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税事拾遗之六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左传》税事拾遗之六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兖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译文:
晋灵公做事不合为君之道,重重地收税用来彩画墙壁,从高台上用弹丸打人而看他们躲避弹丸的形状。有一次,厨子烧煮熊掌不熟,灵公杀死他,放在畚箕里,让女人用头顶着走过朝庭。赵盾和士会看到死人的手,问起杀人的缘故,感到担心,准备进谏。士会对赵盾说:“你劝谏如果听不进去,就没有人继续劝谏了。请让士会先去,不听,你再接着劝谏。”士会前去三次,到达屋檐下,晋灵公才转眼看他,说:“我知道错了,打算改正。”士会叩头回答说:“一个人谁没有错,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事情了。《诗》说:‘事情不难有个好开始,很少能有个好结果。’如果像这样,能够弥补过错的人就很少了。君王能够有好结果,那就是国家的保障了,岂只仅仅臣下们依靠它。《诗》又说:‘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说的是能够弥补错误。君王能够弥补错误,礼服就不会丢弃了。”晋灵公尽管口头上说要改错,行动上还是不改正。赵盾屡次进谏,晋灵公很讨厌,派遣鉏麑去刺杀他。一天清早,赵盾的卧室门已经打开了,穿得整整齐齐,准备入朝。时间还早,赵盾正坐着打瞌睡。鉏麑退出来,叹气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人。刺杀百姓的主人,就是不忠;放弃国君的使命,就是不信。两件事情有了一件,不如死了好。”撞在槐树上死去了。
解析:
晋灵公幼年继位,年长后喜好声色,不行君道,荒淫无道,以收取百姓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致使民不聊生。最终遭赵盾、赵穿兄弟杀害。
据《史记·晋世家九》记载:“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彫墙。”其意是说,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灵公长成人了,非常奢侈,搜刮民脂民膏用彩画装饰宫墙。太史公(司马迁)在书写《史记·晋世家》时,许多资料来源于《左传》,并将其浓缩,写成第一部中国断代史,并与第一部编年史《左传》交相辉映。
延伸阅读:
公元前607年,晋国中军将(国君以下最大官职)赵盾对外宣布,由于国君猜忌自己且多次欲加害,他放弃晋国执政的权力,并立即返回封地。
此举颇有点高风亮节的意味,晋国上下真以为他为了保命放弃权力,一时间晋灵公放松了警惕,公卿百姓也为赵盾牺牲自己保全国家的做法口口相传。赵盾这一招叫做“以退为进”,他离开绛都之日,也是晋灵公死亡倒计时开始之日。
赵氏有个重要人物叫赵穿,娶了先君(晋襄公)的公主为妻,他是晋灵公的舅舅。
赵盾一走,赵穿立即进宫。他先命身穿晋军军服的赵家军包围宫殿,再率领两百勇士杀入宫廷之内。赵穿也是聪明人,他也想借刀杀人,借晋军之手杀国君。晋灵公,这位荒淫暴虐,厚敛于民,广兴土木,好为游戏的国君,终于被臣子弑杀。
晋灵公一死,赵盾立即返回绛都,伏于灵公之尸旁,“痛哭”一场,哀声闻于园外,为晋灵公演了最后一场戏。当时天下称这一事件为赵穿弑君,但是晋国太史(职责之一是记录历史)董狐在竹简上刻道:“秋七月乙丑,赵盾于桃园,弑其君。”时间、地点、人物,说得清清楚楚,言简意赅。
春秋时期的文人,我们不得不向他们致敬,宁可牺牲生命,也绝不歪曲事实,这太史董狐,记录真实历史,不卑不亢,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赵盾终于发现这一卷竹简,令人请来太史董狐,恭恭敬敬地问道:“太史误矣!吾已出奔河东,离绛城二百余里,怎知弑君之事?而太史归罪于吾,不亦诬乎?”
岂料太史董狐刚正不阿,正色道:“大人虽离开绛都,却未离晋,返回绛都又不讨弑君之贼,此事若不是大人主谋,谁能信乎?”赵盾见董狐正气凛然,语气软了下来,问道:“太史,竹简还能改吗?”董狐冷哼一声道:“吾头可断,此简不可改也!”
赵盾无奈,他不能处罚太史,因为他还要取信于晋人,历史真相得以保留下来。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董狐真是古之良史,敢于直言;赵盾真是古之良臣,可是为了原则而受了骂名。可惜了,要是赵盾当时逃到国外,就不会背负弑君的骂名了。”