一句话,你必须要试一试,妈妈也是人,也要有自己生活的。

后来的故事你们也知道了,我入手了一辆跑步用推车,现在每天早上我可以推着小D去跑步。回家洗澡时,小D哭吗?一开始有一点的,我就只能开着浴室门,时不时从浴帘里和她玩捉迷藏。但现在这已经是她的习惯了,每天早晨都会自己和我说,陪妈妈跑步。

这句话教会了融合。我们总说“平衡”,工作生活平衡,带娃和自己生活平衡,平衡其实容易误导,因为一旦我们谈平衡,我们就会想到的是把两者分开,是个替代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抱怨,因为要带娃,我不可以运动了;因为要带娃,我们不能出门旅行了;因为要带娃,我好久没外出吃饭了。

而我的邻居教会了我,孩子不该是替代我们原来的生活,相反,孩子的到来应该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融合一定不完美:比如我带着小D跑步后的洗澡不再是舒适的泡澡了;比如我家6点半以后就逐渐进入“安静状态”,让小D入睡;比如出门旅游一定不能说走就走了,选择的目的地也一定更加适合小孩。

但至少,我们以前有的生活并没有完全坍塌,整个世界并不是只有孩子。这就是我理解的融合,你迁就一点我,我迁就一点你,大家慢慢重新适应,打造一个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新的生活秩序。

你不对TA负责,但你得对你自己的行为负责

小D曾经厌奶很厉害,就是传说中靠光合作用长大的孩子,她只要坐到喂奶姿势就会大哭打挺,有时甚至都可以哭晕过去。那段时间我就像个情绪失常的人,有时一定要强迫她吃下去而对她凶;有时跟着她一起哭;有时就放狠话,不管了,不吃拉倒。可是,天啊,那时她才6个月,哪明白这些啊,只知道有个对她又哭又笑喜怒无常的妈妈吧。

后来我们请了喂养康复师,她观察了我几次喂奶的情况,告诉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孩子不吃奶,不是因为你,你不需要负责;但情绪失控是你自己的问题,你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是我第一次明白界限。尽管不愿意,但当了妈妈后,自己真的变得有点“神经”。她不吃一顿奶,我会着急上火;她一开始总是拇指内扣握拳,我就天天担心预想着那些最坏结果;她傍晚大哭,怎么哄也哄不好,我也跟着哭。我的所有情绪都受着这个小肉球左右。

正所谓“关心则乱”,因为爱我变成了一个界限不清的母亲,我搞混了哪些是“我的”事,哪些是“孩子的”事。孩子不吃奶,我再难过再着急再生气,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是她的事,我是无法控制的;对于孩子不吃奶这件事上,属于我的事是什么呢?那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去学习知识,看看有什么改变途径。这些才是我自己该负责的。

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在练习如何划清我和小D之间的“界限”。一开始很难,我当时每晚都会做心情日记,就是记录自己当天发生的事情,反省哪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事?哪些是我越界的事?

记录的多了,我发现很多育儿过程中的焦虑发怒等等的负面情绪,归根到底,无非就是我们的关注点找错了,我们关注了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那自然就会有挫败感。

越界的母爱是一种吞噬,它吞掉的不仅是我们曾经的可爱温柔,更是孩子的独立和成长。关注自己可控制的,为这些事情全力以赴,然后全情接纳那些无法控制的。越专注,越努力,往往也会越幸运。

两年多过去了,这三句话也许当事人都忘记了,的确是特别朴实的话,但是它们却成了我这两年来育儿观中很重要的关键词:使命、融合、界限。

其实人的成长就是这样的,遇到一些人,听到一些话,带着它们继续前进。然后当我们自己又经历一些事后,曾经的那些人那些话,就会内化成我们自己心里的东西,会是我们觉得生活暗淡无光时,心底深处还能有闪闪发光的力量。

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我不知道你现在的育儿状态如何,但我同样希望这三个故事和三个关键词,可以给到你一些反思和力量。

希望几个月或者一年以后,当你回想时,这也会是你记忆中的一些重要片段,当你和其他新手妈妈分享时,这也会是你内化的心得。

嗯,我的确是带着点稚气的理想主义者

但这就是我认为的,爱的传递吧

妈妈们,我们一起互相加油吧!

大J叨叨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